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无为而治的教育
![]() |
这部2004年上映的经典老电影,除了宣扬音乐对人的感化作用,还着重强调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其中,在众多影评当中又特别强调了爱在教育当中的意义。
这次我想从心理学的角度再次重新分析和阐述这种教育,其实我更喜欢用中国道教的思想-“无为而治”来定义这种教育。
在整部影片当中,马修看似无所欲无所求无所为,但是却吸引了那群位于“池塘之底”的调皮捣蛋鬼们,让他们心服口一服地听从并且甘愿受他的影响和教育。
其中最突出的应该是天才少年皮埃尔。
皮埃尔桀骜不顺,虽然拥有一副金嗓子,但是却不愿意和大伙一起演出,马修并没有苦口婆心地进行劝说,当他违反规则的时候,甚至直接把他赶出合唱团。
马修在皮埃尔离开之后还兴致盎然地指挥大家继续演唱,他这个举动让皮埃尔知道,没有他,合唱团照样能够继续进行。
皮埃尔被撂到一边,感到了深深的孤独,他不甘心自己被放弃,内心深处,他也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包括老师和同学还有更多外面的人们,于是他放弃酷哥面子,主动地参与了合唱。
当皮埃尔主动参与之后,马修也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喜出望外和鼓励,他只是顺其自然地让皮埃尔进来了,让他融入了集体中。
马修没有对学生提出任何期望:没有期望学生学习成绩提高,没有期望课堂纪律变好,没有期望合唱团能拿奖,也没有期望学生能成就一番事业。作为一个落魄的音乐家,马修对自己也没有期望,没有期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荣华富贵,甚至,他对自己的前途根本不抱希望。
他所做的一切,不是刻意的有所为,而是完全顺应自己内心的无所求,正是这些无所求,让他在教育过程当中更注重自身和学生的兴趣爱好,而没有将各种外界的压力强加到学生身上,让学生拥有了一段轻松快乐的学习生涯。学生们释放了由于严苛和不尽人性而长期压抑的自己,开始出现主观意愿上的主动改变,对课堂和学校纪律,甚至学生本人的人格,起到了很好的正面提升作用。
马修他的无所为不知不觉变成了有所为,他的无为而治,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而这些,正是当代中国教育所缺乏的。
这段时间一直热议的“空心病”,追究到根本,是中国的教育问题,国内的教育一直以来都太功利,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学校或者教育机构,从封建社会开始,读书人的目标就是为了升官发财,这种教育观念发展到现在已经和时代接不上轨,因为现在95后物质丰富,生活优越,他们不需要再为钱而奋斗,而新的读书目的和意义又尚未树立起来,于是造成了北大新入学的四成大学生失去了读书的动力,甚至因为找不到生活的意义而选择轻生。
北大作为国内最高学府尚且如此,底下的高校就可想而知。
在教育界都处于一种茫然无措的状态下,重新观看和解读这部电影,让我们对现代中国教育进行更深的反省和思考。
拉拉,80后,心理咨询师,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流派,钟情于绘画治疗,解梦。最喜欢的心理学大师是欧文亚隆,最喜欢的哲学家是叔本华。爱好自助旅行,户外运动,摄影,电影,哲学,码字。致力于将晦涩难懂的心理学和哲学浅白化,普及化。
来自 豆瓣App
-
YQ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25 14: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