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书单的态度
对书单保持着怀疑的态度。 诚然,我在微信公众号里也关注了不少推荐书单的清单类公众号,对于这些书单,我的态度还是蛮支持的,可是当我浏览知乎是看到一大堆推荐的书单,我却有一种莫名的反感。 我不知道推荐那么多书的人是否耐心地、完完整整地品读过一本书,这是我的第一个怀疑点。第二个怀疑点是书单的主体——书。据我的观察,所有书单里最常见的就是1984、动物庄园以及乌合之众了吧,这三本书不约而同地都是对集体、集权行为的反思,可是当一群人全都抛头颅洒热血,手里捧着这本书像祥林嫂一样推荐的时候,我开始怀疑了。 说真的,我在怀疑他们的时候,我也在怀疑我自己。这种虚无主义,对一切的否定,叛逆,是否太过幼稚可笑,或是标榜清高。但是我认为书单这种东西,首先要真实,没有看过这本书的人不要把这本书推荐给别人,自己认为不值得推荐的也不要出于某种原因推荐给他人。比如对麦克尤恩只爱陌生人笔下黑色的闷热情欲受不了(比如说我),就不要说他如何刻画出人类的复杂情欲与死亡纠葛。如果一辈子都不喜欢,就不要假装自己喜欢,如果哪一天突然喜欢上了,就不要刻意保持清高还说自己不喜欢。 由此想到许多公众号的推荐,推荐一部电影的文章必定有一个网红软文一样的标题:“你的名字:天真的浪漫,救活心中死去的少年”,“这是一部好电影,但我不推荐所有人去看”。这是否与微信公众号的性质——对话、展示、推荐——有关? 继续想下去,现在对以前很关注的简书已经没那么喜欢了,因为标榜自己在简书上写字的作者,文章总离不开当下热点话题、电影、书籍,标题也脱离不了软文的嫌疑。同理,知乎上教你使用kindle、anki的文章,奶爸公众号里的演讲是当今时代的帝王术,在我看来,都逃不了厚黑、成功学的范畴。 并无意表示不满或引起争论,只是他们都看起来有些粗鄙、盲目与急功近利。我想说的是,以伍尔夫、陀氏等作家为例,真正的写作或是传道授业解惑应该是“板凳坐得十年冷”的毅力吧。退一步言之,即使达不到大作家的高度,现状也看起来很急功近利。比如说单向空间书店比之莎士比亚书店、萨义德、桑塔格还有纽约书评,这样的知识分子态度,我们什么时候才能领会? 换一个角度,每天在公众号里晒自己进账多少多少钱的行为让我想起一个大一就退学的同学。大一军训时他就在朋友圈卖印度神油一类的东西,后来加入了3M,赚到一笔钱之后一级一级往上逐步认识高层,以前屏蔽了他的朋友圈,前一段解除屏蔽之后,看到他晒泳池、美女、LV皮带钱包、马来西亚、又和什么什么经理合影,我尽管有一点动摇但依然对此嗤之以鼻。就像魔鬼撒旦的诱惑,一定要抵御提防,因为主的告诫是,警告勿贪婪。 从这一点来说,逆流而上未尝不是一个保持理性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