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ZZo哦——一句话读懂萨特
梦见火车,就是梦见性。
A提着行礼走到月台上,他的稳定微笑一如既往,让列车员检查车票后,他爬上了火车,坐在油气罐上面的椅子里。B一手一只大行李,跟着列车员下到铁轨上,从地上掀开一扇暗门,下了楼梯。
他们俩在干什么?尤其是B!
车厢里人员爆满。列车员将我带到车尾,打开罐子的端门,我提着包进去。他紧跟着关上门。我被关在了一个内部穹拱形的罐子里,半透明的壳体,没有任何摆设。我发现这其实就是车头!我躺在地上,感受到剧烈的震颤和巨大的噪音,我期望自己能赶快睡去,在到站时醒来。
梦醒了
似乎火车总是象征着性欲望。过去有火车吗?在发明火车之前有火车吗?火车这个形象和性欲有什么共同之处吗?向前向前向前?好长好长?
回忆梦,回忆那感觉,我发现那场景,其实是自己被困在自己的输精管里,手足无措。
结论:强大的性欲。
一句话读懂萨特
“按照萨特的说法,我们了解实在的唯一渠道就是我们的知觉,而且正是因为我们的知觉它才得以存在。所以结论必然是,即便是我们自身的存在,也只是他者知觉的结果。因而,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之所以有意义,完全取决于他者赋予我们的意义(他者创造了我们的意义,因而,我们就有了这样的自我认识)。很明显地,这是一种不自由的状况(同样也是一种无意识的),为争取自由的斗争故而就是人们为了争夺知觉的控制权的斗争。用作者的原话说,既然每一个个体都拥有主权以及全部经验意义的整个来源,每一个自在都会与另一个自在发生冲突。这些冲突性的凝视在逻辑上的不可协调性意味着斗争不仅是人类永恒和普遍的状况,而且永远无法被克服。所有的主体完全各自为政,他们间的冲突注定无休无止、不可消除。”《未经的往昔》P105
我读到很费解。
首先我不明白什么是“他者”。我本可以查查百度,或者别的什么书。但我不愿意。我要努力理解上下文。
反复看了三四遍,我大概懂了,“他者”的意思就是“别人”。于是我轻松,也很气愤,觉得他这样说话很可笑。别轻易鄙视我朴实的思路,听我把话讲完。
然后我觉得自己明白了这段话是说什么:第一,我们知觉到了A,于是才有A,第二,别人知觉到我们,所以我存在。
但我觉得这不对。为什么我们不能知觉自己?好像萨特的思路里没有这一条。姑且寻他的思路,继续揣测:第三,别人觉得我们有某种意义,称之为y吧,这y就是我们的意义了,我们的意义是别人眼中的东西。
这就又有问题了,别人觉得我们有某种意义y,我们如果不知道他怎么想的,又怎么知道这个y?所以萨特的话说全了,应该是我们知觉到别人对我们的知觉,于是知道了y。
这就更没法让我不难受了。为什么如此麻烦呢?为什么非要这么一来一去才能知道呢?而更让我烦躁的,是他为什么非要提出一个意义呢?为什么非要关注“我们存在的’意义‘”呢?
不过这也很好理解,追求意义是西方人的通病。继续姑且不管这些吧,这些是和他们说不通的。我继续往下看。
第四:这样不自由。
可不,你非要想着别人心里是怎么想你的,才承认自己感知到了自己,这能自由吗?你为什么不能够直接感知自己呢?你为什么不以为你自己是能够直接感知自己的呢?你为什么无视这个呢?
第五:因为不自由,所以人们要斗争,斗争什么?控制别人的知觉。
最大的问题来了:如果B的存在是靠A授予的,那为什么B能控制A?到底先有的谁?到底谁在上谁在下?如果萨特认为B通过斗争可以改变A的知觉,那就必须先承认有没有A的存在对于B都是无所谓的事,而这一前提恰好能推翻他的第一条。我说的对吗?
还有,自由是什么?萨特在这个气氛下,把自由这个词讲得很奇怪,很不是那个劲儿。而且他似乎在说,每一次A和B的相互作用,都是冲突。
让我们歇一会。
好,回味完了。
萨特的意思其实就是(一句话看懂萨特):“我XX妈的你们都看着我看着我看着我!”
把萨特扔到一边吧,看看真正有脑子的人对这件事怎么说。
沙利文《精神病学的人际关系理论》中这样讲,大概:孩子在四五岁的时候,开始有了和同龄人的人际关系,他们互相观察,交谈,但是他们是在和与对方的关系中看到自己,他们更喜欢互相印证自己的某个方面,比如“我也有这个、我早晨也吃的面包、我爸爸也去上班了”诸如此类的对话。这个时期的孩子,是在通过别人认识自己,在别人身上找到共性。而当再过几年,他们开始转变为对伙伴的异处好奇,到了这时候,他们就是在人际关系中,通过彼此的相异而认识自己,并进而不再只盯着自己,将注意力转到非己的广大世界去了。
按照如此一段解说,我们怎么看萨特?很显然,萨特五岁。
A提着行礼走到月台上,他的稳定微笑一如既往,让列车员检查车票后,他爬上了火车,坐在油气罐上面的椅子里。B一手一只大行李,跟着列车员下到铁轨上,从地上掀开一扇暗门,下了楼梯。
他们俩在干什么?尤其是B!
车厢里人员爆满。列车员将我带到车尾,打开罐子的端门,我提着包进去。他紧跟着关上门。我被关在了一个内部穹拱形的罐子里,半透明的壳体,没有任何摆设。我发现这其实就是车头!我躺在地上,感受到剧烈的震颤和巨大的噪音,我期望自己能赶快睡去,在到站时醒来。
梦醒了
似乎火车总是象征着性欲望。过去有火车吗?在发明火车之前有火车吗?火车这个形象和性欲有什么共同之处吗?向前向前向前?好长好长?
回忆梦,回忆那感觉,我发现那场景,其实是自己被困在自己的输精管里,手足无措。
结论:强大的性欲。
一句话读懂萨特
“按照萨特的说法,我们了解实在的唯一渠道就是我们的知觉,而且正是因为我们的知觉它才得以存在。所以结论必然是,即便是我们自身的存在,也只是他者知觉的结果。因而,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之所以有意义,完全取决于他者赋予我们的意义(他者创造了我们的意义,因而,我们就有了这样的自我认识)。很明显地,这是一种不自由的状况(同样也是一种无意识的),为争取自由的斗争故而就是人们为了争夺知觉的控制权的斗争。用作者的原话说,既然每一个个体都拥有主权以及全部经验意义的整个来源,每一个自在都会与另一个自在发生冲突。这些冲突性的凝视在逻辑上的不可协调性意味着斗争不仅是人类永恒和普遍的状况,而且永远无法被克服。所有的主体完全各自为政,他们间的冲突注定无休无止、不可消除。”《未经的往昔》P105
我读到很费解。
首先我不明白什么是“他者”。我本可以查查百度,或者别的什么书。但我不愿意。我要努力理解上下文。
反复看了三四遍,我大概懂了,“他者”的意思就是“别人”。于是我轻松,也很气愤,觉得他这样说话很可笑。别轻易鄙视我朴实的思路,听我把话讲完。
然后我觉得自己明白了这段话是说什么:第一,我们知觉到了A,于是才有A,第二,别人知觉到我们,所以我存在。
但我觉得这不对。为什么我们不能知觉自己?好像萨特的思路里没有这一条。姑且寻他的思路,继续揣测:第三,别人觉得我们有某种意义,称之为y吧,这y就是我们的意义了,我们的意义是别人眼中的东西。
这就又有问题了,别人觉得我们有某种意义y,我们如果不知道他怎么想的,又怎么知道这个y?所以萨特的话说全了,应该是我们知觉到别人对我们的知觉,于是知道了y。
这就更没法让我不难受了。为什么如此麻烦呢?为什么非要这么一来一去才能知道呢?而更让我烦躁的,是他为什么非要提出一个意义呢?为什么非要关注“我们存在的’意义‘”呢?
不过这也很好理解,追求意义是西方人的通病。继续姑且不管这些吧,这些是和他们说不通的。我继续往下看。
第四:这样不自由。
可不,你非要想着别人心里是怎么想你的,才承认自己感知到了自己,这能自由吗?你为什么不能够直接感知自己呢?你为什么不以为你自己是能够直接感知自己的呢?你为什么无视这个呢?
第五:因为不自由,所以人们要斗争,斗争什么?控制别人的知觉。
最大的问题来了:如果B的存在是靠A授予的,那为什么B能控制A?到底先有的谁?到底谁在上谁在下?如果萨特认为B通过斗争可以改变A的知觉,那就必须先承认有没有A的存在对于B都是无所谓的事,而这一前提恰好能推翻他的第一条。我说的对吗?
还有,自由是什么?萨特在这个气氛下,把自由这个词讲得很奇怪,很不是那个劲儿。而且他似乎在说,每一次A和B的相互作用,都是冲突。
让我们歇一会。
好,回味完了。
萨特的意思其实就是(一句话看懂萨特):“我XX妈的你们都看着我看着我看着我!”
把萨特扔到一边吧,看看真正有脑子的人对这件事怎么说。
沙利文《精神病学的人际关系理论》中这样讲,大概:孩子在四五岁的时候,开始有了和同龄人的人际关系,他们互相观察,交谈,但是他们是在和与对方的关系中看到自己,他们更喜欢互相印证自己的某个方面,比如“我也有这个、我早晨也吃的面包、我爸爸也去上班了”诸如此类的对话。这个时期的孩子,是在通过别人认识自己,在别人身上找到共性。而当再过几年,他们开始转变为对伙伴的异处好奇,到了这时候,他们就是在人际关系中,通过彼此的相异而认识自己,并进而不再只盯着自己,将注意力转到非己的广大世界去了。
按照如此一段解说,我们怎么看萨特?很显然,萨特五岁。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