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还泪——因果何曾饶过谁?
宝玉和黛玉吵过一次最凶的架:黛玉大哭大吐,宝玉又砸玉,最后林妹妹还变本加厉的把玉上的穗子都剪了。连贾母王夫人都惊动了,忙忙的跑到大观园来看视——还以为有了什么奇祸。最后,老太太用她阅尽沧桑的老眼,鉴定道:
“不是冤家不聚头。”
我初读红楼的时候十几岁,正和黛玉相仿年纪。那时候每次读到这里,我就会在心里说:
林妹妹确实小性儿,如果换做宝钗,她绝不会再去剪那玉上的穗子。
还有一段写道,刚过完年,正是闲时,宝钗莺儿贾环在一起赶围棋儿。贾环耍赖说自己的骰子掷的是个六点,莺儿不服,和贾环争起来。宝钗便瞅莺儿道:
“越大越没规矩,难道爷们还赖你?”
读到这段的时候,我又会想:
宝姐姐实在太看重规矩了,让莺儿受了委屈。如果换作黛玉,她肯定不会这样做。她说不定还会帮着丫鬟说:
“我也看见了,分明是个幺!”
后来,日子一天天过去,红楼一遍遍读来,人也就到了王夫人的年龄了。多少流年多少事,换回今日鬓星星,此时执一卷红楼,再回想当年的看法,只觉得少年的心思真是单纯和可爱。
宝钗不会和宝玉吵架。整部红楼梦,宝钗从未和宝玉吵过架。即使宝玉拿她比杨妃那次,她心中大怒也不曾吵,只是借题发挥的说了小丫头靛儿几句罢了。虽然是宝姐姐有涵养心地宽大,但不吵架,也是因为她和宝玉亲密的程度还未达到足够深,她和他不是前世的冤家。她和宝玉之间有一层玻璃隔开了彼此的温度,虽然这透明的隔膜看不出来,但他们两人都能感觉到中间的凉和硬。当薛蟠说话得罪了宝钗的时候,我们看到宝钗一样的会使小性子,会撒娇的哭肿了眼睛,因为那是面对的自己的哥哥,亲人,家人。宝钗那时才成了一个噘着嘴生着气的小妹妹,由着哥哥作揖打躬的哄她逗她——像黛玉在宝玉面前一样。
同样的,黛玉也不会和贾环在一起玩。她不会刻意去顾全这个礼貌。薛蟠从南边带来的礼物,宝钗会分一份给贾环,黛玉回苏州去带回来的东西,就没准备贾环那份,却是特特的送了一份给宝玉——自然比其他姊妹的礼更厚些。黛玉没有像宝钗那样特意显得看待贾环和宝玉一样,她想厚此薄彼就厚此薄彼。何况黛玉只是来还泪的,她的时光那么少,要葬花,要写诗,要流泪,哪里还有多余的精力去应付赵姨娘这些不相干的人呢。
所以,当宝玉挨了打,黛玉便哭得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而宝钗却是送来医棒疮的丸药,只不过眼圈红了一红。黛玉说,姐姐就是哭下两缸眼泪来,也医不好棒疮,她说得没错,最终起到治伤效果的,肯定还是宝钗送来的丸药,只不知到了最后,黛玉泪尽离去之时,宝玉心上的伤痛用何药可医呢。林妹妹的眼泪一滴一滴,还着前世三生石畔的债。再后来,她只觉得辛酸,眼泪却少了——宝玉却不知尘缘将尽,别离在即,还只当她哭惯了心里疑的。
宝玉悄悄的赠了黛玉几方手帕,还是旧的,倒好像就是让她用来拭泪的。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黛玉爱哭,宝钗却很少哭,在前八十回中,除了和薛蟠口角那次,我不记得她何时再哭过。但这只是一个没写完的故事,幸而作者在开头就早早留下了线索。后来宝玉和宝钗之间“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的时候,大概前面曾说过的话,开过的玩笑,也都一语成谶了吧?宝玉如果真的做了和尚,想必宝钗也是终日“眼空蓄泪泪空垂”,不知宝钗流的这份伤心泪,他贾宝玉,下一世拿什么来还?
黛玉刚进府的时候,就曾对贾母王夫人说过,当年有个和尚要化她去出家,说她除亲生父母外,外姓亲友一概不能见,否则这病是好不了的了。林海不信,贾敏不信,贾母听听也就算了,贾母也不信。其实生活中的某句闲话,某件小事,某个漫不经心的动作,往往便是命运留下的伏笔,只是世人都并无慧眼罢了。只有在经历过之后,回头看时才能看到那清晰或隐晦的线索,触目惊心。作者虽然只是在说故事,但是故事里的那面风月宝鉴,照正面看到的是别人,照反面看到的焉知不是自己?虚与实之间何曾有明显的分界线呢?有时候,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会让我们觉得似曾相识,仔细想来却是曾经在梦中经历过。又有谁说得清是庄周梦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为庄周呢?
如果当初林如海夫妇相信了和尚的话,如果黛玉真的自幼就出了家,那她果然能一世平安吗?或者,她本来就是出了家,带发修行,病才好了,但她却会因为种种机缘,来到一个侯门富贵之家,住在这家精致如画的花园里。然后在一个漫天飞雪的冬日,这家里的那位翩翩佳公子,会来到她修行的庵堂,向她乞一枝盛开的红梅。然后所有的故事一一展开,她依然要把眼泪还给那个命中注定的人。
因果何曾饶过谁。
“不是冤家不聚头。”
我初读红楼的时候十几岁,正和黛玉相仿年纪。那时候每次读到这里,我就会在心里说:
林妹妹确实小性儿,如果换做宝钗,她绝不会再去剪那玉上的穗子。
![]() |
还有一段写道,刚过完年,正是闲时,宝钗莺儿贾环在一起赶围棋儿。贾环耍赖说自己的骰子掷的是个六点,莺儿不服,和贾环争起来。宝钗便瞅莺儿道:
“越大越没规矩,难道爷们还赖你?”
读到这段的时候,我又会想:
宝姐姐实在太看重规矩了,让莺儿受了委屈。如果换作黛玉,她肯定不会这样做。她说不定还会帮着丫鬟说:
“我也看见了,分明是个幺!”
后来,日子一天天过去,红楼一遍遍读来,人也就到了王夫人的年龄了。多少流年多少事,换回今日鬓星星,此时执一卷红楼,再回想当年的看法,只觉得少年的心思真是单纯和可爱。
![]() |
宝钗不会和宝玉吵架。整部红楼梦,宝钗从未和宝玉吵过架。即使宝玉拿她比杨妃那次,她心中大怒也不曾吵,只是借题发挥的说了小丫头靛儿几句罢了。虽然是宝姐姐有涵养心地宽大,但不吵架,也是因为她和宝玉亲密的程度还未达到足够深,她和他不是前世的冤家。她和宝玉之间有一层玻璃隔开了彼此的温度,虽然这透明的隔膜看不出来,但他们两人都能感觉到中间的凉和硬。当薛蟠说话得罪了宝钗的时候,我们看到宝钗一样的会使小性子,会撒娇的哭肿了眼睛,因为那是面对的自己的哥哥,亲人,家人。宝钗那时才成了一个噘着嘴生着气的小妹妹,由着哥哥作揖打躬的哄她逗她——像黛玉在宝玉面前一样。
同样的,黛玉也不会和贾环在一起玩。她不会刻意去顾全这个礼貌。薛蟠从南边带来的礼物,宝钗会分一份给贾环,黛玉回苏州去带回来的东西,就没准备贾环那份,却是特特的送了一份给宝玉——自然比其他姊妹的礼更厚些。黛玉没有像宝钗那样特意显得看待贾环和宝玉一样,她想厚此薄彼就厚此薄彼。何况黛玉只是来还泪的,她的时光那么少,要葬花,要写诗,要流泪,哪里还有多余的精力去应付赵姨娘这些不相干的人呢。
![]() |
所以,当宝玉挨了打,黛玉便哭得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而宝钗却是送来医棒疮的丸药,只不过眼圈红了一红。黛玉说,姐姐就是哭下两缸眼泪来,也医不好棒疮,她说得没错,最终起到治伤效果的,肯定还是宝钗送来的丸药,只不知到了最后,黛玉泪尽离去之时,宝玉心上的伤痛用何药可医呢。林妹妹的眼泪一滴一滴,还着前世三生石畔的债。再后来,她只觉得辛酸,眼泪却少了——宝玉却不知尘缘将尽,别离在即,还只当她哭惯了心里疑的。
宝玉悄悄的赠了黛玉几方手帕,还是旧的,倒好像就是让她用来拭泪的。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黛玉爱哭,宝钗却很少哭,在前八十回中,除了和薛蟠口角那次,我不记得她何时再哭过。但这只是一个没写完的故事,幸而作者在开头就早早留下了线索。后来宝玉和宝钗之间“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的时候,大概前面曾说过的话,开过的玩笑,也都一语成谶了吧?宝玉如果真的做了和尚,想必宝钗也是终日“眼空蓄泪泪空垂”,不知宝钗流的这份伤心泪,他贾宝玉,下一世拿什么来还?
![]() |
黛玉刚进府的时候,就曾对贾母王夫人说过,当年有个和尚要化她去出家,说她除亲生父母外,外姓亲友一概不能见,否则这病是好不了的了。林海不信,贾敏不信,贾母听听也就算了,贾母也不信。其实生活中的某句闲话,某件小事,某个漫不经心的动作,往往便是命运留下的伏笔,只是世人都并无慧眼罢了。只有在经历过之后,回头看时才能看到那清晰或隐晦的线索,触目惊心。作者虽然只是在说故事,但是故事里的那面风月宝鉴,照正面看到的是别人,照反面看到的焉知不是自己?虚与实之间何曾有明显的分界线呢?有时候,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会让我们觉得似曾相识,仔细想来却是曾经在梦中经历过。又有谁说得清是庄周梦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为庄周呢?
![]() |
如果当初林如海夫妇相信了和尚的话,如果黛玉真的自幼就出了家,那她果然能一世平安吗?或者,她本来就是出了家,带发修行,病才好了,但她却会因为种种机缘,来到一个侯门富贵之家,住在这家精致如画的花园里。然后在一个漫天飞雪的冬日,这家里的那位翩翩佳公子,会来到她修行的庵堂,向她乞一枝盛开的红梅。然后所有的故事一一展开,她依然要把眼泪还给那个命中注定的人。
因果何曾饶过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