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 文化记录 二【绘画】 1832年的德拉克洛瓦和1912年的马蒂斯
1832年德拉克洛瓦的摩洛哥之行(包括摩洛哥Tangier、Meknes,以及阿尔及尔等地)是其艺术人生当中很重要的一段经历。这次路上碰到一位艺术史符号学方向的博士,我正好攒了些关于德拉克洛瓦Delacroix摩洛哥之行的想法同他讨论。他回巴黎后特地去了趟学校后面的德拉克洛瓦工作室,告诉了我更多的细节。这一篇的雏形其实半年前就有了,但是越写越觉得写不完也写不好,需要更多的知识作铺垫,于是只能倒头重新看更多。但中文里对这次重要经历的叙述的资料很少,又觉得还是要记下,粗糙地作为一个索引吧。
1 我们都知道德拉克洛瓦是浪漫主义风格,这是相对新古典主义来说的,其重要的不同是,色彩可以超越造型。1830年,德拉克洛瓦已经画出了《自由引导人民》,在此之前,他所创作的《希奥岛的屠杀》遭到了学院派的”色彩屠杀”的责难,对于色彩的运用也即是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的纷争所在。 1832年,34岁的德拉克洛瓦随法国公使来到摩洛哥,在这里待了近半年,留下了许多速写和笔记。我不想高估德拉克洛瓦这一生当中的小插曲,但摩洛哥之行确实对他的创作有重要的意义,东方异域的人物、色彩、风俗,都对其风格产生了影响,有些专家甚至将此作为其创作的分水岭。摩洛哥之行后,画家的画风变得更加自由,色彩运用也更加大胆。北非风情也成为了他日后创作的重要素材来源,譬如大型作品《闺中的阿尔及利亚女人》,后人便也将其归于东方主义(orientalism)之中。 另一方面,这些画作也吸引了后面印象派等画家的兴趣,引发了画家们向东方的出行与冒险。雷诺阿无比喜爱德拉克洛瓦的《摩洛哥的犹太婚礼》,不断模仿它,并也来到摩洛哥,画下了《清真寺的阿拉伯节日》。马蒂斯也在1912年来到摩洛哥旅行,大多数的画作是在丹吉尔的法国别墅大酒店完成的。而这幅《闺中的阿尔及利亚女人》,日后毕加索据此改编创作了15幅作品。



2 回到1832年。德拉克洛瓦在到达摩洛哥之后,写信给朋友Pieret:“我们来到一群最陌生的人中间。我感到我需要二十只臂膀,每天需要有四十八个小时,这样才够我去捕获这些图像。现在我就像个在梦境中的人一样,所看见的一切,都是害怕将要失去的。” 德拉克洛瓦的这些笔记多是水彩,便于他快速地观察和记录。在他早期的作品当中,水彩只不过是最终作品的一小步骤,也不能视为真正的作品。但是,在摩洛哥之行中,水彩由于其迅速性,成为画家最理想的工具。水彩的频繁使用,给德拉克洛瓦的技法上带来了彻底的改变。他从摩洛哥回去之后,试验了许多新的绘画技术,试图找寻到更好地表现透明和明暗的方法。 与此同时,北非严酷的光照,在这种光照之下形状结构的塑造,以及同本土色调的相互作用,都使画家去思考光与色彩的不可分割性:“根本上来说,每个事物是色彩的聚集,在不同的面上反射出不同的色彩,……,这是在绘画的色彩中所应致力的。” 要重塑这些光的反射,必须使用断断续续的画笔,修拉和西涅克在此看到了他们绘画革新(点彩)的第一步。 除去技法,另一个收获是东方题材,这也是我们如今更能直观感受到的部分。人物和风景、以及建筑,都是德拉克洛瓦笔记中着重记录的部分。由于信仰,阿拉伯妇女不能抛头露面,但德拉克洛瓦还是画了许多犹太女人,他形容她们的美貌、首饰的光泽、衣物颜色的鲜艳:“她们戴着项链、手镯,衣物上布满刺绣,有时又仅仅是纯色,她们有着小巧白皙的脚,穿着露背的鞋子,粉色的脚后跟由此显露出来。……她们太过难忘,只有画下她们才是唯一可做的事。” 德拉克洛瓦还细致地记录了当地的建筑特色,这些日后都用在了他更大型的画作中,譬如前面提到的《阿尔及尔女人》和《摩洛哥的犹太婚礼》。

Two woman in a house
在这里是画家惯常使用的补色,有种和谐的效果,以及他直接用白色的纸面作为了光的表现。 3 从某种宿命角度来讲,德拉克洛瓦对于后来画家的启发,恰恰是从这一场并不为人熟知的旅行开始的。当我带着这追寻的目的上路时,由于时间久远,德拉克洛瓦的画作似乎已不再在这块土地的人民中产生回响。反之,更近代的马蒂斯给予了更多的遐想空间。 马蒂斯在1912年和1913年都到过摩洛哥。尽管他避免沿袭前辈的道路,但他承认,自己无论看向哪里,都看见德拉克洛瓦的画迹在地貌里闪现:“我们都是在透过通过德拉克洛瓦的眼光看到北非。” 他在那段时间写下他开始“用纯黑作为光的一种色彩,而非黑暗的色彩。”也许这就是他如何去捕捉重塑摩洛哥的阳光的方法。摩洛哥留给马蒂斯的,不仅仅是一个彩色的国度和激动人心的风景,同时也是他精神性的体现。 如今,马蒂斯在丹吉尔法国酒店的画室还保存着。从那间画室往外看去,就是他画笔下的东方情调。因为赞助人的关系,他那段时期的画作大部分都收藏在俄罗斯。

Casbah Gate, Henri Matisse, 1912 - 1913. 色彩鲜艳。马蒂斯最喜欢的摩尔建筑中的拱。

The Moroccans, Henri Matisse , 1915-1916 回忆所作的三联画,体现了三种不同的记忆:建筑、人、自然。
4. 有过多次Delacroix in Morocco 和 Matisse in Morocco的展览,其中一场的Delacroix in Morocco展览有将德拉克洛瓦的旅行笔记做成APP,可以在线查看。另外今年已经结束的伦敦国家美术馆开年大展Delacroix and the Rise of Modern Art,里面亦有涉及,网上可看展品。这篇文字有部分来自于这些展览、这个APP的文本和音频的个人翻译。虽然我有读到Delacroix的Moroccan Notebook,但他的画上面的笔记都是法文的,APP里面的英文讲解可以作为补充。 这几本珍贵的笔记(总共有7本,4本留存,另3本被拆散了),可以看出德拉克洛瓦作为画家的观察非常细致,他时常记下的不过是寻常人会错失的那些细节。 其实我对于德拉克洛瓦说害怕失去这些异域景象感到诧异,事实上,它们并非那么美、那么吸引人,实际上摩洛哥还有点脏兮兮的感觉。但是阳光的刺激下,大面积的红色白色与土黄沙漠的对比之中,真的会感受到某种浪漫而奔放的情怀。可能这就是摩洛哥给予他们的释放。 5. 最后说一个比较小众的智利画家Claudio Bravo(1936-2011)。 1997年,布雷沃的生活旅程突然发生变化,他倦于社会上的名声,不满足于在西班牙的成就和不稳定的流动绘画生涯,故决意到摩洛哥的丹吉尔。他在此处买下一栋房子,开始安心画静物。 在我几乎要忘了他的时候,忽然在所拍摄的照片中看到了他的名字。是的,他的名字就在那些Paul Bowles的展馆里面,他画下了三弦琴,画下了Bowles的画像。一个小小的注脚。 我回头看德拉克洛瓦日记的开篇,如今觉得感动不已,他明确强调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一定要记下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是如今我们所最缺乏的,是的我想如此才称得上浪漫主义。而追寻他们的步伐,即便所见都是他所画,也算是另一种极致的浪漫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