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似水年华的碎片
一
《记忆碎片》(Memento)是我大爱的为数不多的几部电影之一。精妙无比的剧本是本片的最大看点。时而倒序,时而乱序,使人欲罢不能。这对于思考者来说是精神的盛宴。我喜欢这种感觉。贾樟柯在《贾想1996-2008》的封面写到“拍电影是我接近自由的方式”。对于我来说,“一边思考,一边写作是我接近自由的方式”。
每一部电影,每一本书,都会给你带来印象最深刻的一点。就像《阿凡达》带给我的是“勇气”,《致命魔术》给予我的是“牺牲”。对于《记忆碎片》,我印象最深的是,“Everyone lives for a meaning.”
是的,每个人活着都有生活的动力,和生命的意义。每个人的动力都不同。早于生命物质形态的结束,是生活动力的消减,而这与寿命无关。自杀就是动力极度匮乏的一种极端表现。
在片中,莱纳在新婚之夜遭到匪徒袭击,妻子被杀,莱纳自己虽然从死亡线上挣扎了回来,却因为脑部的严重损伤而得了一种奇怪的“短期记忆丧失症”,从此他只能记住几分钟前发生的事情。警察无法破案,莱纳只能自己复仇。他凭借纹身、纸条、宝丽来快照等零碎的小东西,保存记忆,收集线索,展开了艰难的调查。
最令人拍手叫绝,并陷入深深思考,并且有很多人看不懂的是结局。莱纳发现自己杀死的并不是罪犯,而是帮助他的警察。而罪犯也早已被逮捕并执行了死刑。他之前复仇是生活的动机和意义。莱纳发现了真相,但他生活的动力也到此结束了。为了活着,莱纳会把认识的人,假想成凶手,并忘掉真相,再次走上莫须有的荒谬的复仇之路。
太精彩。
二
每天走出西单地铁口,都会有三、四位老大妈老大爷,站在出口旁,收《地铁信报》。面带笑容,或面无表情。
我一直在想,即使每天收集及对报纸,十几斤报纸,卖废纸也卖不了多少钱。那他们真的是为了那么一点钱吗?
当我想到《记忆碎片》的时候,我终于明白了。
老大妈收的不是报纸,是一种生活方式。人老了最怕的不是寥寥无几的退休金,而是丧失了生活的动力。这样天天收报纸,和上班族的作息时间完全一致。收报纸俨然成了他们的职业。
与此同时,免费收报纸,占别人小便宜带给他们的乐趣,也不是几块钱可以满足的。
而这些加在一起,就构成了他们生活的动力和意义。
三
很多人知道《追忆似水年华》,但很少人了解普鲁斯特。
在输入法敲下“plst”,出现的是“普利司通”,可悲。
普鲁斯特出身富裕人家,却从小疾病缠身,体质极其虚弱。虚弱到什么程度?
虚弱到他很难独自走出家门,而只能做在马车中,撩开窗帘的一角,兴奋又紧张的望着车窗外的世界。
很多人不理解,都是日常生活的琐事,却写了几百万字?叙事很平淡,波澜不惊,却又如何成为“意识流”的开山鼻祖?
写作对于二流作家,是职业;但对于普鲁斯特来说,却是延续生命的动力。
缠身的疾病早已击垮了普鲁斯特的身体。写书成了他唯一的动力。即使是坐在马车中的一瞥,也给了他莫大的安慰。他在写,一直在写,慢慢的写,不愿写到结尾。
因为他知道,这本鸿篇巨著的结束,就是自己生命的结束。
四
What you live for?
《记忆碎片》(Memento)是我大爱的为数不多的几部电影之一。精妙无比的剧本是本片的最大看点。时而倒序,时而乱序,使人欲罢不能。这对于思考者来说是精神的盛宴。我喜欢这种感觉。贾樟柯在《贾想1996-2008》的封面写到“拍电影是我接近自由的方式”。对于我来说,“一边思考,一边写作是我接近自由的方式”。
每一部电影,每一本书,都会给你带来印象最深刻的一点。就像《阿凡达》带给我的是“勇气”,《致命魔术》给予我的是“牺牲”。对于《记忆碎片》,我印象最深的是,“Everyone lives for a meaning.”
是的,每个人活着都有生活的动力,和生命的意义。每个人的动力都不同。早于生命物质形态的结束,是生活动力的消减,而这与寿命无关。自杀就是动力极度匮乏的一种极端表现。
在片中,莱纳在新婚之夜遭到匪徒袭击,妻子被杀,莱纳自己虽然从死亡线上挣扎了回来,却因为脑部的严重损伤而得了一种奇怪的“短期记忆丧失症”,从此他只能记住几分钟前发生的事情。警察无法破案,莱纳只能自己复仇。他凭借纹身、纸条、宝丽来快照等零碎的小东西,保存记忆,收集线索,展开了艰难的调查。
最令人拍手叫绝,并陷入深深思考,并且有很多人看不懂的是结局。莱纳发现自己杀死的并不是罪犯,而是帮助他的警察。而罪犯也早已被逮捕并执行了死刑。他之前复仇是生活的动机和意义。莱纳发现了真相,但他生活的动力也到此结束了。为了活着,莱纳会把认识的人,假想成凶手,并忘掉真相,再次走上莫须有的荒谬的复仇之路。
太精彩。
二
每天走出西单地铁口,都会有三、四位老大妈老大爷,站在出口旁,收《地铁信报》。面带笑容,或面无表情。
我一直在想,即使每天收集及对报纸,十几斤报纸,卖废纸也卖不了多少钱。那他们真的是为了那么一点钱吗?
当我想到《记忆碎片》的时候,我终于明白了。
老大妈收的不是报纸,是一种生活方式。人老了最怕的不是寥寥无几的退休金,而是丧失了生活的动力。这样天天收报纸,和上班族的作息时间完全一致。收报纸俨然成了他们的职业。
与此同时,免费收报纸,占别人小便宜带给他们的乐趣,也不是几块钱可以满足的。
而这些加在一起,就构成了他们生活的动力和意义。
三
很多人知道《追忆似水年华》,但很少人了解普鲁斯特。
在输入法敲下“plst”,出现的是“普利司通”,可悲。
普鲁斯特出身富裕人家,却从小疾病缠身,体质极其虚弱。虚弱到什么程度?
虚弱到他很难独自走出家门,而只能做在马车中,撩开窗帘的一角,兴奋又紧张的望着车窗外的世界。
很多人不理解,都是日常生活的琐事,却写了几百万字?叙事很平淡,波澜不惊,却又如何成为“意识流”的开山鼻祖?
写作对于二流作家,是职业;但对于普鲁斯特来说,却是延续生命的动力。
缠身的疾病早已击垮了普鲁斯特的身体。写书成了他唯一的动力。即使是坐在马车中的一瞥,也给了他莫大的安慰。他在写,一直在写,慢慢的写,不愿写到结尾。
因为他知道,这本鸿篇巨著的结束,就是自己生命的结束。
四
What you live for?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