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手艺(一)
母亲是一个典型的潮汕女人,勤劳、顾家、心灵手巧。潮汕地区数得出的传统粿品、糕点等,没有一样不是她的拿手货;经她手出来的成品,总要比他人做的精致好吃些。
桃粿
桃粿是潮汕地区最常见的粿品之一,时年八节、红白喜事上都有它的身影。
母亲做桃粿时通常先准备馅料。首先用高压锅煮一锅糯米饭,饭未熟时开始切香菇、花生、芹菜等,然后热油锅,把材料放锅里煸炒,再适时加入盐、胡椒粉等作料,不多时香气便飘满屋子了。这时候母亲打开高压锅,把炒好的食材倒进糯米饭中,再用一对长长的筷子有节奏地搅拌,将其搅成一锅清香绵软的粿馅。
小时候我总喜欢守在母亲身旁,亲眼看着馅料在她手中慢慢成型;待她转身时,便偷偷地抠出一小团香饭。母亲仿佛没留意到我的动作,却总是在我将美食放进嘴里时突然出声,“你又偷吃了是吗?”想撒谎却又不机灵的我只能含糊答道,“我试一试温度。”
母亲仿佛并不太生气,但照例要摇摇头叹道:“这么贪吃,以后嫁不出去可怎么办啊?”然而出嫁这事儿对我来说太遥远,所以母亲的话并不能勾起我的担忧。我所关心的,是她的下一个步骤。
母亲总是把时间算得刚刚好。馅料做好一小会儿后,灶上大锅里的水就开了,这时候母亲就会支走负责烧火的哥哥,自己站在灶前,拿出早已称好的粘米粉倒进锅中,然后拿起搅粿棒,双手用力搅拌起来。
待米粉彻底吸干了水,母亲就会端出揉粿钵,把初步结团的米粉铲进钵中,然后开始揉粿皮。
揉粿皮是项体力活,即使在大冬天也能让人揉出一层汗,所以母亲总是搭一块毛巾在肩上,揉几下侧过头擦一擦,以防汗水滴落到钵中。然而光有力气可不行,技术才是决定成败的因素。面对滚烫的米粉团,出手收手都一定要快,用力揉一下,立即缩手,再揉,再缩手……每次看着母亲娴熟的动作,我都忍不住猜测她到底练习过多少次。
经过无数次的揉捏推拿,原本一钵散乱的粉团终于慢慢融合成富有弹性的一大团粿皮。
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然而我并非一开始就认识到这一点。更小一些的时候,我以为所有大人都有这项技能,以为等自己做了母亲的时候也能揉出一团漂亮的粿皮。后来,在我六岁那年,我亲眼看到母亲与姨妈还有几位舅妈一起做粿(三舅家的楼房入伙,要准备很多粿品),揉粿皮时舅妈们被热粉团烫得面目狰狞,姨妈虽面不改色但速度仅及母亲一半,我才晓得自己的母亲是多么的优秀!
粿皮粿馅都准备就绪,就可以开始包粿了。母亲拿出前天已洗好晾干的湖(一种竹篾编成的工具,圆形,直径约1米,深约4厘米,没有盖子)摆在圆桌上,再拿一个大铁盘,盛好一小堆米粉后放在桌旁的矮凳上。我高高兴兴地拖来三张凳子,洗好手,催着姐姐坐下;拿出印模,迫不及待地盯着母亲的动作。
母亲拍了一点米粉在手上,揪出一小团粿皮,快速搓成一个圆球,然后双手拇指、食指聚在一起捏着圆球一角,另外六个手指扶着球底,十指合作,一边捏扁圆球边沿一边转动球体,一圈一圈地向内捏,直至双拇指按扁球心、把整个球捏成一个椭圆的薄薄的碗。这时母亲左手托住碗状的粿皮,右手用筷子夹起一小团馅料放进其中,然后右手捏花、左手转动粿皮,一眨眼间就捏出了十来个花茧。花茧整齐地围成一圈,把馅料严严实实地锁在粿皮里。母亲把整个粿压扁,再用右手握住粿的一端稍微捏尖,做成个大致的三角形,这才递给我。
我把粿放进印模里,小心翼翼地按压塑形,待粿与模具完全贴合后再轻拍模侧,然后把粿倒出来,这样,一个精致的桃粿就诞生了。
当桃粿铺满湖的时候,母亲便开始安排蒸粿了。负责烧火的依旧是哥哥,他在母亲的训练下已能熟练掌握火候。
事实上哥哥并不满足于当个烧火工,早在我们做粿的时候,他便吵着要帮忙。母亲总是笑着赶他,“走开去,这是女人们的活计,男人做不来的。”哥哥便跺跺脚道,“这有什么难的?揪个粿团,用手肘捅成个碗,包上馅料再合起来,不就成了?”
有次母亲果真揪了一小团粿皮给哥哥,催道,“拿去,你倒是捅一个碗给我看看!”结果哥哥揉捏了一阵子,捏成个小人儿就哈哈笑着跑了。
当灶里的火烧起来的时候,母亲便开始一心两用了——既要继续做好手里的粿,又要看着火候拿捏好出炉的时间。当大锅盖揭开的时候,一阵粿香便钻进了大家的心里。这味道淡淡的,却让人闻着食指大动。母亲一个一个地检查,挑出一两个稍微破相的给我们吃。我们自然不敢要求吃那些完美的,因为母亲肯定会说:“老爷(老爷,即神明)先敬再敬人!好的那些要等拜过老爷后才能给你们吃。”
后来我渐渐长大,到了十来岁时母亲就开始教我做粿了。其实这时候我已经对做粿失去了兴趣,但母亲总说,“这是咱潮汕女人必备的手艺,你可以做得慢点、难看点,但不能不会做。”
在母亲的训练下,我做出来的桃粿也勉强算合格。虽然做得慢点,卖相也难看,但在同龄人中却已算是好的了。读高中那会儿,当同学们听说我会做桃粿时,一个个都用不可思议的眼神看着我。那一刻,我才知道并非所有的母亲都要求女儿掌握这门手艺。
桃粿
桃粿是潮汕地区最常见的粿品之一,时年八节、红白喜事上都有它的身影。
母亲做桃粿时通常先准备馅料。首先用高压锅煮一锅糯米饭,饭未熟时开始切香菇、花生、芹菜等,然后热油锅,把材料放锅里煸炒,再适时加入盐、胡椒粉等作料,不多时香气便飘满屋子了。这时候母亲打开高压锅,把炒好的食材倒进糯米饭中,再用一对长长的筷子有节奏地搅拌,将其搅成一锅清香绵软的粿馅。
小时候我总喜欢守在母亲身旁,亲眼看着馅料在她手中慢慢成型;待她转身时,便偷偷地抠出一小团香饭。母亲仿佛没留意到我的动作,却总是在我将美食放进嘴里时突然出声,“你又偷吃了是吗?”想撒谎却又不机灵的我只能含糊答道,“我试一试温度。”
母亲仿佛并不太生气,但照例要摇摇头叹道:“这么贪吃,以后嫁不出去可怎么办啊?”然而出嫁这事儿对我来说太遥远,所以母亲的话并不能勾起我的担忧。我所关心的,是她的下一个步骤。
母亲总是把时间算得刚刚好。馅料做好一小会儿后,灶上大锅里的水就开了,这时候母亲就会支走负责烧火的哥哥,自己站在灶前,拿出早已称好的粘米粉倒进锅中,然后拿起搅粿棒,双手用力搅拌起来。
待米粉彻底吸干了水,母亲就会端出揉粿钵,把初步结团的米粉铲进钵中,然后开始揉粿皮。
揉粿皮是项体力活,即使在大冬天也能让人揉出一层汗,所以母亲总是搭一块毛巾在肩上,揉几下侧过头擦一擦,以防汗水滴落到钵中。然而光有力气可不行,技术才是决定成败的因素。面对滚烫的米粉团,出手收手都一定要快,用力揉一下,立即缩手,再揉,再缩手……每次看着母亲娴熟的动作,我都忍不住猜测她到底练习过多少次。
经过无数次的揉捏推拿,原本一钵散乱的粉团终于慢慢融合成富有弹性的一大团粿皮。
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然而我并非一开始就认识到这一点。更小一些的时候,我以为所有大人都有这项技能,以为等自己做了母亲的时候也能揉出一团漂亮的粿皮。后来,在我六岁那年,我亲眼看到母亲与姨妈还有几位舅妈一起做粿(三舅家的楼房入伙,要准备很多粿品),揉粿皮时舅妈们被热粉团烫得面目狰狞,姨妈虽面不改色但速度仅及母亲一半,我才晓得自己的母亲是多么的优秀!
粿皮粿馅都准备就绪,就可以开始包粿了。母亲拿出前天已洗好晾干的湖(一种竹篾编成的工具,圆形,直径约1米,深约4厘米,没有盖子)摆在圆桌上,再拿一个大铁盘,盛好一小堆米粉后放在桌旁的矮凳上。我高高兴兴地拖来三张凳子,洗好手,催着姐姐坐下;拿出印模,迫不及待地盯着母亲的动作。
母亲拍了一点米粉在手上,揪出一小团粿皮,快速搓成一个圆球,然后双手拇指、食指聚在一起捏着圆球一角,另外六个手指扶着球底,十指合作,一边捏扁圆球边沿一边转动球体,一圈一圈地向内捏,直至双拇指按扁球心、把整个球捏成一个椭圆的薄薄的碗。这时母亲左手托住碗状的粿皮,右手用筷子夹起一小团馅料放进其中,然后右手捏花、左手转动粿皮,一眨眼间就捏出了十来个花茧。花茧整齐地围成一圈,把馅料严严实实地锁在粿皮里。母亲把整个粿压扁,再用右手握住粿的一端稍微捏尖,做成个大致的三角形,这才递给我。
我把粿放进印模里,小心翼翼地按压塑形,待粿与模具完全贴合后再轻拍模侧,然后把粿倒出来,这样,一个精致的桃粿就诞生了。
当桃粿铺满湖的时候,母亲便开始安排蒸粿了。负责烧火的依旧是哥哥,他在母亲的训练下已能熟练掌握火候。
事实上哥哥并不满足于当个烧火工,早在我们做粿的时候,他便吵着要帮忙。母亲总是笑着赶他,“走开去,这是女人们的活计,男人做不来的。”哥哥便跺跺脚道,“这有什么难的?揪个粿团,用手肘捅成个碗,包上馅料再合起来,不就成了?”
有次母亲果真揪了一小团粿皮给哥哥,催道,“拿去,你倒是捅一个碗给我看看!”结果哥哥揉捏了一阵子,捏成个小人儿就哈哈笑着跑了。
当灶里的火烧起来的时候,母亲便开始一心两用了——既要继续做好手里的粿,又要看着火候拿捏好出炉的时间。当大锅盖揭开的时候,一阵粿香便钻进了大家的心里。这味道淡淡的,却让人闻着食指大动。母亲一个一个地检查,挑出一两个稍微破相的给我们吃。我们自然不敢要求吃那些完美的,因为母亲肯定会说:“老爷(老爷,即神明)先敬再敬人!好的那些要等拜过老爷后才能给你们吃。”
后来我渐渐长大,到了十来岁时母亲就开始教我做粿了。其实这时候我已经对做粿失去了兴趣,但母亲总说,“这是咱潮汕女人必备的手艺,你可以做得慢点、难看点,但不能不会做。”
在母亲的训练下,我做出来的桃粿也勉强算合格。虽然做得慢点,卖相也难看,但在同龄人中却已算是好的了。读高中那会儿,当同学们听说我会做桃粿时,一个个都用不可思议的眼神看着我。那一刻,我才知道并非所有的母亲都要求女儿掌握这门手艺。
-
藤。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20 21: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