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初冬——关于耶路撒冷的记忆(一)
来耶路撒冷已经五天了。
除了和同住的小F出去买买生活用品之外,好像对这个城市仍有些一无所知。
好像日复一日的生活状态被我带到了国外似的,我并没有给自己的生活制定什么切实可行的计划和令人振奋的安排。新鲜感似乎也没那么强烈。
想想五天前,在飞机上昏昏欲睡的我醒来看到日落后霓虹下的特拉维夫时,那种对夜色的陶醉和对圣城的期待,好像随着飞机降落,神秘感的消逝和新生活的开始变得没那么新奇了。
我不知道是为什么,但我决定过了这个安息日之后,我要去这个城市转转,让这个陌生的世界逐渐变得鲜活起来。
——2016.12.3
来耶路撒冷前的几日,我和妈妈在北京大小的商场扫荡了一周,想着置办些新衣带到耶路撒冷。但初冬的北京满商场的毛呢大衣和羽绒服对于耶路撒冷的生活来说是完全无用的,所以,我也只带了一些旧衣服和偶遇买到的破洞牛仔裤和两件短袖T-shirts。
惺惺念念的留学生活摆在面前之后,便也没有在觉得有多么期待了。紧张、害怕或是担忧都被琐碎的行李置办和离校手续充斥的毫无存在感。我,只是在北京的商场、大街小巷、日落与车鸣的穿行中,偶尔在天桥上,猛然间想到,我要离开这个城市,这个国家了,是吗?
是的。
我从飞机的轰鸣声中清醒。我就这样落到了另一片国土上了。
我拖着行李箱走过长长的走廊,满眼看不懂的希伯来语让我只能通过一些英文和图标寻找出口。连上WIFI的时候才让我觉得自己好像没被世界丢弃一样,我打开微信,和亲爱的们报平安:已到,睡吧,晚安。
那是北京时间00:30,耶路撒冷时间18:30。
什么是新生活,什么是不一样。
如果没有这次留学,我以为一辈子不会有这样的一个机会能在这个神奇的国度度过一年。耶路撒冷,一度在我的脑海里只是一个地名,一个一想到这个地方,眼前就出现的是虔诚的教徒在祷告,昏暗的教堂里点着光明节的蜡烛,路上都是穿着白衣围着头巾的女人......
它是历史中的,是宗教的,是神圣的,是不可说的。
对于它的一切都是幻想的,或错或对,都完完全全的不真实。
而今,它就真实的存在在我的面前,当我将护照交给海关的工作人员时,她微笑着对我说Welcome to Israel 时,耶路撒冷便不再是想象中的了,it is real.
拿着两大包行李的我,按照先来半个月的小F同学的指示,顺利的找到了从特拉维夫到耶路撒冷的shuttle。巴士司机操着一口我并不听的太懂的英语问我是否要前往耶路撒冷,我说是的。他问我去哪,我说French HILL.
French Hill。
是Hebrew University 的Mt. Scopus校区的所在的地方。我和小F的新住所也就是在那里,我们住在一个牧师的家里,George是个虔诚的基督徒,每次和我说话的时候都会说bless you,他人很好,很友善,只是初来乍到的我出于对陌生环境的不熟悉和尚未习惯的英语交流,本能的不太愿意和他多说话。但我本身并不讨厌他,还记得第一次进门时,他坐在沙发上等待着我的到来,友好的对我说welcome,花白的头发,透过眼镜也能感觉到的炯炯有神的目光,让你觉得真诚而又温暖。George比一般的老年人看来显得更为精神和年轻,可能本身外貌的端正让他就很意气风发,也可能是对于基督和圣经的信仰,使他更有活力和精气神。他说话的声音很浑厚也中气十足,虽略带口音但仍让人觉得自信满满。他不是犹太人,但还是会在安息日祷告。
George很喜欢坐在客厅的躺椅上看电视,偶尔晚间还会买一袋薯片边看边吃。他睡眠也不是一般的好,这几日他都能从晚上十点入睡到早上八点路过他房门口还能听见他的鼾声。总感觉他的生活过的很像一个年轻人,在国内,到了这个年纪的老年人大都早上四五点就已起来去外边晨练或去市场买菜去了。
从机场开往耶路撒冷的shuttle上坐着除司机以外的十位乘客,有两个年轻人在用英语交谈,其他人说的什么我听不懂。车在高速公路上驰行,特拉维夫的夜风格外的温和,也许是我到达的那天天气格外的温暖,完全感觉不到冬日的寒冷,只觉得和风吹的像北京的初夏。
车子开过一个检查站,司机说了一句话,也许是问车上的每一位乘客到哪里,我没有听懂。
紧接着,车子行过盘旋的山路,我在灯火中初见了耶路撒冷。
这是一个建在山地上的城市。高高低低的房子在弯曲的公路中时而看见时而又看不见,我们也许是沿着城市的边界走的,整个灯火通明的地方就在公路的右侧看的见。道路两旁是楼层不高的小别墅,一排排望过去,在夜色中都是一种淡淡的黄色。
司机把我放在了commercial center,我见到了小F,觉得刚一路稍微有些紧张的心安定了下来。
我的房间原本是个十平米见方的小书房。George给我安置了柜子,桌子和床。F准备了枕头和被子,让我一到这里便可以有安身之处,这让我觉得很安心。将两个箱子的衣物都整理出来之后,我简单的洗漱之后就睡下了,11个小时的飞机让我头痛不断,将手机时间调到耶路撒冷时间晚上21:30。一躺下,我就昏睡不醒了。
3:27。我醒了,想想现在是北京时间9:27,我微信在北京的父母,问他们是不是已经上车要回家了。妈妈说还早,问我没睡吗,感觉怎么样? 我说睡了,刚醒,一会儿再睡一会儿。
但是,我没有睡着。一直到将六点的时候,我才又短短的睡了一小会儿。是因为时差吧。
接下来几天的行程是办理手机卡,公交卡,银行卡和采购一些需要的用品和食材。
以色列的通信公司,套餐比国内实惠很多,每月6G的流量只要60谢克尔,国内通话还是无限制的。相比之下,公交卡的办理便显得更为麻烦一些,每张公交卡上都会有照片,并不像北京的公交卡可以通用。银行卡的办理更是让人无语,Discount Bank 的工作人员对于我们的预约完全不当回事,一再的将我们的办卡时间推后到了12号,比起国内五分钟办完银行卡的五大行来说,这家公司开到中国一定会倒闭的。
耶路撒冷的超市比起北京占地多层花样百出的沃尔玛和家乐福来说,也就抵得上一个小区中的实用百货商店。但当地人享受着这种不奢华的居家超市,种类不多但完全够用的生活方式让他们觉得满足。因为不懂希文,大部分的时候都是寻找英文或者想当然的去按照中国制造的样子去买这些用品,但还是把柔顺剂当成了洗衣液。
这里的市场也不是价格统一或完全明码标价的,要想买到新鲜又便宜的蔬菜就必须货比三家。 这里的蔬菜相比French Hill 要便宜得多,但总的来说蔬菜和水果还是要比国内的贵一些,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牛油果价钱倒是极为划算,对于喜欢健身和养颜感兴趣的朋友到不为一个很好的选择。
真实的耶路撒冷在我多日的记忆中开始变得丰满起来,它不再是想象中的那个轮廓,不再是单纯的耶路撒冷旧城中的模样。真实的耶路撒冷是轻轨驶过市区叮咚的到站声和报站的希语,是全身黑色带着头巾的妇女推着婴儿车牵着几个孩童的样子,是带着高顶圆帽或犹太小帽留着两鬓卷发的男人的样子,是持枪的警察和服役的女兵的样子,是现代与古老的融合,是平日里的繁华和安息日中的寂静。
先写到这里吧,还是有很多要说的没说完,关于HUJI,关于夜幕下的耶路撒冷,关于哭墙。
明天启程去特拉维夫, 那个在飞机上看到的霓虹世界,等我。
除了和同住的小F出去买买生活用品之外,好像对这个城市仍有些一无所知。
好像日复一日的生活状态被我带到了国外似的,我并没有给自己的生活制定什么切实可行的计划和令人振奋的安排。新鲜感似乎也没那么强烈。
想想五天前,在飞机上昏昏欲睡的我醒来看到日落后霓虹下的特拉维夫时,那种对夜色的陶醉和对圣城的期待,好像随着飞机降落,神秘感的消逝和新生活的开始变得没那么新奇了。
我不知道是为什么,但我决定过了这个安息日之后,我要去这个城市转转,让这个陌生的世界逐渐变得鲜活起来。
——2016.12.3
来耶路撒冷前的几日,我和妈妈在北京大小的商场扫荡了一周,想着置办些新衣带到耶路撒冷。但初冬的北京满商场的毛呢大衣和羽绒服对于耶路撒冷的生活来说是完全无用的,所以,我也只带了一些旧衣服和偶遇买到的破洞牛仔裤和两件短袖T-shirts。
惺惺念念的留学生活摆在面前之后,便也没有在觉得有多么期待了。紧张、害怕或是担忧都被琐碎的行李置办和离校手续充斥的毫无存在感。我,只是在北京的商场、大街小巷、日落与车鸣的穿行中,偶尔在天桥上,猛然间想到,我要离开这个城市,这个国家了,是吗?
是的。
我从飞机的轰鸣声中清醒。我就这样落到了另一片国土上了。
我拖着行李箱走过长长的走廊,满眼看不懂的希伯来语让我只能通过一些英文和图标寻找出口。连上WIFI的时候才让我觉得自己好像没被世界丢弃一样,我打开微信,和亲爱的们报平安:已到,睡吧,晚安。
那是北京时间00:30,耶路撒冷时间18:30。
什么是新生活,什么是不一样。
如果没有这次留学,我以为一辈子不会有这样的一个机会能在这个神奇的国度度过一年。耶路撒冷,一度在我的脑海里只是一个地名,一个一想到这个地方,眼前就出现的是虔诚的教徒在祷告,昏暗的教堂里点着光明节的蜡烛,路上都是穿着白衣围着头巾的女人......
它是历史中的,是宗教的,是神圣的,是不可说的。
对于它的一切都是幻想的,或错或对,都完完全全的不真实。
而今,它就真实的存在在我的面前,当我将护照交给海关的工作人员时,她微笑着对我说Welcome to Israel 时,耶路撒冷便不再是想象中的了,it is real.
拿着两大包行李的我,按照先来半个月的小F同学的指示,顺利的找到了从特拉维夫到耶路撒冷的shuttle。巴士司机操着一口我并不听的太懂的英语问我是否要前往耶路撒冷,我说是的。他问我去哪,我说French HILL.
French Hill。
是Hebrew University 的Mt. Scopus校区的所在的地方。我和小F的新住所也就是在那里,我们住在一个牧师的家里,George是个虔诚的基督徒,每次和我说话的时候都会说bless you,他人很好,很友善,只是初来乍到的我出于对陌生环境的不熟悉和尚未习惯的英语交流,本能的不太愿意和他多说话。但我本身并不讨厌他,还记得第一次进门时,他坐在沙发上等待着我的到来,友好的对我说welcome,花白的头发,透过眼镜也能感觉到的炯炯有神的目光,让你觉得真诚而又温暖。George比一般的老年人看来显得更为精神和年轻,可能本身外貌的端正让他就很意气风发,也可能是对于基督和圣经的信仰,使他更有活力和精气神。他说话的声音很浑厚也中气十足,虽略带口音但仍让人觉得自信满满。他不是犹太人,但还是会在安息日祷告。
George很喜欢坐在客厅的躺椅上看电视,偶尔晚间还会买一袋薯片边看边吃。他睡眠也不是一般的好,这几日他都能从晚上十点入睡到早上八点路过他房门口还能听见他的鼾声。总感觉他的生活过的很像一个年轻人,在国内,到了这个年纪的老年人大都早上四五点就已起来去外边晨练或去市场买菜去了。
从机场开往耶路撒冷的shuttle上坐着除司机以外的十位乘客,有两个年轻人在用英语交谈,其他人说的什么我听不懂。车在高速公路上驰行,特拉维夫的夜风格外的温和,也许是我到达的那天天气格外的温暖,完全感觉不到冬日的寒冷,只觉得和风吹的像北京的初夏。
车子开过一个检查站,司机说了一句话,也许是问车上的每一位乘客到哪里,我没有听懂。
紧接着,车子行过盘旋的山路,我在灯火中初见了耶路撒冷。
这是一个建在山地上的城市。高高低低的房子在弯曲的公路中时而看见时而又看不见,我们也许是沿着城市的边界走的,整个灯火通明的地方就在公路的右侧看的见。道路两旁是楼层不高的小别墅,一排排望过去,在夜色中都是一种淡淡的黄色。
司机把我放在了commercial center,我见到了小F,觉得刚一路稍微有些紧张的心安定了下来。
我的房间原本是个十平米见方的小书房。George给我安置了柜子,桌子和床。F准备了枕头和被子,让我一到这里便可以有安身之处,这让我觉得很安心。将两个箱子的衣物都整理出来之后,我简单的洗漱之后就睡下了,11个小时的飞机让我头痛不断,将手机时间调到耶路撒冷时间晚上21:30。一躺下,我就昏睡不醒了。
3:27。我醒了,想想现在是北京时间9:27,我微信在北京的父母,问他们是不是已经上车要回家了。妈妈说还早,问我没睡吗,感觉怎么样? 我说睡了,刚醒,一会儿再睡一会儿。
但是,我没有睡着。一直到将六点的时候,我才又短短的睡了一小会儿。是因为时差吧。
接下来几天的行程是办理手机卡,公交卡,银行卡和采购一些需要的用品和食材。
以色列的通信公司,套餐比国内实惠很多,每月6G的流量只要60谢克尔,国内通话还是无限制的。相比之下,公交卡的办理便显得更为麻烦一些,每张公交卡上都会有照片,并不像北京的公交卡可以通用。银行卡的办理更是让人无语,Discount Bank 的工作人员对于我们的预约完全不当回事,一再的将我们的办卡时间推后到了12号,比起国内五分钟办完银行卡的五大行来说,这家公司开到中国一定会倒闭的。
耶路撒冷的超市比起北京占地多层花样百出的沃尔玛和家乐福来说,也就抵得上一个小区中的实用百货商店。但当地人享受着这种不奢华的居家超市,种类不多但完全够用的生活方式让他们觉得满足。因为不懂希文,大部分的时候都是寻找英文或者想当然的去按照中国制造的样子去买这些用品,但还是把柔顺剂当成了洗衣液。
这里的市场也不是价格统一或完全明码标价的,要想买到新鲜又便宜的蔬菜就必须货比三家。 这里的蔬菜相比French Hill 要便宜得多,但总的来说蔬菜和水果还是要比国内的贵一些,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牛油果价钱倒是极为划算,对于喜欢健身和养颜感兴趣的朋友到不为一个很好的选择。
真实的耶路撒冷在我多日的记忆中开始变得丰满起来,它不再是想象中的那个轮廓,不再是单纯的耶路撒冷旧城中的模样。真实的耶路撒冷是轻轨驶过市区叮咚的到站声和报站的希语,是全身黑色带着头巾的妇女推着婴儿车牵着几个孩童的样子,是带着高顶圆帽或犹太小帽留着两鬓卷发的男人的样子,是持枪的警察和服役的女兵的样子,是现代与古老的融合,是平日里的繁华和安息日中的寂静。
先写到这里吧,还是有很多要说的没说完,关于HUJI,关于夜幕下的耶路撒冷,关于哭墙。
明天启程去特拉维夫, 那个在飞机上看到的霓虹世界,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