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堂回想錄》
周作人晚年最重要的著作應該算他的《知堂回想錄》。盡管他在最後的時段里留下話說自己一生文字不足道。唯所譯古希臘對話集還有價值。但我相信這不是他真心的話。至少不是完全真心的話。他在香港曹聚仁先生的勸說下。當然也是為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往海外的報刊寫《回想錄》。雖說是有為稲粱謀的目的。但以他在自晚清大變局以來尤其是新文化運動之後的豐富閱歷以及重要地位。寫出的文章當然會極具價值。不論是史料上的。還是文學層面。


單以文筆論。他基本擺脫了鼎革之初為《亦報》寫專欄小品的謹小慎微噤若寒蟬和竭力迎合工農美學的質樸簡單風格。開始恢復“苦雨齋”和“知堂”的文字自覺。當然相比於四十年代。少了很多苦澀幽隠的滋味。總體上說是明朗健朗的。

這一大本書最有意思的片段便是回憶北大諸子的那些回目以及最末“我的雜學”。前者以親歷者再現了新文化運動中心一群知識者的面貌。只是淡筆勾勒。便覺傳神正在阿堵中。我覺得後來張中行先生的“負暄諸話”以及回憶錄《流年碎影》便是承襲自此。“我的雜學”更是民國以來難得的學術自剖之作。不只是把書房打開讓人參觀。更是把自己的精神底牌悉數亮了出來。

我讀《知堂回想錄》的第一個版本是香港三育版。在大學圖書館借來。如獲至寶。然而字小行密。稍稍讀久一點便有頭暈目眩之感。後來買到敦煌文藝出版社的簡體版。書名改成了《苦茶一周作人回想錄》。書的封面毫無設計可言。傖俗不堪。然而扉頁有兩頁的手跡影印。不細看的話還是很美。再後來才知道湖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便出版了《周作人回想錄》。應該是國內最早的一版。彼時應正是鍾叔河朱正兩位先生主政湖南出版之時。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