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诗》琐话 | 子兮 子兮
2014年夏天我打算读《诗经》,和朋友去杭州博库书城挑版本。朋友对古典文学造诣很深,我们一起选了中华书局出版的,周振甫译注的版本。我翻开时恰好翻到一篇叫《绸缪》的诗,朋友指着其中一句念道:“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子兮是朋友的网名,但我们平时也这么叫她。我以前不明白什么意思,只觉得她学问深,起名字很文艺。直到她只给我这一句时,仿佛突然有所感悟,虽然我也记不清她是否因为这句诗而起了这个名字。
今年,子兮结婚了。11月末我去参加她的婚礼。她发给我的电子请柬做得非常好看,配了许多古装婚照,旁边配上诗词。其中一帧配的是《绸缪》的句子:“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我想她终于找到了对的人。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三千年前唱这首歌的人早已化为尘土,就连接受祝福的新郎新娘也没有留下什么信息。但文字所蕴藉的情感却是不可磨灭的,虽然现代文明远别于远古文明,但读到这样的文字,想起身边走入婚姻殿堂的朋友,感动之情却始终如一。古人与今人并没有太多的不同,人性中总有那么些东西是不变的。
今人熟悉绸缪一词,主要来自成语未雨绸缪。整个成语的意思都很明了,即要事先做好计划和防范,避免临事捉急。但独把绸缪挑出来,就显得晦涩不解了。其实绸缪一词的意思古今未变,就是牢牢缠绕,进而引申为缠绵之意。未雨绸缪中也是这个意思,意即下雨前将门窗缠紧。而在《诗经》中,原始意与引申义并存。起句“绸缪束薪/刍/楚)”中的“绸缪”就是缠绕捆绑的意思,薪、刍、楚是柴草荆条一类的东西。用绳子捆绑起来,整齐好打理。在上古时代,捆绑好的柴草荆条常常具有引申含义,主要指夫妻。《郑风·扬之水》里有“不流束楚/薪”这样的句子,意思是水流激荡却不能冲散捆绑好的荆条柴薪,我们夫妻也不该因为别人的诽谤而生嫌隙甚至分离。是妻子的哭诉和对丈夫的祈求。
作为一首祝贺新婚的诗歌,以捆绑好的柴草荆条为起兴,联想直观,是非常恰当贴切的。接下来的“三星在天/隅/户”表明时间和季节。三星是参星,点名婚礼在晚间举行。这符合周礼对婚礼的规定,而古人的黄昏是比现在的黄昏要晚的,其实就是天黑之后了。而根据参星在天空所处的不同位置可以判断季节是冬际。但这只是一种解释,因为按周礼,冬季不是结婚的季节。因此爱以讽刺来解读《诗经》的《毛诗序》立即补刀,说此诗“刺晋乱也。国乱则婚姻不得其时也。”先不说晋乱很多次,不知他指的是哪一次。而《绸缪》一诗的确切成诗年份都搞不清,又有什么证据说是刺晋乱?《毛诗序》的说法缺乏说服力,倒是清人方玉润的解读较为合适:“此贺新婚诗耳……不必添出‘国乱民贫,男女失时’之言。”《毛诗序》总喜欢给《诗经》上政治枷锁,拉开其与人民群众的距离。不过那个时代里,《诗》是经,倒的确不是给人民大众看的普及读物,更不是文艺标本。《毛诗序》就是一个历史烙印吧。
晚间结婚应该是什么样的场景?古时没有电灯,先秦时照明器具也不发达,属于照明稀缺时代。参加婚礼的宾客们都应该是打着火把来的,或者新婚人家会提供火把。在“明星有烂”,净月高悬,风清夜朗的时候,亲朋好友纷纷赶到,红红的火光照得人满面神彩,更添一层喜色。那时婚礼是否宴请宾客?我猜会的。人们赶来吃着平日吃不到的佳肴,看着新郎新娘服装整齐,喜结连理。心里高兴之余,不由得高声唱起: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当我们遇到美好的事物时总难免生出这是什么日子啊的感慨,仿佛遭遇幸福也犯了错误,生怕自己不配,不免忐忑。而一旦确定了,这个人就是真实存在的,并且要相伴一生时,我们也会发问,这人究竟怎么样?作为旁观者的宾客们,看到一对新人从此结合,不免想要做些参与,问问新郎新娘的心声。像是在逗趣,但趣中亦见真言。还用问?自然是喜欢且满意的。忠诚不打折,信赖一百分。
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讲讲你们的相遇吧!婚礼上常常会发生的环节,司仪请新人出来讲讲恋爱经历,给嘉宾们解解馋。新郎新娘总是会害羞的,但为了场面,也难免会有些透露。底下一众听得仔细认真,不时喝彩起哄,引得讲述人脸更红了,但大家都很开心。
美丽的邂逅就是真爱的开始。《郑风·野有蔓草》里说:“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邂逅相遇,与子偕臧。”遇到了,符合自己的心愿,便祈愿相伴一生。翻开《左传》,我们发现郑国人很重视这一句,常常唱给国际友人听,引申政治含义。但它的原始本意同样动人,回到最质朴的初衷,抹去了那些虚伪的外交辞令,文学本身所传递的情感才最长久地留在心底。
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婚礼结束了,新人们要入洞房。年轻的宾客们依然不肯罢休,跟着去闹一闹。歌谣不停,反反复复地念叨着:这优秀的人怎么就遇到了呢?你觉得他怎么样?怎么样啊?新人只笑不答,宾客们却不依不饶。这样的热闹大约要持续到半夜时分,最终不得不酒足饭饱而去,想着自己的未来也会如此美满。
夜静下来,时间都留给新人自己了。但忙碌了一整日的新人早已疲惫不堪,恐怕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但那歌声似乎还萦绕于耳际。
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诗文注释参见:
绸缪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更多篇章请关注豆列学《诗》琐话
子兮是朋友的网名,但我们平时也这么叫她。我以前不明白什么意思,只觉得她学问深,起名字很文艺。直到她只给我这一句时,仿佛突然有所感悟,虽然我也记不清她是否因为这句诗而起了这个名字。
今年,子兮结婚了。11月末我去参加她的婚礼。她发给我的电子请柬做得非常好看,配了许多古装婚照,旁边配上诗词。其中一帧配的是《绸缪》的句子:“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我想她终于找到了对的人。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 |
三千年前唱这首歌的人早已化为尘土,就连接受祝福的新郎新娘也没有留下什么信息。但文字所蕴藉的情感却是不可磨灭的,虽然现代文明远别于远古文明,但读到这样的文字,想起身边走入婚姻殿堂的朋友,感动之情却始终如一。古人与今人并没有太多的不同,人性中总有那么些东西是不变的。
今人熟悉绸缪一词,主要来自成语未雨绸缪。整个成语的意思都很明了,即要事先做好计划和防范,避免临事捉急。但独把绸缪挑出来,就显得晦涩不解了。其实绸缪一词的意思古今未变,就是牢牢缠绕,进而引申为缠绵之意。未雨绸缪中也是这个意思,意即下雨前将门窗缠紧。而在《诗经》中,原始意与引申义并存。起句“绸缪束薪/刍/楚)”中的“绸缪”就是缠绕捆绑的意思,薪、刍、楚是柴草荆条一类的东西。用绳子捆绑起来,整齐好打理。在上古时代,捆绑好的柴草荆条常常具有引申含义,主要指夫妻。《郑风·扬之水》里有“不流束楚/薪”这样的句子,意思是水流激荡却不能冲散捆绑好的荆条柴薪,我们夫妻也不该因为别人的诽谤而生嫌隙甚至分离。是妻子的哭诉和对丈夫的祈求。
作为一首祝贺新婚的诗歌,以捆绑好的柴草荆条为起兴,联想直观,是非常恰当贴切的。接下来的“三星在天/隅/户”表明时间和季节。三星是参星,点名婚礼在晚间举行。这符合周礼对婚礼的规定,而古人的黄昏是比现在的黄昏要晚的,其实就是天黑之后了。而根据参星在天空所处的不同位置可以判断季节是冬际。但这只是一种解释,因为按周礼,冬季不是结婚的季节。因此爱以讽刺来解读《诗经》的《毛诗序》立即补刀,说此诗“刺晋乱也。国乱则婚姻不得其时也。”先不说晋乱很多次,不知他指的是哪一次。而《绸缪》一诗的确切成诗年份都搞不清,又有什么证据说是刺晋乱?《毛诗序》的说法缺乏说服力,倒是清人方玉润的解读较为合适:“此贺新婚诗耳……不必添出‘国乱民贫,男女失时’之言。”《毛诗序》总喜欢给《诗经》上政治枷锁,拉开其与人民群众的距离。不过那个时代里,《诗》是经,倒的确不是给人民大众看的普及读物,更不是文艺标本。《毛诗序》就是一个历史烙印吧。
晚间结婚应该是什么样的场景?古时没有电灯,先秦时照明器具也不发达,属于照明稀缺时代。参加婚礼的宾客们都应该是打着火把来的,或者新婚人家会提供火把。在“明星有烂”,净月高悬,风清夜朗的时候,亲朋好友纷纷赶到,红红的火光照得人满面神彩,更添一层喜色。那时婚礼是否宴请宾客?我猜会的。人们赶来吃着平日吃不到的佳肴,看着新郎新娘服装整齐,喜结连理。心里高兴之余,不由得高声唱起: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当我们遇到美好的事物时总难免生出这是什么日子啊的感慨,仿佛遭遇幸福也犯了错误,生怕自己不配,不免忐忑。而一旦确定了,这个人就是真实存在的,并且要相伴一生时,我们也会发问,这人究竟怎么样?作为旁观者的宾客们,看到一对新人从此结合,不免想要做些参与,问问新郎新娘的心声。像是在逗趣,但趣中亦见真言。还用问?自然是喜欢且满意的。忠诚不打折,信赖一百分。
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讲讲你们的相遇吧!婚礼上常常会发生的环节,司仪请新人出来讲讲恋爱经历,给嘉宾们解解馋。新郎新娘总是会害羞的,但为了场面,也难免会有些透露。底下一众听得仔细认真,不时喝彩起哄,引得讲述人脸更红了,但大家都很开心。
![]() |
美丽的邂逅就是真爱的开始。《郑风·野有蔓草》里说:“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邂逅相遇,与子偕臧。”遇到了,符合自己的心愿,便祈愿相伴一生。翻开《左传》,我们发现郑国人很重视这一句,常常唱给国际友人听,引申政治含义。但它的原始本意同样动人,回到最质朴的初衷,抹去了那些虚伪的外交辞令,文学本身所传递的情感才最长久地留在心底。
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婚礼结束了,新人们要入洞房。年轻的宾客们依然不肯罢休,跟着去闹一闹。歌谣不停,反反复复地念叨着:这优秀的人怎么就遇到了呢?你觉得他怎么样?怎么样啊?新人只笑不答,宾客们却不依不饶。这样的热闹大约要持续到半夜时分,最终不得不酒足饭饱而去,想着自己的未来也会如此美满。
夜静下来,时间都留给新人自己了。但忙碌了一整日的新人早已疲惫不堪,恐怕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但那歌声似乎还萦绕于耳际。
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 |
诗文注释参见:
绸缪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更多篇章请关注豆列学《诗》琐话
![]() |
-
凉言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12-09 21: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