泡澡
冬天,我常在有闲时去泡澡,泡澡当去澡堂,不是金色阳光,清秋浴式的自助餐厅,更不是现在街头到处可见的的什么洗浴会所,而是那种老式澡堂。 午后,伴着和煦温暖的阳光,吃完午饭的我,会拎着换洗衣服,踱着方步来到门口写着“大众浴”牌子的澡堂,八块钱的澡费,往售票窗口一丢,换来一根小小的竹板,一头还刷着油漆,这就是进门证了。进了门内,将竹板递给服务人员,大声喊到:“老板,找个位置,拿把锁”,于是,换来了一把小锁,和房间角落的一个躺椅。 老式澡堂是没有更衣间的,进门大厅里,摆着数十张躺椅,两张一组,中间隔着茶几,上铺毛巾,看起来也颇为整洁。这些躺椅,或头,或尾处总有一个暗门,打开后,里面有一衣柜,可供浴客放置换洗衣服,鞋却不可放在衣柜内,只能放在躺椅下方的托架上。 澡堂虽可提供浴巾,却不提供肥皂,洗头液等清洁用品,浴客们往往也自带浴巾,求得卫生放心。待浴客将自己脱得赤条条,便拿起自带的卫生用品,直奔浴室。 老式的澡堂浴室,规格几乎都一样,分为内外两间,外间是淋浴房,竖着几根淋浴管,或有花洒,或者干脆就秃了头;内间便是澡池了,房间五分之四的面积,被一个大池占据,池内水雾袅袅,映着从墙上木栅窗户透下的缕缕光线,显得朦胧而不真切。 泡澡的流程,是先在外间简单淋浴冲洗,除去刚进来时的冷颤,权作热身,简单冲洗后,便拉开内外间间隔的木门,进入内池。 内间的澡池,虽是一个大池,常常被分为三个部分,最大的池子,水温最低,一般也就40度左右,算是老少皆宜的合家欢去处;第二大的池子,水温便有些高,大概41、2 度,供一些常年混迹于澡堂的老客享用;最小的池子,温度最高,一般都要超过48度,池子是不让人下去的,上面盖着木栅格,但还有些浴客,拎着自己的浴巾,从木栅格洞里面放下去,煮一下,再拽出来,龇着牙,烫着脚气。 澡池大概有五十公分高,人站下去,池水没了膝盖,沿着池内边,砌着一圈矮墩,可供人坐在池内,尽情泡澡。若觉得还不过瘾,干脆坐到池底,让池水漫过肩头,全身被热水包裹,闭上眼睛,一切喜怒哀乐皆云散,仿佛回到人之初,在母亲子宫羊水里无忧无虑之状态。 待泡的浑身发热,大汗淋漓,毛细孔张开,便慢慢起身,这时,便有人低低喊道:“老板,哈要擦背?”我自小有心理洁癖,嫌其同性“肉体接触”过于恶心,故从未经尝试。然对大多数人而言,澡堂擦背,是整套泡澡流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缺了它,这个澡就算没有泡好,出去后,必浑身发痒,心里发毛,恨不能重回澡堂,补上漏洞。 每每看到有浴客趴在浴池上,被擦背师傅如摆弄案板上的猪肉般来回翻滚,揉搓,不一会,白肉变成红肉,大量线状污垢纷纷掉落,师傅额头见汗,浴客浑身赤红,神情却舒爽无比,内心里,只有暗暗咂舌的份。 泡澡的最后一个流程,是再回到外间进行冲洗,期间,也有人就在澡池上睡觉,但这算自选动作,根据每个人的耐热程度而定,不能一概而论。重新冲洗,主要是使用洗发液,肥皂等对身体进行清洁,一切结束后,便可哼着小曲,踏着软绵绵的步子,飘飘然走出浴室,回到自己的躺椅上休息。 浴室的服务员是很有眼力劲的,见人出来,看你是老客,不由分说,甩过一把热腾腾的的毛巾,供你擦拭。 刚从浴室出来,千万不要细擦身体,盖因这时你的浑身毛细血管喷张,汗流不止,擦拭后,无法止汗,一句话,擦了也白擦。这时,可拿出自带的保温茶杯,拧开杯盖,悠悠喝上一口,慢慢的等待体温的降低。期间,若有自带小食,也可拿出,边吃,边听听左邻右舍的八卦话题。 记得小时候,浴场都是提供有偿茶水和小食的,小食主要是五香花生或瓜子为主。那时最爱的事情,就是和爷爷一起洗完澡后,吵着让爷爷给买包花生米。小小的一包花生米,一般都是用牛皮纸或废报纸包裹成三角形,两毛一包,吃完,正好身上汗干,于是心满意足的让爷爷给擦干身体,穿上衣服,打道回府。 现今的澡堂,虽然也提供泡茶,但出于卫生的考虑,往往都是浴客自带茶水,而瓜子花生等小食,早已不再提供,况现在的孩子,吃这些的也少,于是,澡堂也与时俱进的开始提供雪碧可乐等碳酸饮料,颇受孩子们的欢迎。 只等身上汗尽,用毛巾擦干,穿上内衣裤,便可在躺椅上躺下,搭条毛巾,闭上眼睛,放空脑袋,在室内昏暗的阳光或是室外呼啸的风雪声中,慢慢的鼾声响起,进入仙乡,这一觉,便可抵十年尘梦。 待从喧闹中醒来,伸过懒腰,发现浴室内早已人声鼎沸,室内烟雾缭绕。这才慢慢穿好衣服,走出澡堂,看着天色已黑, 华灯初上,天空中飘撒着雪花,不由的深深的吸上口气,拉上风帽,浑身舒坦的迈开步子向家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