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女研究生更难找对象?
偶然在《人民日报》的微信推送上看到如上题目的文章转载,有点子感慨吖。
作为最难找对象的群体———女研究生之一的我,正对此进行着深刻的体验。没有找对象的时候家长说,这么大了,该找个男朋友了;找到了以后家长说,还不急,再挑挑看,这个长相难看/学历低/工作不稳定/家里没房子… 找对象难,难于上青天。
实际上,这篇源自《中国青年报》的文章,尽其所能地解释了当代女研究生找对象难的现象。而我,仅以自己所思所想所历陈述一些自己的观点。
中国的传统婚姻观念是男强女弱。这种观念影响至今。它影响的并不仅仅是适婚女性本身,更影响着女性的家人和朋友。婚姻与恋爱不同,恋爱更注重对方本人,性格合适与否,对方是否有趣、包容、带我上进;而一旦有意图步入婚姻,则两方家庭开始仔细审视,包括对方的家庭、工作、品行、学历、乃至财富阶层。其中最好拿来做衡量,又可以有共同标准供大家评价的就是对象的工作学历、家庭背景等硬性指标。
并不是所有人都将这些硬性指标根深蒂固地埋藏在脑海里,但如果把适婚者看做婚姻市场上的货品,在大部分社会人眼里,这些硬性指标就好似货品里的商品描述,共同决定了货品价格几何,选购者通过查看自己兜里的货品描述(适婚者本身就是购买者,也是货品之一)来bargain,并最终拿下自己的想要的货品。这种比喻虽然有些不近人情,但当你真正抛开那些温情脉脉的情感羁绊,你会发现家庭亲人对于婚姻的看法与当事人所注重的并不完全相同,他们更为注重如上所述的买卖的合理性。若是超出了一定的合理性,很自然地会加以阻止。
再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市场里的现状。受教育程度低的地区偏向于重男轻女。因此男性比女性人口多的可能性大一些,受教育程度低的男性相对女性来说绝对数也多一些。这造成了大批受教育程度更低的男青年,一般情况而言(不包括能力特别强的那一部分),他们在婚姻市场上竞争力不够强。
此外,就大部分女性而言,她们本身受到传统婚姻观念的影响,这不可否认。但人人都有爱强恶弱的心理,男性接受比自己学历高的女性正是顺应了这种心理,因此在他们身上,传统观念体现得更为薄弱。而让高知女性接受一个所贴社会标签不及自己好看的对象,本就是逆潮流的,也因此,传统观念在她们身上更为明显地体现出来了。
附原文:
为什么女研究生更难找对象? 2016-12-03 人民日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ID:zqbcyol) 导读 近年来,关于高知群体的婚恋问题,已不止一次引起广泛探讨。如果有一份调研证明,女性研究生群体找对象更困难,你是否同意?你的切身体会又是怎样的?来看看文中的这份报告吧。 图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皮书说 日前,由中国社科院人口所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7》在北京发布。本次发布的报告,在最后一个章节中聚焦了这样一个话题:《特别值得关注的“剩女”群体:研究生》。 女研究生更难找对象? 关于高知女性的婚恋状况,报告中是这样描述的:比如,2000~2005年,婚姻匹配的基本模式是丈夫的受教育水平高于或等于妻子。在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女性中,这个偏好仍然存在,且没有发生改变的迹象。如果匹配模式不变,则接受了研究生教育的女性,更难找到相应配偶。 报告截图,图片来源于中新网 总体而言,2000~2010年,男女研究生的结婚率都在显著下降。而在2010年,女研究生的结婚率下降到50%以下。在25~34岁这个适婚阶段,下降尤其明显。 女研究生不好找对象,为什么? 那么,报告指出的这个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1、高校扩招缩小了接受高等教育群体的性别差异 报告的分析则是:高校扩招缩小了接受高等教育群体的性别差异。这个影响尤其体现在研究生阶段。在20~29岁年龄组,2010年,女性已经超过了男性。换言之,新入学的研究生,以女性为主。在34岁以下的年轻群体中,如果匹配模式不变,则接受了研究生教育的女性,更难找到相应配偶。而年龄增大和候选配偶减少,则是这一女性群体面临的主要问题。 报告截图,上图来源于中新网 2、男性择偶观在改变,女性未出现明显变化 报告中还提出了另一个观点:可以做出谨慎判断,男性已开始根据变化了的环境,调整自己的配偶选择,而女性对配偶的选择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这可能是“剩女”现象比“剩男”更严重的原因。 对于上述观点,报告给出了相关数据对比:2000年,受教育程度为大专的女性,其丈夫受教育程度相等或更高的比例为69.2%,2005年为73.6%;受教育程度为本科的女性,其丈夫受教育程度相等或更高的比例在这两个年份分别为64.4%和65%;女研究生能嫁的丈夫最高受教育分类也是研究生,两个年份的比例分别为48.1%和48.6%。因此报告认为,在调研的这五年间,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女性,对丈夫的受教育程度要求没有改变。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面对女大学毕业生的增加,男性在婚姻市场上的匹配模式开始发生变化:受教育程度为大专的男性,其妻子受教育程度相等或更高的比例,由38.4%上升到49%;受教育程度为本科的男性,其妻子受教育水平相等或更高的比例由30.1%上升到38.4%;男研究生的妻子为研究生的比例,也从2000年的17.3%上升到22.6%。 网友:我们不结婚,正是因为婚姻太重要! 果然,对于“女研究生更难找对象”这一观点,在相关新闻下方评论中,网友探讨得非常热烈。是找不到还是不想凑合,不少人给出了自己的评价: @jiaanni:我们不着急结婚,不是因为婚姻不重要,而是因为婚姻太重要。 @Signorina_Maggio:我的圈子里,不论男女单否,硕士简直是基本配置,没什么好奇怪的。至于你的圈子里,女性研究生找不到学历匹配的伴侣?女研究生还让人敬畏??? @成奥葡萄君:文章是想说,女博士找不到老公的原因是男的都读不到博士以上了? @CYer煤灰:看评论大概就知道为什么了,大概是不想凑合吧。 @我叫邢悦邢悦是我:思想独立,经济独立,不是挺好的吗。 @一秒速成柔弱小娇花:确定剩女现象比剩男现象更严重? @小楠的春天ww:金融研究生,宿舍四个女生,全部单身,还一个个不想脱单,我们不叫单身狗,我们叫单身贵族。 @半夏浦肯野:作为一个女研究生,我觉得,有时候可能我们不那么需要一场婚姻加持自己的人生。 @SunJiaxu:现在30多岁没结婚,难道不是很正常吗? @hansona2011:人家都读到研究生了,有智商有眼界有内涵有前途有更广大的未来,结不结婚有什么重要! @午夜冷咖啡:为啥一定要男的比女的学历高?什么思想啊? 图片来源于网络 高知阶层婚恋问题,男女都有 事实上,高知群体的婚恋问题,已经多次引发媒体关注。而这一群体中,据以往报道,男性女性都或多或少地面临这样的问题。比如本次报告中也提到:总体而言,2000~2010年,男女研究生的结婚率都在显著下降。 2013年,中国科技大学博士李龙科等人曾发布其对本校465名在校研究生分性别进行的婚恋观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四成以上的研究生感觉找对象“十分困难”或“比较困难”。总体来看,这个比例还是蛮高的! 而在受访者中,“找对象困难的原因”占比最大的选项则是“认识异性的途径较少”和“自己眼光较高造成择偶范围比较小”。男研究生认为,“与异性交往能力差”也是婚恋困难的原因之一,占原因比例的四成左右。看来,他们同样存在困惑。 另据媒体报道,在受访者中,被提到次数最多的理由就是,交际圈子小。一位硕士生的解释是这样的:本科时,活动很多,还有很多机会和精力去结识不同的人。但是读研以后,大部分时间都扑在学习上,每天见到最多的就是导师和同实验室的研究生。尤其到了研究生、博士生阶段,当你每天将百分之八十的时间放在实验室和图书室,找对象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 此外,北京师范大学一位研究婚姻家庭关系的学者也提到,当前高学历在校生找对象难,客观原因在于许多高校男女比例失调,接触异性机会较少。一般来说,理工类高校男生居多,鲜有女生,而文科类院校男生则是“稀有动物”。 而不少学生则认为,想找个有共同语言、谈得来的对象已经很难,再加上学历、年龄等各种额外附加条件,挑挑拣拣中,就会成为大龄青年。此外,比起本科生,硕博群体年龄偏大,更容易感受到来自生活、社会和家庭的压力。高房价和高物价,父母的赡养问题以及婚后子女的抚养教育等等问题,都是在他们谈恋爱开始,就必须思考的现实。压力之下,不少人只能先专注事业而不是感情。 到底,“剩男”当道还是“剩女”当道? 其实,关于“剩男”当道,还是“剩女”当道这个问题,媒体上也不止一次关注过。今年2月,《中国青年报》就曾发布报道,《中国农村剩男现象调查:剩下3000万》。与日前发布的这份报告不同,这一报道关注的角度是:作为一个曾高度城乡二元化的国家,其“婚姻挤压”更多地挤向了边远、贫困地区,数千万“剩男”的婚恋难题正引发更严峻的社会问题。 无论各方观点基于的背景是什么,我们可以先来看下相关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70356万人,占51.22%;女性人口为66993万人,占48.78%。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5.20下降为105.02。 另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我国2015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3.51。在过去的20多年里,这个比例曾一度高于120,是世界上最悬殊的出生性别比例之一。这意味着,每出生100个女孩,会多出生20多个男孩。如今,那些在出生性别比最高的年代诞生的孩子正在陆续进入婚龄。总体而言,男性的数量仍然是高于女性。 那么问题来了,在你的身边,究竟是男同学单的多,还是女同学单的多呢?他们选择单身的原因又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