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及其他
那是午后,冬日暖阳,孩子坐在客厅的一张可移动的椅子上,手里捧着一本书,忘情的阅读,阳光泻在他有些发黄的头发上,他的耳际似乎也变得有些透明,整个人金光闪闪的,我抬眼望去,热泪盈眶。
人说读书好,读着读着不知老之将至,而我13岁的孩子,却是噩梦之后,还能将自己沉于书中,手中捧的书不是别的,正是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这让我这个做母亲的,不禁悲欣交集。
想想当年,我也是这样的年纪,同样初次接触这本书。其实当时正在流行一部电视剧《京华春梦》,是根据张恨水小说《金粉世家》改编的,家母职业虽是老师,但奇怪的是,她业余读闲书会打瞌睡,因此酷爱香港电视剧,潜移默化,我们也迷恋电视剧。两部“京华”追下来,我到底还是把《京华烟云》当成了言情故事看了,感觉或许还不如《京华春梦》好看呢。
但幸好家父酷爱阅读,家里两个书柜满满的全是藏书。当时我已嗜书如命(大约是遗传家父的基因多一点吧),书的来源有几个:同学间拆借、交换;学校图书馆排队借阅;街边小书店租看(可以租到《射雕英雄传》、《金粉世家》,但就是租不到《京华烟云》)。
不满足,就偷偷翻阅父亲的藏书。母亲怕我们太爱看闲书,耽误了学业,于是给书柜上了锁,为了那把书柜的钥匙,我们和母亲玩了太多“猫和老鼠”的游戏。冒险偷偷翻阅的书,感觉最有趣味,读来如饥似渴,《京华烟云》就在其中。
翻开林语堂的此书,起初感觉如波涛涌动,玄妙无比,然后突然有了莫名的悲哀,最后似有“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紧张与窒息,到结局时雷声霹雳,幽然而止。细嚼余味,恍然大悟: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京华烟云》最闪光的一点或许就是其顺乎自然的道家思想,那之中似乎充满了智慧,把生死、富贵、人生苦乐看的那般透彻。全书流淌着的是一种宁静芬芳的味道,是在有尊严的前题下,人内心的平和、安详、雍容及剔透。
这不禁让我对庄子肃然起敬。庄子的哲学在书中影响了姚思安、姚木兰和孔立夫,在书外也影响了无数读者。
《京华烟云》书中第三部分是“秋季歌声”引用庄子的话是“臭腐化为神气,神气化为臭腐。”生死循环之道为宗旨:秋天树叶衰落之时,春已开始,起伏循环,天道也。描写战争用这个道理,便为旧中国的衰老意味着新中国的萌芽。故书中有“晚秋落叶声中,可听出新春的调子,及将来夏季的强壮的曲拍”等语。
还有一段论人生的永生与宝石的永生的。宝石的永生是单纯的,它无情无感。而人的永生是种族的,他们是热血的动物。这其中的道理也许我永远都不会全弄明白,但我依然不得不承认其中的神秘、伟大与深邃。
作者开篇就道:“在人的一生,有些细微之事,本身毫无意义可言,却具有极大的重要性。事过境迁之后,回顾其因果关系,却发现其影响之大,殊可惊人。这个年轻车夫若头上不生有疮疖,而木兰若不坐另外那辆套着小骡子的轿车,途中发生的事情就会不一样,而木兰一生也不同了。”
《京华烟云》里还有一段论命格与婚姻的话:
“人有五种命型,就用金、木、水、火、土来代表。男一女婚配,就是这种命型配合的学问。命型若配得好,可以彼此相辅,彼此相成。有的两种命型,即使不是两者相克,渐渐也趋于两者相伤。”
他说,木兰是金命,莫愁是土命,荪亚是水命,立夫是木命。配得好,金入于水则金光闪灼;土养木,木就滋长繁荣。配得不好,比如土若与水混和起来,结果只是软稀泥;金克木,而一个骨节外露,肌肉条纹横生,脸盘子宽,手指关节挺硬巨大的木命,就会把软嫩的金命弄得迟钝,失去锐利,变得单纯。所以,木兰配荪亚,莫愁配立夫,才是天作之合。
这里说到命格,有点玄妙,其实更多是跟人的性格有关。木兰聪明伶俐,时常妙想天开;莫愁沉稳安静,拥有世俗的智慧;荪亚随和宽大,感觉有些迟钝;立夫则才气焕发,傲骨铮铮。在世俗的眼光里,莫愁若嫁荪亚,木兰嫁立夫,也必是佳偶;但莫愁是把丈夫往回拉,限制他,和荪亚在一起就是“和稀泥”,不过尚无伤大雅;而木兰则是推动丈夫,把他刺激向前,对于气盛才高的立夫,很可能招致灾难,后果不堪。
林语堂深受老庄思想影响,在这一点上可见一斑。
木兰内心里其实深爱立夫,林语堂自己也说,“倘若当年有由男女自行选择的婚姻制度,木兰大概会嫁给立夫,莫愁会嫁给荪亚”,但木兰终是将一片情意深埋心底,“婚姻大事,命里注定”,听从父母安排嫁了荪亚。幸不幸福,旁观者其实无可置喙,但木兰此后一生里可能真的少了很多风浪。至少,她自己不会去惹什么祸,而荪亚又是向来纵容,任她随心所欲。
如果她嫁了立夫,或许他们也能很幸福,木兰会改变立夫的家庭生活,使他多做逍遥之游,使他的日子过得更富诗情画意;不过却不会想到像莫愁那样要他明哲保身。也许她会成为像杨继盛太太那样的女人。(杨继盛生值明朝末年,正直刚烈,弹劾权倾一时的恶相严嵩,被朝廷斩首,他监禁在狱中时,他太太曾经上表请求替丈夫一死。)放在当时的背景里,木兰很可能会鼓励(至少不会反对)立夫参加爱国运动,最终可能祸及全家。
命运有时候就是如此,如果让你自己作选择,未必是好,可是不能与深爱的人一起,心头始终有着遗憾,又算不算幸福?
木兰是姚老先生最心爱的女儿,假如她当时有一点新潮的想法,要求退婚改嫁立夫,大概最终还是能得到父亲的谅解和支持,但日后可能命途多蹇。我们都是平凡人,如果换作我,或许也会选择平凡的幸福吧。
木兰深受父亲的影响,姚老先生是道家的信徒,因此她也相信万物有道。她很乖顺地听从了父母的安排,并平静地接受了命运。在其后的一生里,虽然没有断过对立夫的爱,但她始终没有背弃过她的婚姻,她也从没有怀疑过对荪亚的喜爱,虽然两种爱的层次大不相同。甚至当丈夫偶然出轨时,她也不是一味激怒怨愤,反而反省自身,并釜底抽薪,另想妙法解决。因为木兰从不埋怨命运,并欣然面对生活,享受着一种平静的安然,我们也不能说她是不幸福的吧(如果幸福只是指一个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喜悦快乐与稳定的心理状态的话)。
只有一次,当立夫面临生命危险的时候,她差点失去了这种冷静和安然。立夫被仇人诬为“共党”,锒铛下狱,眼见有性命之忧。木兰天性里的勇气和热情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孤身深入虎穴,利用直奉两派的嫌隙,巧言说服直系任命的司令官,终于救出了立夫。这是她唯一一次为爱情抗争,其间忧急伤心,真情流露,引起了丈夫的怀疑,为日后荪亚的变心埋下了一条隐线。
木兰出生富家,嫁入豪门,一生衣食无忧,但她一直向往的却是幽雅山居,“摆脱朱门之生活,度渔樵之岁月,荆钗布裙,相夫教子”的生活,这也是道家典型的归隐田园的思想。不过即使她与荪亚移居乡下了,她在物质方面仍然一直是不匮乏的,山居之乐对她而言,只不过是情趣,而非真实的生活。
直到后来,抗战初起,木兰举家逃难,融入到广大逃难的群众当中,她才真正感到自己是民众的一分子,真正成为了她所向往的普通老百姓,真正征服了“自我”。林语堂很喜欢木兰这个人物,因为木兰身上寄托他的圆融的人生理想。他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可见木兰是他理想中的女子。
他满怀激情的写道:“若是木兰的投石头,吹口哨,唱京戏这些事使立夫感到意外,在他们走回庙去的路上,立夫说了一句话,也使木兰感到意外。木兰曾经说别人没有来,没看见他们所看见的景物,真是遗憾。立夫问她:“今天你看见的东西什么最美?”
木兰回答说:“在半路亭所见的景物最美。你今天看见的什么最美?”
立夫说:“那些残基废址最美。”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可见两人心灵相通。
一个立夫能抵三个荪亚。但立夫太过方正,是个好男儿,未必是好丈夫。尽到为人父为人夫的责任那是责无旁贷的,可我看不出他对莫愁有怎样的柔情蜜意(诚然,他一生深爱的是木兰)。他是一腔热血,不顾阻拦,到处发文章,却也惹得妻子担惊受怕。
荪亚亲切、从容,有情趣,也能陪太太逛街买衣服买首饰,陪太太种花种草,喜欢钱,看不惯太太一身粗布衣裳的样子,看久了心痒痒要出出轨......
木兰非常聪明,荪亚说她是“妙想家”,这个说法好,真真古灵精怪,蕙质兰心。她救立夫的法子,应对的口才,委实精妙。
木兰虽然内心里对立夫有奇妙的感情,但当父母做主把她嫁给荪亚,她也是欢喜的。她带着惆怅又带着憧憬开始婚姻生活,或许也不是不幸福的。
书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故事从木兰儿时一直写到她人生之秋。写她的童年趣事,被义和团红灯照拐买最终获救回家;写她的深深埋葬在心底的爱情;写她还算美满的婚姻;写她的丧女之痛;写她在逃难途中的善行以及她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思考。
故事是以三个家族的人物命运来展现了旧中国的文化、政治与生活。各种性格各种阶层的人物给北京城增添了万种风情。有画家齐白石、国学大师辜鸿铭、哲学家林秦南、思想激进的青年学生、不畏牺牲的爱国青年、奢靡荒淫的政客、海外归来的学者、以及一些富商、和尚道士、日本军官和妓女。读来颇有身在其中之感。
林语堂先生写这部小说的初衷是向西方人介绍中国,介绍中国人的价值观、审美观,其核心便是道家思想。正如林语堂先生的女儿林如斯在评介这本书时说道:此书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写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我想作为女儿的林如斯如此的评说,应该是有道理的。
书中首题便是“道家女儿”。林如斯在《京华烟云》序文中说:“父亲其实是把木兰当成一个时代女子的典范了,是心目中的理想女子,有自己的想法,认真看世界,不为命运所屈服。书中称木兰是道家的女儿,我想,这和她所受父亲的清净无为的思想熏陶较多。”
我们在小说中也看到,尽管姚木兰感情非常丰富,但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总的来说是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和制约,可以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天然反映。这也使得木兰能在自己巨大的生活变迁中,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到后来变为村妇,过起了幽雅山居的生活,及最后变为普通农民……面对生活的种种沉浮,她始终保持着胸襟开阔又洒脱自然的心境;她天性活泼愉快,生气充沛,作起文章来行思敏捷、振笔如飞;她也很会享受财富,但又从不依赖金钱,而是随时准备着失去了财富应当怎样过日子。在富裕殷实的生活中,始终能够保持一种质朴厚实的心态,在平凡、宁静的乡村生活中,只求丰衣足食,无忧无虑,能够知足长乐。
这样的思想修成,最终使木兰成为了一个聪慧、勇敢、忍苦、大气的女性代表。
据称此书是作者仿《红楼梦》用英文写的长篇小说,读罢掩卷叹息:可惜,可惜,形似而神不似。
其实人生就像一本天书,永远也参不透,要是参透了,活着就没有意思了。
当年的阅读经历,现在想来,还是倍觉酸辛。
现在如果有人阻止孩子读书,对我而言,是生命中最不可思议,最绝望的事。
如果家长不给读书,孩子在傍晚时分,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应该是寂寞而凄凉的吧,会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
记得当时年纪小,但很害怕这样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来,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如果只允许读有关课业的书,学习有用的知识,这些知识虽然可以带来所谓的幸福,但假如把它压缩成药丸子灌下去,也就丧失了乐趣。
窃以为,让孩子选择有趣味的人生,应该比什么都重要。希望我和孩子都能在结束自己一生的时候,虽不能如维根斯坦那样说道: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但也可以平静的对自己说:活过,爱过,苦过,乐过......
人说读书好,读着读着不知老之将至,而我13岁的孩子,却是噩梦之后,还能将自己沉于书中,手中捧的书不是别的,正是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这让我这个做母亲的,不禁悲欣交集。
想想当年,我也是这样的年纪,同样初次接触这本书。其实当时正在流行一部电视剧《京华春梦》,是根据张恨水小说《金粉世家》改编的,家母职业虽是老师,但奇怪的是,她业余读闲书会打瞌睡,因此酷爱香港电视剧,潜移默化,我们也迷恋电视剧。两部“京华”追下来,我到底还是把《京华烟云》当成了言情故事看了,感觉或许还不如《京华春梦》好看呢。
但幸好家父酷爱阅读,家里两个书柜满满的全是藏书。当时我已嗜书如命(大约是遗传家父的基因多一点吧),书的来源有几个:同学间拆借、交换;学校图书馆排队借阅;街边小书店租看(可以租到《射雕英雄传》、《金粉世家》,但就是租不到《京华烟云》)。
不满足,就偷偷翻阅父亲的藏书。母亲怕我们太爱看闲书,耽误了学业,于是给书柜上了锁,为了那把书柜的钥匙,我们和母亲玩了太多“猫和老鼠”的游戏。冒险偷偷翻阅的书,感觉最有趣味,读来如饥似渴,《京华烟云》就在其中。
翻开林语堂的此书,起初感觉如波涛涌动,玄妙无比,然后突然有了莫名的悲哀,最后似有“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紧张与窒息,到结局时雷声霹雳,幽然而止。细嚼余味,恍然大悟: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京华烟云》最闪光的一点或许就是其顺乎自然的道家思想,那之中似乎充满了智慧,把生死、富贵、人生苦乐看的那般透彻。全书流淌着的是一种宁静芬芳的味道,是在有尊严的前题下,人内心的平和、安详、雍容及剔透。
这不禁让我对庄子肃然起敬。庄子的哲学在书中影响了姚思安、姚木兰和孔立夫,在书外也影响了无数读者。
《京华烟云》书中第三部分是“秋季歌声”引用庄子的话是“臭腐化为神气,神气化为臭腐。”生死循环之道为宗旨:秋天树叶衰落之时,春已开始,起伏循环,天道也。描写战争用这个道理,便为旧中国的衰老意味着新中国的萌芽。故书中有“晚秋落叶声中,可听出新春的调子,及将来夏季的强壮的曲拍”等语。
还有一段论人生的永生与宝石的永生的。宝石的永生是单纯的,它无情无感。而人的永生是种族的,他们是热血的动物。这其中的道理也许我永远都不会全弄明白,但我依然不得不承认其中的神秘、伟大与深邃。
作者开篇就道:“在人的一生,有些细微之事,本身毫无意义可言,却具有极大的重要性。事过境迁之后,回顾其因果关系,却发现其影响之大,殊可惊人。这个年轻车夫若头上不生有疮疖,而木兰若不坐另外那辆套着小骡子的轿车,途中发生的事情就会不一样,而木兰一生也不同了。”
《京华烟云》里还有一段论命格与婚姻的话:
“人有五种命型,就用金、木、水、火、土来代表。男一女婚配,就是这种命型配合的学问。命型若配得好,可以彼此相辅,彼此相成。有的两种命型,即使不是两者相克,渐渐也趋于两者相伤。”
他说,木兰是金命,莫愁是土命,荪亚是水命,立夫是木命。配得好,金入于水则金光闪灼;土养木,木就滋长繁荣。配得不好,比如土若与水混和起来,结果只是软稀泥;金克木,而一个骨节外露,肌肉条纹横生,脸盘子宽,手指关节挺硬巨大的木命,就会把软嫩的金命弄得迟钝,失去锐利,变得单纯。所以,木兰配荪亚,莫愁配立夫,才是天作之合。
这里说到命格,有点玄妙,其实更多是跟人的性格有关。木兰聪明伶俐,时常妙想天开;莫愁沉稳安静,拥有世俗的智慧;荪亚随和宽大,感觉有些迟钝;立夫则才气焕发,傲骨铮铮。在世俗的眼光里,莫愁若嫁荪亚,木兰嫁立夫,也必是佳偶;但莫愁是把丈夫往回拉,限制他,和荪亚在一起就是“和稀泥”,不过尚无伤大雅;而木兰则是推动丈夫,把他刺激向前,对于气盛才高的立夫,很可能招致灾难,后果不堪。
林语堂深受老庄思想影响,在这一点上可见一斑。
木兰内心里其实深爱立夫,林语堂自己也说,“倘若当年有由男女自行选择的婚姻制度,木兰大概会嫁给立夫,莫愁会嫁给荪亚”,但木兰终是将一片情意深埋心底,“婚姻大事,命里注定”,听从父母安排嫁了荪亚。幸不幸福,旁观者其实无可置喙,但木兰此后一生里可能真的少了很多风浪。至少,她自己不会去惹什么祸,而荪亚又是向来纵容,任她随心所欲。
如果她嫁了立夫,或许他们也能很幸福,木兰会改变立夫的家庭生活,使他多做逍遥之游,使他的日子过得更富诗情画意;不过却不会想到像莫愁那样要他明哲保身。也许她会成为像杨继盛太太那样的女人。(杨继盛生值明朝末年,正直刚烈,弹劾权倾一时的恶相严嵩,被朝廷斩首,他监禁在狱中时,他太太曾经上表请求替丈夫一死。)放在当时的背景里,木兰很可能会鼓励(至少不会反对)立夫参加爱国运动,最终可能祸及全家。
命运有时候就是如此,如果让你自己作选择,未必是好,可是不能与深爱的人一起,心头始终有着遗憾,又算不算幸福?
木兰是姚老先生最心爱的女儿,假如她当时有一点新潮的想法,要求退婚改嫁立夫,大概最终还是能得到父亲的谅解和支持,但日后可能命途多蹇。我们都是平凡人,如果换作我,或许也会选择平凡的幸福吧。
木兰深受父亲的影响,姚老先生是道家的信徒,因此她也相信万物有道。她很乖顺地听从了父母的安排,并平静地接受了命运。在其后的一生里,虽然没有断过对立夫的爱,但她始终没有背弃过她的婚姻,她也从没有怀疑过对荪亚的喜爱,虽然两种爱的层次大不相同。甚至当丈夫偶然出轨时,她也不是一味激怒怨愤,反而反省自身,并釜底抽薪,另想妙法解决。因为木兰从不埋怨命运,并欣然面对生活,享受着一种平静的安然,我们也不能说她是不幸福的吧(如果幸福只是指一个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喜悦快乐与稳定的心理状态的话)。
只有一次,当立夫面临生命危险的时候,她差点失去了这种冷静和安然。立夫被仇人诬为“共党”,锒铛下狱,眼见有性命之忧。木兰天性里的勇气和热情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孤身深入虎穴,利用直奉两派的嫌隙,巧言说服直系任命的司令官,终于救出了立夫。这是她唯一一次为爱情抗争,其间忧急伤心,真情流露,引起了丈夫的怀疑,为日后荪亚的变心埋下了一条隐线。
木兰出生富家,嫁入豪门,一生衣食无忧,但她一直向往的却是幽雅山居,“摆脱朱门之生活,度渔樵之岁月,荆钗布裙,相夫教子”的生活,这也是道家典型的归隐田园的思想。不过即使她与荪亚移居乡下了,她在物质方面仍然一直是不匮乏的,山居之乐对她而言,只不过是情趣,而非真实的生活。
直到后来,抗战初起,木兰举家逃难,融入到广大逃难的群众当中,她才真正感到自己是民众的一分子,真正成为了她所向往的普通老百姓,真正征服了“自我”。林语堂很喜欢木兰这个人物,因为木兰身上寄托他的圆融的人生理想。他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可见木兰是他理想中的女子。
他满怀激情的写道:“若是木兰的投石头,吹口哨,唱京戏这些事使立夫感到意外,在他们走回庙去的路上,立夫说了一句话,也使木兰感到意外。木兰曾经说别人没有来,没看见他们所看见的景物,真是遗憾。立夫问她:“今天你看见的东西什么最美?”
木兰回答说:“在半路亭所见的景物最美。你今天看见的什么最美?”
立夫说:“那些残基废址最美。”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可见两人心灵相通。
一个立夫能抵三个荪亚。但立夫太过方正,是个好男儿,未必是好丈夫。尽到为人父为人夫的责任那是责无旁贷的,可我看不出他对莫愁有怎样的柔情蜜意(诚然,他一生深爱的是木兰)。他是一腔热血,不顾阻拦,到处发文章,却也惹得妻子担惊受怕。
荪亚亲切、从容,有情趣,也能陪太太逛街买衣服买首饰,陪太太种花种草,喜欢钱,看不惯太太一身粗布衣裳的样子,看久了心痒痒要出出轨......
木兰非常聪明,荪亚说她是“妙想家”,这个说法好,真真古灵精怪,蕙质兰心。她救立夫的法子,应对的口才,委实精妙。
木兰虽然内心里对立夫有奇妙的感情,但当父母做主把她嫁给荪亚,她也是欢喜的。她带着惆怅又带着憧憬开始婚姻生活,或许也不是不幸福的。
书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故事从木兰儿时一直写到她人生之秋。写她的童年趣事,被义和团红灯照拐买最终获救回家;写她的深深埋葬在心底的爱情;写她还算美满的婚姻;写她的丧女之痛;写她在逃难途中的善行以及她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思考。
故事是以三个家族的人物命运来展现了旧中国的文化、政治与生活。各种性格各种阶层的人物给北京城增添了万种风情。有画家齐白石、国学大师辜鸿铭、哲学家林秦南、思想激进的青年学生、不畏牺牲的爱国青年、奢靡荒淫的政客、海外归来的学者、以及一些富商、和尚道士、日本军官和妓女。读来颇有身在其中之感。
林语堂先生写这部小说的初衷是向西方人介绍中国,介绍中国人的价值观、审美观,其核心便是道家思想。正如林语堂先生的女儿林如斯在评介这本书时说道:此书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写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我想作为女儿的林如斯如此的评说,应该是有道理的。
书中首题便是“道家女儿”。林如斯在《京华烟云》序文中说:“父亲其实是把木兰当成一个时代女子的典范了,是心目中的理想女子,有自己的想法,认真看世界,不为命运所屈服。书中称木兰是道家的女儿,我想,这和她所受父亲的清净无为的思想熏陶较多。”
我们在小说中也看到,尽管姚木兰感情非常丰富,但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总的来说是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和制约,可以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天然反映。这也使得木兰能在自己巨大的生活变迁中,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到后来变为村妇,过起了幽雅山居的生活,及最后变为普通农民……面对生活的种种沉浮,她始终保持着胸襟开阔又洒脱自然的心境;她天性活泼愉快,生气充沛,作起文章来行思敏捷、振笔如飞;她也很会享受财富,但又从不依赖金钱,而是随时准备着失去了财富应当怎样过日子。在富裕殷实的生活中,始终能够保持一种质朴厚实的心态,在平凡、宁静的乡村生活中,只求丰衣足食,无忧无虑,能够知足长乐。
这样的思想修成,最终使木兰成为了一个聪慧、勇敢、忍苦、大气的女性代表。
据称此书是作者仿《红楼梦》用英文写的长篇小说,读罢掩卷叹息:可惜,可惜,形似而神不似。
其实人生就像一本天书,永远也参不透,要是参透了,活着就没有意思了。
当年的阅读经历,现在想来,还是倍觉酸辛。
现在如果有人阻止孩子读书,对我而言,是生命中最不可思议,最绝望的事。
如果家长不给读书,孩子在傍晚时分,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应该是寂寞而凄凉的吧,会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
记得当时年纪小,但很害怕这样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来,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如果只允许读有关课业的书,学习有用的知识,这些知识虽然可以带来所谓的幸福,但假如把它压缩成药丸子灌下去,也就丧失了乐趣。
窃以为,让孩子选择有趣味的人生,应该比什么都重要。希望我和孩子都能在结束自己一生的时候,虽不能如维根斯坦那样说道: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但也可以平静的对自己说:活过,爱过,苦过,乐过......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