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胡同
上午骑自行车在协和医院附近溜达,无意中看到史家胡同的路标,心中一阵激动就拐了进去。入口处是一个高档酒店,整个建筑都是欧式风格,给人一种逼格很高的感觉,本来想拍张照片骑着自行车不方便就放弃了,往里面没走多远就看到一家小小的日式酒馆很有感觉的样子就停车拍了一张,还驻足欣赏了一下,心理更后悔刚刚吃的又贵又难吃的广式煲仔饭,继续前行道路很窄但一边还停了很多车,外卖小哥的摩托也急匆匆的穿过,忽然看到前面一位头发花白、身材瘦小但精神十足的奶奶,胳膊上挎着一个北京老太太常用的包,手里拎着一小捆绳子捆起的山药,竟然不是塑料袋满心感动。突然史家胡同博物馆就到眼前了,我心里是知道有这么个地方的但这么快就到了,我在门口立了一小会,刚才的奶奶就过来了,看我满脸惊喜的表情就说:嗯,史家胡同博物馆,我对她笑着,忙嗯嗯点头。 停好自行车走了进去发现门口有一个刷身份证领票的机器但屏幕不亮,看来是用不了,虽然是免费但还是感觉像是要私自闯入别人家一样,就探头看旁边门卫室,里面有一位正躺着睡觉的大叔,就轻轻的说一声:你好,但他没有反应,好吧我已经打过招呼了,心安的走了进去。 怀着一种郑重的心,把入口游客须知游览导图全部认真看完,我是看文字类东西很慢的人,能这样细细的读完真是佩服自己。迎面进去就是整个胡同的平面图、鸟瞰图、和等比例的模型,我细细的看着这个模型想找一找这些四合院的布局和道路,但除了一条主干道外真的没有能好好走出去的路,每一个入口进去就要七拐八拐的,走着走着就是死胡同了,我现在真的明白死胡同这个词了,想到这不由得笑了出来。接着往里面走就是对胡同历史的介绍、在此居住过的名流的详述,真是因为这些风流人物与他们在这里的故事才使得这条胡同有着与众不同的气质,最好的展现了北京的文化气质。庚子赔款的赴美留学生是在这里选拔出来远渡重洋将西方现代知识带回这片沉睡的土地,唤醒这头沉睡东方狮子。民国时期的风流人物在这里居住、举办沙龙,打开他们的奇思妙想。这座博物馆就是在民国才女凌淑华的故居上修建的。解放后变成幼儿园培养着祖国的花朵。再往后走陈列着不同年代的家具陈设。还有多媒体的房间能立体的感受当年胡同的声音,只可惜当时没有开。前后花了一个多小时细细的品味着过往,贪恋着他的故事与气质,最后满意而归。其实这些还是在博物馆看更有感觉,因为现在的胡同会让你不忍直视。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东西被无视被践踏特别是被不知道他价值的人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破坏真实胸口憋一口血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