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遇见乌特勒支
来荷兰三个多月,去过大大小小的不同城市,但是第一次有为了一座城写游记的冲动。 乌特勒支是荷兰第四大城市,坐火车从鹿特丹出发,车程约为40分钟。到达时候是上午十点多,穿过与火车站相连接的巨大购物中心,出门就能远远望见那座著名的112米高的钟楼。它是乌特勒支的地标,就像科隆的大教堂,有了它无论如何不会迷路。

于是便顺着街道随意漫步。冬日清冷的运河边,树木早已凋零了所有叶片,露出了老城本来的面貌。沿河是满满的自行车,商铺懒懒地经营着,周六的早晨,行人不多,很快就到了钟楼。站在下方仰视,它显得尤其高,直入云霄。街头艺人拉着手风琴,乐声仿佛自天上来。在钟楼附近有两个近乎废园一样的院子,一个小,拱形的铁架上趴着稀稀拉拉的枯藤,四周墙上是三角形的浮雕,大概是圣经故事,旁边贴着一幅照片,上面是夏日这里的景色。另一个院子比较大,呈四方形,高大的拱廊有些鬼气森森,让人想起欧洲小说中那些荒废古宅里的恩怨情仇。院子中央是一个喷泉,上有一个精致的青铜雕塑,是一个正在读书的少年。院子曾为连同教堂与钟楼而建,一度变为养鸡场和储藏室,现在似乎成了学生的一个集会中心。感叹了一番,去教堂转了转,就走向中央博物馆。

一路上,经过很多优雅精致的低矮小宅,枣红色的砖墙与白色的门框相映,配上棕色的铁艺装饰,门口摆着几盆高高的植物,仿佛电影里的画面。也有刷成墨绿色的墙,一张斑驳的浅蓝色木椅子随意靠墙放着,旁边是一架随意摆着的梯子,梯子上有一个同样浅蓝色的花盆。里面的植物垂下枝蔓,却又不经意间和地上几盆植物的枝蔓相遇,有种说不出的默契和清新。整个城不大,汽车和行人都少,甚至没有电车。有阿姆斯特丹的那种古典美,却少了些嘈杂和拥挤,感觉更加宜居。

中央博物馆是一个较为杂糅的地方,以乌特勒支为主题,顺序从古到今,囊括了各种不同时期和种类的艺术品。有伴着配乐的大幅叙事油画,有善于描摹微表情的肖像,有各种设计风格的椅子,有古怪甚至哥特风的雕塑,也有专注于强调人类生殖器的超现实主义油画。博物馆内部的楼梯环绕纷杂,就像一个迷宫。

中央博物院对面就是米菲博物馆。与预期的不同,这里与其说是博物馆,不如说是个荷兰宝宝的幼儿园。建筑内部以黄、绿、红、蓝为主色调,摆放着很多小孩子的玩耍设施。宝宝们钻来钻去,笑容满面,这一刻有点羡慕他们是如此无忧无虑。二楼还有模拟的荷兰道路,只是信号灯换成了米菲的头像,父母们推着婴儿车在“道路”上行驶,整个室内充满了欢乐。

走回车站的途中,路过一座桥,不经意间发现了古运河的最佳摄影点——两旁的枝干和房屋倒映水中,不远处的中央正好矗立着高高的钟楼;浅蓝色的天幕上飘着奶白色如烟如雾的薄云,一起倒映水中,让整个画面充满油画般的梦幻感。

用餐过后,我们启程去德哈尔古堡。它在乌特勒支郊外,始建于十八世纪,为著名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所有,是为数不多的依旧有人居住的古堡。从乌特勒支中心车站出发,坐三站火车,然后转乘两站公交到达。早已听说,古堡所在的小镇被称为“红色镇”,因为所有建筑一律有红白二色。到城堡门口观望,果然高高挂着红白相间的徽标。走进城堡花园,整个建筑群一下子展现在眼前。红棕色外墙,蓝黑色尖顶的城堡,被狭窄弯曲的护城河围绕,高大而庄严。春夏时节,这里是荷兰人拍婚纱照的圣地,而如今是冬日,无繁花也无绿树,趁着落日欲颓,城堡本身反而增加了一种神圣、肃穆的感觉。

走进城堡内部,才知道什么叫做极尽奢华。精雕细琢的桌、椅和床架,华丽的灯饰,银制的餐具,墙上挂着的十几把宝剑,站立的青铜骑士,工艺复杂的壁炉门和挂钟,满是壁画、天顶雕镂的大厅,随处可见的浮雕和马赛克,老式打字机,低矮狭窄旋转的楼梯,临窗有小小的平台……无数的小说、电影里情节在脑海中涌现,终于在现实中找到了落脚点。

出城堡时不到五点,天已全黑,赶上了倒数第二班公交车回市区。欧洲的城市都不大,旅行是如此容易,每一个晴天都能成为出发的理由。于是真正难的是找到一个默契的旅伴,为一扇门、一棵树而惊叹,为一个落日而屏息,为一张路灯下半明半暗的脸而迷惑。这大概也是动笔的一个理由吧。
2016年12月,与H同游乌特勒支及德哈尔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