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是苦难的附赠品--读《布鲁克林有棵树》
![]() |
这本书我流着眼泪读完的。而每次戳我泪点的不是主人公弗兰西的母亲凯蒂的坚强不屈,而是弗兰西的酒鬼父亲约翰尼偶尔的一次温柔。
浪漫主义的约翰尼
约翰尼·诺兰,主人公弗兰西的父亲。
他天生的爱幻想让他具有诗人般的浪漫情怀。
他热爱音乐,富有才华,但是他这一生都只是工会里一个临时的侍者。
他热爱生活却缺少勇气。
他内里是个优雅注重细节的绅士,他生活在脏乱的贫民区,但他永远衣着整洁的出门,每天两次擦拭皮鞋,在理发店里用自己专属的杯子。
他始终保持着灵魂的高贵优雅,但在别人眼中他只是一个狼狈的酒鬼。
他在女儿读书的问题上坚持女儿的意愿,想办法让她读她喜欢的学校。他驱走了弗兰西被母亲忽视时的委屈和脆弱。
他将自己女儿叫做“小歌后”以此来表达对他对音乐梦想的念念不忘。
他每一次自言自语表达自己的无助和自我厌弃与失望,都带着一股大时代的悲怆和无尽的绝望。他对自己无法给爱的人好的生活而苦闷,他恨自己不是一个好父亲。他在人生最后的时候不再酗酒,但却依旧一幅醉态。
他没有给妻子留下一句遗言,却拜托茜茜姨妈在他死后女儿的毕业典礼上送一束鲜花。
他唱无数的歌,但最喜欢的歌曲总是留给家人。
他从不向家人表达对家里一切的关注和在意,却和酒吧老板分享自己妻子是如何勇敢能干,自己的孩子是如何的聪明,甚至他会向其描述家里那幅凯蒂用围裙改成的窗帘是多么好看。
然而,他终究不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
他会在凯蒂生产的时候跑去喝酒,并一醉不起,丢了工作。他也并没有因为自己有了两个孩子就改变自己努力生活。
当他最后知道自己将有第三个孩子的时候,他决心戒酒,但清醒时有如沉醉一般混沌。
他最后没能战胜家族里活不过三十五岁的“诅咒”,生命永远停留在了三十四岁。
我同情约翰尼,但不可怜他。
现实主义的凯蒂
如果说《布鲁克林有棵树》这本书只有一个主角,那我一定会说她是凯蒂,然后才是弗兰西。
我欣赏凯蒂。
凯蒂是那么强大的一个人,生活给予她怎样的磨难,都无法打败她想要给孩子们更好的未来这一信念。她的强悍掩盖了她温柔的天性。生活的苦难给了她一身坚硬的外壳。
她因为贫困的生活而愚昧,但她永远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十七岁的时候遇到好友的男朋友,十九岁的约翰尼•诺兰,爱上他并追求他,最后义无反顾的结婚。
然而生活充满未知,她满心欢喜的开始美满婚姻生活,因为一个孩子的到来而变得窘迫。
生活的不美好随之而来。
她艰难的生产时,丈夫不知所踪。她的坚强和可爱在这里第一次呈现——她包容丈夫,认为自己在承受苦难的时候让最爱的人守在身边并不能减少自己的痛苦,反而还增加爱人的痛苦,这是不对的。这也许是一种自我麻醉,但着实让我敬佩。
她依然爱约翰尼,但她对生活有了另外的期待。
她要给自己孩子更好的生活,不能让孩子们过她这样的生活。在她怀有第二个孩子的时候,这个强大的信念支撑着她。
她从未读过书的母亲玛丽•罗姆利告诉她,要定期存款,要规划每一天的消费,要有属于自己的土地,要让孩子接受教育,要让他们拥有幻想。这是一个饱受贫苦折磨的母亲一生的宝贵经验。
凯蒂的这种强悍让她的心渐渐远离了约翰尼,她把最多的爱给了儿子雷尼。她偏心儿子,还自以为自己掩饰的很好,但是作为女儿的弗兰西和作为丈夫的约翰尼对此一清二楚。
但我更愿意将她的这种偏心理解为她对约翰尼的移情作用。她把原本给约翰尼的爱都给了这个和约翰尼一模一样的雷尼。她把约翰尼不能给她的种种期望都放在雷尼身上。
我厌恶她的偏心,但她的偏心正是她的柔软之处。
不停生长的树-弗兰西
弗兰西,她从小聪慧敏锐。她热爱生活,也热爱着生活给予的一切。
她喜欢午后坐在树下看书,喜欢思考人的生老病死。她的眼睛不放过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那个她偶然看见的老人家丑陋的脚趾头,让她严肃的思考关于老去这件恐怕的事。
她在入学考试前的打疫苗针的时候,知道了来自其他地方的人如何看待这里的孩子和大人们,也知道了,有的人,她们从这里走出去以后也同外人一样,开始厌恶这里。
她知道妈妈的偏心,但她依然爱妈妈和弟弟。
她知道爸爸的无能和不负责任,但她更爱爸爸。
她在作文里歌颂爸爸,被老师批评是“肮脏的”,从此她知道老师并不都是对的。
她热爱读书,思想独立。用凯蒂的话说,即使她阻止,弗兰西还是会向着自己的路走下去。是的弗兰西就是这样的女孩。她一直知道自己要什么,要怎么做。
当然她也像所有的少女一样,爱过一个人,也曾那个自己爱的人伤害过,但痛哭之后,她带着曾有的伤口继续向前,未曾止步。
我想,面对生活的勇气是苦难给人的附赠品。当然也有很多人没有接受这个附赠。
相比大时代的悲怆困窘,我们个人所遇到的那点苦难或悲伤,真是不值一提。
先前看报道叙利亚的新闻,看到那些生活在战火中对死亡和鲜血已经麻木的儿童们,我心里不禁升起一股悲凉来。也许这个世界永远存在战火,总会有活在穷困或死亡的威胁中的人,所以那些能给人力量的作品才会经久不衰。
而这种力量不仅仅是苦难之后的圆满(本书中最后凯蒂嫁给了一个几年前就心仪她的议员,弗兰西终于在自己的努力下顺利进入大学。他们一家终于从那么穷困脏乱的布鲁克林走了出去),更多的是面对苦难时怀有永不妥协的精神。
前几天看到这样一句话“不怕这个世界对我们残忍,怕的是我们对自己放纵”。
任何时代都不乏永不妥协的奋斗精神,但只有真正置于苦难之中才能验证你的心有多坚韧。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