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茶纪 | 桐木关:世界红茶发源地
文:萧寒 图:原堃
桐木关,位于世界动植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内,这里动植物种类丰富,还诞生了最早的红茶正山小种,也就是风靡海外的Lapsang Souchong。刚刚过去的11月,我们去了桐木关的挂墩村,探访了那里的山和水、人和茶。
桐木关
小雪前后,北方已经准备迎来初雪。武夷山中却是秋的模样,流水尚轻,松竹尚翠,气候宜人。
桐木关,位于世界动植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内,这里的居民种竹,挖笋,种茶,制茶,以正山小种闻名天下。每年的春天,是正山小种的制茶季,也是山上最忙碌的时候。现在是冬天,茶山的茶树正在休养,不过依然吸引了很多茶人前来朝圣。
从武夷山市区到桐木村,路程只有七十多公里,并不算远,但因为路况不佳,开车往往却需要一个多小时。进入保护区之后,路就很不好走起来,接近30度的陡坡,雨后的泥泞,突如其来的弯道,山路边上就是山崖,而下面的溪水,就是九曲溪的源头。高大的山峰阻挡了南下的寒流,所以即便是初冬,在山里也感觉不到太凉,相反涓涓的流水,连片的青竹,倒有了些许夏天的错觉。
远远望去,那些依着山势零星散布,夹在成片竹林之间的,就是正山小种的生长区域了。车子沿着山坡攀爬,一峰才过,而一峰又来,在各种幽静中间,流水、石道、再加上高低起伏的茶树,都是可入画的场景。可惜来得还是早了一点,距离明年的春茶采摘时间还早,只是一幅静态山水。
冬日的茶山,被一团雾色萦绕,隐隐只见草色微黄中,带状的茶田沿着山坡横排而上,之后是挺拔的竹林,那一抹穿透了氤氲的碧绿,美得让人心悸。山坡的茶树静静的生长着,看上去似乎没人打理的样子,不过从地上防滑的竹竿和石头看来,山上来往的人一定不会少。这里的茶树不能打农药也不需要打农药,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早已经给予了茶树所必须的营养。
桐木关制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的龙凤团饼,可人们最感兴趣的还是正山小种的的故事。和许多中国民间传说中出现的“偶然带来的必然”桥段一样,有着独特烟熏味的正山小种就是在兵荒马乱中带来一份的意外结果。
实际上,正山小种这种有独特烟熏味的红茶的代名词,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的1567至1610年,被认为是世界红茶的始祖。因为长期走外销出口,属于典型的“墙内开花墙外香”,在海外以Lapsang Souchong闻名于世。
如果说三坑两涧是武夷岩茶正宗产地的代称,那么桐木关毫无疑问就是正山小种的正宗产地的代称。区别于工夫红茶和红碎茶,正山小种属于红茶中的武夷红茶,但和岩茶讲究的“正”字概念一样,她的文章也落在这个字之上。
理论上而言,东经117°38′6″~117°44′30″,北纬27°41′35″~27°49′00″,东至麻栗,西至挂墩,南至皮坑、古王坑,北至桐木关,占地50平方公里的范围,都属于正山小种的原产地。所以说,正山小种,正是对这个地区的小种茶的一种特指。而根据《中国茶经》记载,“正山”表明是真正的“高山茶地区所产”之意,凡是武夷山中所产的茶均称作正山,而武夷山附近所产的茶称外山。
我们去到的茶园在挂墩,只要是搞动物区系研究的学者几乎没有哪个人会不知道挂墩这个世界生物模式标本产地。山上的茶山和竹林早已经按人头分到各家各户,而至于茶树的来历,似乎没人能够说得清,总之是父辈们留下来的。
茶山脚下是木制建筑——烟熏楼,本地人又叫青楼,一般有二三层高。据说以前村里有很多这样的建筑,不过现在也逐渐少了,拆了或者坍塌,是普遍的现象。传统正山小种特有的烟熏味就是在“青楼”里完成的。
茶农将复揉后的茶坯抖散摊在竹筛上,放进底层吊架上,燃烧中的马尾松通过烟道输送,茶坯在干燥的过程中不断吸附松烟香,这才有了独特的烟火香味。
即使是白天,二楼的白炽灯也略显得昏暗,那种烟熏味就是在这个空间里诞生的,而楼下则是起火的地方。其实,烟熏味只是一个很笼统的说法,松烟味似乎更标准一些,和字面描述上单薄的感觉不同,感官上的感觉更饱满,也更圆融。所以说,真正喜欢传统正山小种的人,喜欢的是烟火气,那种最终刚柔并济,和融一团的感觉。据说,制茶季的时候,一到入夜时分,山坡上星星点点,每家每户都在做茶,空气弥漫着茶叶发酵和烟火的味道,走到哪儿都有。
这里的人评判茶叶的好坏,自有一套标准,据说是从前国营公司统购留下来的法子。分两次冲泡,第一泡两分钟,第二泡三分钟。第一泡只闻香气,出汤后就倒掉。第二泡则先闻香气,然后出汤,这个时候会看一下汤色,再用白瓷汤匙舀进杯中尝一下。待客的情况也是类似,这些过程基本上都是自助,主人不会像内地人始终殷勤地给客人添茶,客人也不会在意,想喝自己动手,主客间的默契早已形成。
和武夷岩茶霸气外露的气质和充满变数的口感不一样,正山小种的气质是温婉的,口感也更加柔和,“从一而终”是朋友口中的玩笑话,可用来形容正山小种的口感又实在恰当不过。这里的人喝茶,会发出“咻咻”的声音,这是把茶汤快速吸入口中产生的效果。这种方式,谈不上优雅,但在评审时候却很实用。茶水在第一时间迅速冲击整个口腔,茶香才会同时直冲上颚,传到嗅觉器官,留下强烈直观的感受。难怪日本人写书,也着重提到这一点。不过,我在尝试的时候,就差点呛到,反复试验几次才算摸到一些门道。
这里的人似乎不谈愿意谈及好茶和坏茶,很多人认为喝茶是一种心态,只要能够保证安全放心的前提,那么茶就无所谓好坏之说。他们更愿意让茶叶本身来说话,从采摘到制作,甚至到泡茶,每一道环节都包含了茶人辛勤的汗水。想想这些,再看看茶树品种,山场环境、制作工艺,就什么答案都有了。
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跟着梯己茶去旅行。
![]() |
桐木关,位于世界动植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内,这里动植物种类丰富,还诞生了最早的红茶正山小种,也就是风靡海外的Lapsang Souchong。刚刚过去的11月,我们去了桐木关的挂墩村,探访了那里的山和水、人和茶。
桐木关
小雪前后,北方已经准备迎来初雪。武夷山中却是秋的模样,流水尚轻,松竹尚翠,气候宜人。
![]() |
山茶花盛开 |
桐木关,位于世界动植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内,这里的居民种竹,挖笋,种茶,制茶,以正山小种闻名天下。每年的春天,是正山小种的制茶季,也是山上最忙碌的时候。现在是冬天,茶山的茶树正在休养,不过依然吸引了很多茶人前来朝圣。
![]() |
从武夷山市区到桐木村,路程只有七十多公里,并不算远,但因为路况不佳,开车往往却需要一个多小时。进入保护区之后,路就很不好走起来,接近30度的陡坡,雨后的泥泞,突如其来的弯道,山路边上就是山崖,而下面的溪水,就是九曲溪的源头。高大的山峰阻挡了南下的寒流,所以即便是初冬,在山里也感觉不到太凉,相反涓涓的流水,连片的青竹,倒有了些许夏天的错觉。
![]() |
远远望去,那些依着山势零星散布,夹在成片竹林之间的,就是正山小种的生长区域了。车子沿着山坡攀爬,一峰才过,而一峰又来,在各种幽静中间,流水、石道、再加上高低起伏的茶树,都是可入画的场景。可惜来得还是早了一点,距离明年的春茶采摘时间还早,只是一幅静态山水。
![]() |
冬日的茶山,被一团雾色萦绕,隐隐只见草色微黄中,带状的茶田沿着山坡横排而上,之后是挺拔的竹林,那一抹穿透了氤氲的碧绿,美得让人心悸。山坡的茶树静静的生长着,看上去似乎没人打理的样子,不过从地上防滑的竹竿和石头看来,山上来往的人一定不会少。这里的茶树不能打农药也不需要打农药,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早已经给予了茶树所必须的营养。
![]() |
桐木关制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的龙凤团饼,可人们最感兴趣的还是正山小种的的故事。和许多中国民间传说中出现的“偶然带来的必然”桥段一样,有着独特烟熏味的正山小种就是在兵荒马乱中带来一份的意外结果。
实际上,正山小种这种有独特烟熏味的红茶的代名词,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的1567至1610年,被认为是世界红茶的始祖。因为长期走外销出口,属于典型的“墙内开花墙外香”,在海外以Lapsang Souchong闻名于世。
如果说三坑两涧是武夷岩茶正宗产地的代称,那么桐木关毫无疑问就是正山小种的正宗产地的代称。区别于工夫红茶和红碎茶,正山小种属于红茶中的武夷红茶,但和岩茶讲究的“正”字概念一样,她的文章也落在这个字之上。
![]() |
理论上而言,东经117°38′6″~117°44′30″,北纬27°41′35″~27°49′00″,东至麻栗,西至挂墩,南至皮坑、古王坑,北至桐木关,占地50平方公里的范围,都属于正山小种的原产地。所以说,正山小种,正是对这个地区的小种茶的一种特指。而根据《中国茶经》记载,“正山”表明是真正的“高山茶地区所产”之意,凡是武夷山中所产的茶均称作正山,而武夷山附近所产的茶称外山。
我们去到的茶园在挂墩,只要是搞动物区系研究的学者几乎没有哪个人会不知道挂墩这个世界生物模式标本产地。山上的茶山和竹林早已经按人头分到各家各户,而至于茶树的来历,似乎没人能够说得清,总之是父辈们留下来的。
![]() |
茶山脚下是木制建筑——烟熏楼,本地人又叫青楼,一般有二三层高。据说以前村里有很多这样的建筑,不过现在也逐渐少了,拆了或者坍塌,是普遍的现象。传统正山小种特有的烟熏味就是在“青楼”里完成的。
![]() |
茶农将复揉后的茶坯抖散摊在竹筛上,放进底层吊架上,燃烧中的马尾松通过烟道输送,茶坯在干燥的过程中不断吸附松烟香,这才有了独特的烟火香味。
![]() |
即使是白天,二楼的白炽灯也略显得昏暗,那种烟熏味就是在这个空间里诞生的,而楼下则是起火的地方。其实,烟熏味只是一个很笼统的说法,松烟味似乎更标准一些,和字面描述上单薄的感觉不同,感官上的感觉更饱满,也更圆融。所以说,真正喜欢传统正山小种的人,喜欢的是烟火气,那种最终刚柔并济,和融一团的感觉。据说,制茶季的时候,一到入夜时分,山坡上星星点点,每家每户都在做茶,空气弥漫着茶叶发酵和烟火的味道,走到哪儿都有。
![]() |
这里的人评判茶叶的好坏,自有一套标准,据说是从前国营公司统购留下来的法子。分两次冲泡,第一泡两分钟,第二泡三分钟。第一泡只闻香气,出汤后就倒掉。第二泡则先闻香气,然后出汤,这个时候会看一下汤色,再用白瓷汤匙舀进杯中尝一下。待客的情况也是类似,这些过程基本上都是自助,主人不会像内地人始终殷勤地给客人添茶,客人也不会在意,想喝自己动手,主客间的默契早已形成。
和武夷岩茶霸气外露的气质和充满变数的口感不一样,正山小种的气质是温婉的,口感也更加柔和,“从一而终”是朋友口中的玩笑话,可用来形容正山小种的口感又实在恰当不过。这里的人喝茶,会发出“咻咻”的声音,这是把茶汤快速吸入口中产生的效果。这种方式,谈不上优雅,但在评审时候却很实用。茶水在第一时间迅速冲击整个口腔,茶香才会同时直冲上颚,传到嗅觉器官,留下强烈直观的感受。难怪日本人写书,也着重提到这一点。不过,我在尝试的时候,就差点呛到,反复试验几次才算摸到一些门道。
![]() |
这里的人似乎不谈愿意谈及好茶和坏茶,很多人认为喝茶是一种心态,只要能够保证安全放心的前提,那么茶就无所谓好坏之说。他们更愿意让茶叶本身来说话,从采摘到制作,甚至到泡茶,每一道环节都包含了茶人辛勤的汗水。想想这些,再看看茶树品种,山场环境、制作工艺,就什么答案都有了。
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跟着梯己茶去旅行。
![]() |
-
姿势改变命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2-06 04: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