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哲学概论笔记
康德哲学的背景和康德哲学要解决什么问题 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已经相当程度上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哲学与社会思潮和时代精神关系日益密切,并且哲学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已经被理性派哲学家与经验派哲学家讨论很多。除此之外,影响德国古典哲学的还有18世纪建立在牛顿力学之上突飞猛进的科学,证明了自然事物本身并非是单纯机械运动可以概括的,哲学对它的研究者提出了新的综合的要求,而德国哲学家承担起了这一高水平的任务,并使哲学正式进入了新的层次,这个新的层次就是讨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层次,近代哲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问题,而在德国古典哲学之前,主要表现为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但在这种理解之下的思维和存在往往是界限模糊的。到后来,理性派与经验派将人和自然彻底割裂,其中以休谟的“怀疑论”为当时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康德融合了大陆理性派和英国经验派,发展出了一种“批判哲学”这是一种要经过批判之后来使用人类的理性,用来解决人是什么?这个问题,这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哲学,康德也是现代人类学的始祖。 康德的哲学的开始 康德本来是研究科学的,并提出了著名的“星云假说”,后来受到了卢梭理论的影响,开始研究人的哲学,并提出三个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三个问题最后导向一个总问题:人是什么? 康德的哲学可以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前批判时期,康德继承了莱布尼茨-沃尔夫的唯理论传统,“给我物质,我就可以造出一个世界。”而超出机械论的有机体,他们选择留给上帝,在前批判时期,提出了著名的“星云假说”受到卢梭的影响,康德开始转向,并且开始考虑休谟“怀疑论”和“不可知论”的问题,并开始探讨自然科学的基础问题,也就是人的问题 三大批判 三大批判构成了批判哲学,分别是 《存粹理性批判》探讨人的认识能力的问题,当时的欧洲大陆是理性的世界,理性是重要工具,所以康德提出一个原则,我们要在认识之前对于人的认识工具(感性、知性、理性)进行批判考察,并且重建认识论的基础,康德的原则是“人为自然界立法” 《实践理性批判》探讨人的欲望能力(意志能力,知识能力),从而引申到道德领域,存粹的理性实践就是道德,“人为自己立法”,并使宗教道德化,认为人是因为善良才信仰上帝,而善良是理性的,这也将宗教理性化。 《判断力批判》探讨人的情感能力,这是前两个批判的桥梁,是将认识和道德连接起来的纽带 这三大批判重建了两大形而上学——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和道德的形而上学 前批判时期的自然观与批判哲学的形成 1.星云假说 康德早年,正值牛顿物理学和18世纪法国唯物论在欧洲大力传播的年代,当时法国唯物论者排斥了牛顿“第一推动力(上帝)”的假设,而将运动归于物质世界本身的思想,但是当时人们还是认为一切运动都只不过是物质之间传递,而这并不能真的驳斥“第一推动力”。康德的“星云假说”打破了这一点,康德认为,整个宇宙最开始是一团云雾状的物质粒子(即原始星云),后来由于它的内部固有的引力与斥力相互作用而导致了星云的漩涡运动,逐渐演化成了太阳系。这一观点打破了一切都是静止不动的观点,上帝的第一推动力被打破了,形成了无限发展的宇宙观。自然界并不再需要上帝,但是康德并没有完全拒绝上帝。他还是以一种独断论的角度看待上帝,认为生命世界是上帝造出的。 批判哲学的形成 1.休谟的挑战 休谟是英国经验派的集大成者和终结者,他只相信自己的直觉、感觉,而怀疑一切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直觉后面的实体),他认为人们的习惯使人们形成了思维习惯,将两件事联系在一起形成因果关系,而实际上因果关系是不可靠的,是不能被证明的,哪怕是多数重复的,也没有必然性,它只能归之于我们主观心理的习惯性联想,因果律是西方哲学与科学理论的支柱,这种归纳法的因果律被认为是无法成为真理的,而休谟的“第一印象原则”无人能驳倒,休谟的认识论是人类认识的一种界限,严重威胁了自然科学的哲学根基 在当时,沿用近代以来的独断论(客观世界有规律,我们人的认识被规律所把握)为特征的“健全知性”已经无法抗衡。唯一的办法是深化理性本身的层次,即在认识之前先对认识能力本身做一番批判的考察,康德认为直觉印象是人的一种能力,这点休谟无法批判,那么从这出发,人还有其他能力,如果追溯这些能力(也包括理性),去探讨能力需要什么条件,范围和界限如何,就能打破这种“怀疑论”,为科学建立牢固的基础。科学知识虽然不能怀疑,但是可以怀疑科学知识是建立在什么之上的。 2.对唯理论和经验论的调和 休谟否定科学知识能够把握我们之外“自在之物(物体本身)”的客观存在,自然科学建立在这种“全知性”的基础上是错误的。并认为一切知识都开始于直觉印象经验,对这些,康德是同意的,但是康德重建了认识论并认为,一切知识开始于直觉印象,但是一旦开始,人就会对其进行分析,知识呈现在人的面前,除了后天成分外(自在之物对我们感官的刺激),还有先天的成分(先天的直观形式{空间和时间}以及知性的存粹概念{范畴,属性}),一切知识都是经验中的先天成分与后天成分混合而成。先天成分就是人知识规律性必然性的保障,而对于因果律来说,一切发生的事情都有原因(由于先天的成分),所以并非归纳而来。 3.“哥白尼”式的革命 将所有的知识都归结到人的先天认识能力而作为的保障,一切知识只有通过人主体的先天认识能力,先天性或普遍必然性才能有保障,蕴涵着哥白尼式的颠倒,即“人为自然立法”我们不是自然界的学生,我们是一手拿着原理,一手拿着实验去拷问自然界,去迫使自然界去回答问题,科学实验也是这样,都是先有假设,再有实验最后得出结论的,真理观变成对象符合观念,而不是观念符合对象,对象本来就是由我们的观念建立起来的。 4.自在之物和现象 康德在回应休谟的挑战时一个创举就是将现象与自在之物分隔开,我们所认识的只是现象,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但由于它刺激了我们的感官,所以自在之物是存在的,但是我们不需要追求自在之物,现象是可知的,只要我们满足于现象的知识,就可以克服对现象知识的怀疑论,就可以建立现象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和客观性。(绝对客观性是指自在之物,一般的客观性指普遍必然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现象界可以用人的主体性建立一种现象界的客观性对象,真理客观性本质是主体性能动的建立起来的,但是休谟连自在之物都表示怀疑,而康德主张我们必须设立它,理由有三 1.是为了保证由我们的感官受它刺激而产生的那些知觉印象所构成的对象具有实在性 2.是为了给我们的认识树立一个“到此为止”的界碑,把知识限制在感官世界的范围内,以保证我们的知识都真实的知识而非伪科学 3.是为了给虽然不可知、但却应当相信的东西如自由意志、灵魂不朽和上帝留下位置 1.1作用来说,是对象刺激人感官所产生的,并非人臆想而来,是确实被刺激而形成的,是有唯物主义的含义,知识是有客观根据的,给唯物主义留下依据,休谟就是主观唯心了 2.1消极意义上的,自在之物虽然刺激了人的感官,但是人不能达到它,人的知识到达自在之物就为止了,只能停留在自在之物的现象之中,通过现象逻辑推理就要受到怀疑论的怀疑,(逻辑也是人自己设定的游戏)这样我们就可以保证我们的知识都是有感知的内容,我们一切的知识都是经验的知识(先天和后天的成分),替代经验只能是虚假的知识,没有经验的成分都是伪科学,以现象界的边界作为认识的边界,决不能越过现象的边界,跨进自在之物的领域 3.1不可知的自在之物在认识论中(是一个诱因)除了限定之外,还可以给信仰留下位置,如果科学可以解释一切,那么就是唯科学论了,这样自然科学就不会那么狂妄了。信仰可以超越知识的限度,信仰不能被证明,也不能被否认,是不可知的,我应当悬置我的知识,给信仰留下位置——康德 现象和自在之物区分的意义 1.抵制了休谟怀疑论的摧毁,有了重建形而上学的希望 2.这种未来的形而上学有两种,就是自然(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现象界)和道德的形而上学(本体界){自在之物{本体}}{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最后康德只建立起来了道德形而上学,自然形而上学他认为并不是主要的,他已经奠定了基础,其余可以交给别人了 道德律与至善(实践理性批判) 1.道德律:“有一言能终身行之”。并不在乎其实现的后果,而只考虑其可能的选择和动机 2.它“存在根据”就在于本身不可知的自由,它属于人的本体即自在之物 3.“至善”: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的设定,为人在此生所无法做到和获得的“至善”留下希望。 意志的法则就是实践理性,道德律的“存在依据”就在“物自体”的不可知性。实践方面每个人都有准则,问题在于准则是否能贯通,如果有,那就是道德律,康德采用了逻辑理性的原则,是一种逻辑上的同一律,道德律和自然律有一个相同的原则,就是纯粹理性(逻辑),道德律更能体现存粹理性,而自然律还要考虑经验实用性。 人和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人能做出道德性,杀身成仁之类的,很多人都献身于道德的理想,动物都是出于本能,而人都是出自人的自由意志,在道德律和享受之间,人是可以作出选择的,而人在选择不道德的时候,人也是知道自己是可以选择道德的,道德律可以追溯到人的自由,自由意志是不可知的,如果可知就不是自由的了,真正的自由并不是一次性的为所欲为,而是由意志来坚持自身的前后一贯性和普遍必然性(从而不受外界和感性的束缚),人是自由的,人会怎样做我们不知道,自由是属于人的本体,属于人的自在之物,人的真正本体 在道德律的基础上,人还要追求“至善”,至善不仅是遵循道德律,不自私,还要有人的幸福,西方人的善都是包含幸福的(从苏格拉底开始)幸福包含财富,身体,荣誉等,人一辈子做好事,没有幸福,不是至善,好人好报才是圆满的善,但在现实生活中,好人往往不幸福,好人好报是很偶然的,所以至善是个理想,幸福要和道德律相配,公平的至善在现实中往往做不到,所以只能寄希望于来世,就引出了来世,上帝,信仰,这个宗教是理性的宗教,宗教并不是知识,并不能验证,是在不可知,自在之物的范围内进行理想的假设。所谓希望神学,之所以信仰,是因为有希望 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在理论理性(科学知识)和实践理性(道德{自在之物})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虽然两者不可通约,但人类却有一种象征或指引,使我们能够从此岸展望彼岸,这就是人类审美活动和对自然整体的最终目的的追寻(自然有目的吗?牛顿认为没有目的,但是康德认为可以将自然界看做是有目的的,这并非是为了认识自然,而是为了引向道德) 这个桥梁或中介康德称之为“反思性的判断力”,它本质上诉之与人的情感能力。(与规定性的判断力相反)反过来反思我们个人的情感(共同感)审美有一种先天的法则,这种法则不是一种认识,它是一种反思,花是美的,是指我们内心反思的一种情感,不是认识,也不是道德,但对于道德有一种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