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乐感语
文/莲花足
【印乐有药】
朋友在印度给我带的Kishori Amonkar的磁带还在我的Walkman里放着。大概快有两年了,一直没有拿出来过,一直在听。现在提Walkman和磁带,估计会被人认为是老古董了。但是,对于印度音乐来说,对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Kishori Amonkar来说,味道却是最醇厚,最迷人的。熟悉北印度音乐的乐迷都知道,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是一大批印度音乐天才的黄金年代,二十一世纪初期的新一代印度乐人的音乐还太俗气,离那种极端精神化,极端High的境界还很远。我从来不敢乱买北印度Raga的唱片。国内出现的几张如Ravi Shankar、Ali Akbar Khan的专辑选得太过孟浪,全是几位乐人二三流的作品,极容易误导聆听。尤其是北印度音乐中那种博大精深,梵我如一的感觉完全没有体现出来。倒是几款德国Chhanda Dhara公司谨慎出品,低调发行的专辑值得推荐。
记得2002年我狂追上世纪七十年代迷幻音乐时,一位犹太裔的网友给我下的一剂醒药。当年Sitar琴之所以在迷幻音乐中颇为流行,大都是因为Sitar琴音中那独特的泛音可以成功替代乐迷对电吉他的顶礼膜拜。嬉皮士们把对于电吉他的崇拜完全转移到了这种完全奇妙而又陌生的玩意上来。The Beatles那首著名的《Within You Without You》以及Rolling Stones 的《Paint it Black》都是当年这种情结的产物。事实上,对于真正的北印度音乐“瘾君子”来说,这点药力完全就象“香烟之于海洛英,药量着实没法比”(网友Davee语)。这位犹太裔的网友奉劝我,不要对那已经转了几手的所谓迷幻音乐盲目崇拜,去听听那第一手的,药性生猛的北印度Raga吧。从那以后,我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常有朋友问我缘何如此钟情北印度音乐。我的第一个理由就是印乐欺人。它不是那种一开始就能够击中你心灵的音乐。不象藏乐,不象圣咏。北印度音乐是一种混合着波斯古典韵味、阿拉伯古典色彩的融合音乐。它有点象古印度哲学中倡导的那种在过程中不断前进,变速,一层层,梯次般接近中心,达到自我超脱境界的精神。常与一干听印度音乐的朋友交换聆听感受。大家都津津乐道于北印度音乐所带给人生理上的快感,屡屡让人欲罢不能。由于北印度Raga大约99%都是即兴演出,所以当乐手极其亢奋时,那又准又美的Sitar琴左手拉弦,那追魂夺魄般的Tabla鼓轮指敲击,还有那最憾人心神的人声演唱,都可以让聆听者在摇头晃脑中臻入幻境。没错,是那种不由自主的摇头晃脑。最典型的动作就是头随着音乐的盘旋上升而极快速地抖动并无意识地向上伸展。有人说,北印度音乐充满了佛教中轮回的意味。我并不十分赞同。倒是常想起03年刚玩博客时胡诌的一句洋径邦俳句:金发妖瞳,北印Raga镀身,腾空而起。
【玄音幻拍】
当电子音乐玩到二十一世纪,那些脑袋中充满奇思异想的混音高手们还是不得不借助民族音乐的力量还魂。前有制作大鳄Bill Laswell的印度音乐计划。《City of Light》和《Sacred System》系列都是这位超能战士假借印度音乐的Tala节奏诞生的似飞檐走壁般的得意之作。后有土耳其新生代Mercan Dede的旋转舞僧似的Ney笛,Saz琴。一首《Nar-i Cem》道尽源自颚图曼帝国的骄傲与不甘。
民族音乐的特殊节拍总是能够给那些广观世音的乐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而西式节奏的世界化又常常为民族音乐掸去些许化外之感。非洲音乐中的快乐因子在电吉他酥麻电音中褪去了乡巴佬式的土气,变得通俗易懂,极易上耳。我相信如Tinariwen般的奇迹将会屡见不鲜。听,Ba Cissoko的Kora琴在弹奏着不同于Toumani Diabate的旋律,新马里乐手的旗帜在后Ali Farka Toure时期又一次飘扬起来。在各类玄音幻拍中,Darbouka鼓的使用频率是仅次于Djembe和Tabla的。作为中东鼓乐之王,Darbouka的轮指最为迷人。而适当电料的加入自然如虎添翼,当能剔除阿拉伯音乐中的铅华,提炼出中东音乐的新韵味。七八年前的Natacha Atlas算是个中好手。近些年来,阿拉伯优秀电音艺人屈指可数。倒是在安那托利亚高原上的土耳其音乐圈正在出现大量优秀的,融国内外音乐于一体的优秀新手。(有机会一定专门写文章介绍)。
我一直相信这几年最棒的音乐都诞生在巴尔干地区。在节拍上一直另辟蹊径的吉普赛乐人总是不断带给人惊喜。巴尔干新贵Balkan Beat Box乐团的城市吉普塞音乐只用生猛和活力十足来形容显然是偏颇的。我们听多了似Taraf De Haidouks和No Smoking Orchestra般粗砺刚猛的吉普赛铜管乐。诚然,他们的音乐很感人,很草根,但是我们心底里总是期望有些变化。于是,象Sanja Ilic、Kal以及Balkan Beat Box这样的乐队应运而生。我心底里也一直坚信民族音乐不该永远按照约定俗成的路子走下去,总得来一些叛逆之徒,来一些“自觉”的现代民族音乐。Balkan Beat Box的音乐在陈年的吉普赛快板舞曲节拍中破茧而出,用萨克斯、用吉他找到了现代的灵魂,这就是Balkan Beat Box的可贵之处。而这种让人满头大汗的音乐节拍恰恰是我心中渴望的玄音幻拍。
【性灵之乐】
我一直坚信羊肠小径,山村郊道是与性灵邂逅的福地。在世界音乐中游荡时,你往往会在那些混合着复杂的地理环境及文化环境的地域中发现性灵之乐,也常常惊讶于为何那些充满情感与灵趣的音乐都诞生在那些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或许,人在无法改变周围环境时,只有靠向自己内心挖掘才能对抗恶劣环境带来的那种压力。
伊朗人声歌手Shahram Nazeri的音乐是我这两年的私人收藏。达斯特加赫曲式在他的音乐中显得不再那么一板一眼。当年波斯古典音乐的神韵似乎又一次被发挥到极至。他的嗓音假借Rumi和Hafez的诗歌一次次飞升到镶着宝蓝色瓷砖的清真寺尖顶。那里面蕴涵的神灵的力量让人想起《可兰经》中描述的关于穆罕默德夜游耶路撒冷的奇幻场景。他的音乐真的让人感受到自己的心灵凝结出一种不朽的情感,使自己的生命状态处于丰盈、清新与觉悟中。原来宗教在诗歌与音乐的裹胁下也如此充满魅力。在那聆听Shahram Nazeri的静谧夜晚,我每每与性灵邂逅。袁枚所倡导的诗由情发,情由心生大致也就如此吧。语言反倒是其次的了。
“让我们直觉地去聆听,正视歌唱者的心。要是条件允许的话,带上耳机,闭上眼睛,让自己的灵魂跟随这直达内心深处的音乐游荡。这种带有多层次空间感的音乐让人有一种毫不掩饰的美学亢奋。这种公元前传下来的洗涤灵魂的音乐,没有一般宗教音乐所标榜的那种神圣,它的音乐是深入人间后的升华,主题是民间的快乐与伤感,人声层叠而起,唱法绝对古法炮制,经过反复对唱和合唱达到顶点。”这是我在聆听格鲁吉亚复调乐团Rustavi Choir后写下的感言。朋友松松每一次听到这种音乐总是情不能自控。用她的话说就是“难以想象,当纯澈的吟颂从这片土地刚一飞起,意念就立刻迎上去和它相扣,心头一震,竟起乡愁。那片土地据说相当古老倔犟,不知多少异族人闯入又离开,都没能冲淡它的滋味——好像酒酿,不论时光,越发酣浓。”我知道她的这段描述完全源自心中涌起的难以遏制的情感。我固执地认为人的一辈子能够遇到这样的音乐就是福气。不是吗?
【印乐有药】
朋友在印度给我带的Kishori Amonkar的磁带还在我的Walkman里放着。大概快有两年了,一直没有拿出来过,一直在听。现在提Walkman和磁带,估计会被人认为是老古董了。但是,对于印度音乐来说,对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Kishori Amonkar来说,味道却是最醇厚,最迷人的。熟悉北印度音乐的乐迷都知道,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是一大批印度音乐天才的黄金年代,二十一世纪初期的新一代印度乐人的音乐还太俗气,离那种极端精神化,极端High的境界还很远。我从来不敢乱买北印度Raga的唱片。国内出现的几张如Ravi Shankar、Ali Akbar Khan的专辑选得太过孟浪,全是几位乐人二三流的作品,极容易误导聆听。尤其是北印度音乐中那种博大精深,梵我如一的感觉完全没有体现出来。倒是几款德国Chhanda Dhara公司谨慎出品,低调发行的专辑值得推荐。
记得2002年我狂追上世纪七十年代迷幻音乐时,一位犹太裔的网友给我下的一剂醒药。当年Sitar琴之所以在迷幻音乐中颇为流行,大都是因为Sitar琴音中那独特的泛音可以成功替代乐迷对电吉他的顶礼膜拜。嬉皮士们把对于电吉他的崇拜完全转移到了这种完全奇妙而又陌生的玩意上来。The Beatles那首著名的《Within You Without You》以及Rolling Stones 的《Paint it Black》都是当年这种情结的产物。事实上,对于真正的北印度音乐“瘾君子”来说,这点药力完全就象“香烟之于海洛英,药量着实没法比”(网友Davee语)。这位犹太裔的网友奉劝我,不要对那已经转了几手的所谓迷幻音乐盲目崇拜,去听听那第一手的,药性生猛的北印度Raga吧。从那以后,我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常有朋友问我缘何如此钟情北印度音乐。我的第一个理由就是印乐欺人。它不是那种一开始就能够击中你心灵的音乐。不象藏乐,不象圣咏。北印度音乐是一种混合着波斯古典韵味、阿拉伯古典色彩的融合音乐。它有点象古印度哲学中倡导的那种在过程中不断前进,变速,一层层,梯次般接近中心,达到自我超脱境界的精神。常与一干听印度音乐的朋友交换聆听感受。大家都津津乐道于北印度音乐所带给人生理上的快感,屡屡让人欲罢不能。由于北印度Raga大约99%都是即兴演出,所以当乐手极其亢奋时,那又准又美的Sitar琴左手拉弦,那追魂夺魄般的Tabla鼓轮指敲击,还有那最憾人心神的人声演唱,都可以让聆听者在摇头晃脑中臻入幻境。没错,是那种不由自主的摇头晃脑。最典型的动作就是头随着音乐的盘旋上升而极快速地抖动并无意识地向上伸展。有人说,北印度音乐充满了佛教中轮回的意味。我并不十分赞同。倒是常想起03年刚玩博客时胡诌的一句洋径邦俳句:金发妖瞳,北印Raga镀身,腾空而起。
【玄音幻拍】
当电子音乐玩到二十一世纪,那些脑袋中充满奇思异想的混音高手们还是不得不借助民族音乐的力量还魂。前有制作大鳄Bill Laswell的印度音乐计划。《City of Light》和《Sacred System》系列都是这位超能战士假借印度音乐的Tala节奏诞生的似飞檐走壁般的得意之作。后有土耳其新生代Mercan Dede的旋转舞僧似的Ney笛,Saz琴。一首《Nar-i Cem》道尽源自颚图曼帝国的骄傲与不甘。
民族音乐的特殊节拍总是能够给那些广观世音的乐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而西式节奏的世界化又常常为民族音乐掸去些许化外之感。非洲音乐中的快乐因子在电吉他酥麻电音中褪去了乡巴佬式的土气,变得通俗易懂,极易上耳。我相信如Tinariwen般的奇迹将会屡见不鲜。听,Ba Cissoko的Kora琴在弹奏着不同于Toumani Diabate的旋律,新马里乐手的旗帜在后Ali Farka Toure时期又一次飘扬起来。在各类玄音幻拍中,Darbouka鼓的使用频率是仅次于Djembe和Tabla的。作为中东鼓乐之王,Darbouka的轮指最为迷人。而适当电料的加入自然如虎添翼,当能剔除阿拉伯音乐中的铅华,提炼出中东音乐的新韵味。七八年前的Natacha Atlas算是个中好手。近些年来,阿拉伯优秀电音艺人屈指可数。倒是在安那托利亚高原上的土耳其音乐圈正在出现大量优秀的,融国内外音乐于一体的优秀新手。(有机会一定专门写文章介绍)。
我一直相信这几年最棒的音乐都诞生在巴尔干地区。在节拍上一直另辟蹊径的吉普赛乐人总是不断带给人惊喜。巴尔干新贵Balkan Beat Box乐团的城市吉普塞音乐只用生猛和活力十足来形容显然是偏颇的。我们听多了似Taraf De Haidouks和No Smoking Orchestra般粗砺刚猛的吉普赛铜管乐。诚然,他们的音乐很感人,很草根,但是我们心底里总是期望有些变化。于是,象Sanja Ilic、Kal以及Balkan Beat Box这样的乐队应运而生。我心底里也一直坚信民族音乐不该永远按照约定俗成的路子走下去,总得来一些叛逆之徒,来一些“自觉”的现代民族音乐。Balkan Beat Box的音乐在陈年的吉普赛快板舞曲节拍中破茧而出,用萨克斯、用吉他找到了现代的灵魂,这就是Balkan Beat Box的可贵之处。而这种让人满头大汗的音乐节拍恰恰是我心中渴望的玄音幻拍。
【性灵之乐】
我一直坚信羊肠小径,山村郊道是与性灵邂逅的福地。在世界音乐中游荡时,你往往会在那些混合着复杂的地理环境及文化环境的地域中发现性灵之乐,也常常惊讶于为何那些充满情感与灵趣的音乐都诞生在那些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或许,人在无法改变周围环境时,只有靠向自己内心挖掘才能对抗恶劣环境带来的那种压力。
伊朗人声歌手Shahram Nazeri的音乐是我这两年的私人收藏。达斯特加赫曲式在他的音乐中显得不再那么一板一眼。当年波斯古典音乐的神韵似乎又一次被发挥到极至。他的嗓音假借Rumi和Hafez的诗歌一次次飞升到镶着宝蓝色瓷砖的清真寺尖顶。那里面蕴涵的神灵的力量让人想起《可兰经》中描述的关于穆罕默德夜游耶路撒冷的奇幻场景。他的音乐真的让人感受到自己的心灵凝结出一种不朽的情感,使自己的生命状态处于丰盈、清新与觉悟中。原来宗教在诗歌与音乐的裹胁下也如此充满魅力。在那聆听Shahram Nazeri的静谧夜晚,我每每与性灵邂逅。袁枚所倡导的诗由情发,情由心生大致也就如此吧。语言反倒是其次的了。
“让我们直觉地去聆听,正视歌唱者的心。要是条件允许的话,带上耳机,闭上眼睛,让自己的灵魂跟随这直达内心深处的音乐游荡。这种带有多层次空间感的音乐让人有一种毫不掩饰的美学亢奋。这种公元前传下来的洗涤灵魂的音乐,没有一般宗教音乐所标榜的那种神圣,它的音乐是深入人间后的升华,主题是民间的快乐与伤感,人声层叠而起,唱法绝对古法炮制,经过反复对唱和合唱达到顶点。”这是我在聆听格鲁吉亚复调乐团Rustavi Choir后写下的感言。朋友松松每一次听到这种音乐总是情不能自控。用她的话说就是“难以想象,当纯澈的吟颂从这片土地刚一飞起,意念就立刻迎上去和它相扣,心头一震,竟起乡愁。那片土地据说相当古老倔犟,不知多少异族人闯入又离开,都没能冲淡它的滋味——好像酒酿,不论时光,越发酣浓。”我知道她的这段描述完全源自心中涌起的难以遏制的情感。我固执地认为人的一辈子能够遇到这样的音乐就是福气。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