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园的爱与忧
喜欢动物大概是我基因里带来的,大人们说,动物园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地方。一两岁时,他们就牵着小小的我去动物园看各种动物,我对动物的名字也记得也特别快。只是那时太年幼,我的记忆还没有那么深刻,只有一两张老旧的照片证明了我在动物园,表情喜悦。
杨浦公园过去是有动物园的,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了,许久没去了。小时候最开心的一次是在杨浦公园看到孔雀开屏,围观群众都很兴奋,大家伸手噼噼啪啪地给孔雀鼓掌。长大才知道那是求偶或者防御行为,并不是表演给我们看的。
和平公园也曾经做过一次爬虫展,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众多的冷血动物。胳膊粗的蟒蛇躺在玻璃爬虫缸里,对于幼年的我来说又恐惧又兴奋。还有一条卧在盆里的扬子鳄,我一直担心它会不会跑出来。
对动物园最深刻、最完整的的记忆,是六岁生日,爸爸妈妈姑姑伯伯四个大人带着我一起去西郊公园,也就是现在的上海动物园。那时还没有地铁,从杨浦区到西郊公园几乎是从上海的东北角到西南角,一条对角线,只记得要换三趟车,坐好几个小时的公交车,路程漫长。
所有的疲惫,在到了西郊公园时都一扫而空。记得那天天气非常好,没有下雨,阳光普照,也非常热。但是有可爱的动物在,似乎一切都变得美好起来了。老鹰在高高的笼子里飞起,河马在水里热的将大嘴摊开,袋鼠装着孩子跳跳跳跳,这些对于一个六岁孩子来说,都是太神奇的场景。最打动我的是在玻璃房子里看到一只脸上、屁股上都红蓝相间的动物,不停的走来走去,走来走去,太帅了!我立马向大人们呼叫:“你们快来看呀,这里有只红鼻子蓝鼻子,红屁股蓝屁股。”大人们都笑起来。“它叫什么名字?”他们看看名牌,告诉我,这个叫“山魈”。哇,连名字都这么帅,我心里默念了好几遍。随后还看了狮子、老虎、熊猫等等等等,只觉得西郊公园怎么这么大,拿着地图一个个和寻宝一样的找,哪个看过了,哪个还没找到,最后通关,终于看到了所有的动物,太阳也快落山了。
那次在西郊公园玩了整整一天,大人们给我买了一副动物扑克,一个玩具熊猫。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那副扑克都是我的动物学启蒙,我反复看了好多遍,直到能记下每张图的动物。那副扑克里就有“山魈”,每次抽到这张牌时我都会想起那滑稽的走来走去的红蓝鼻子,红蓝屁股。那只玩具熊猫,肚皮上有一块板,掀开放两节电池,打开开关,熊猫就会眼睛发光,吭哧吭哧的往前爬。
随着年岁渐长,大人们似乎觉得我已经是过了去动物园的年纪了。我也渐渐的快要淡忘去动物园这回事了。只是我对动物的兴趣依旧,买各种动物科普书,看动物世界,就是没有再去动物园。然后就这么上了大学,读了生物学,最后,终于还是如愿的考上了动物学硕士。
怀着幼年对动物园的情节,我又与朋友们去了西郊公园。成年后再去动物园,心境已经不一样了。小时候看动物园的动物新奇活泼可爱,现在看看原产世界各地的动物背井离乡,在小小的空间供人参观,心中更多的是悲悯。动物园的动物们快乐吗?大猩猩博罗曼总是闷闷不乐的独自在一旁,大象总是晃来晃去,我后来才知道这在动物学上叫刻板行为,即没有目的的重复某种一成不变的动作,是动物为了克服不良的环境压力而引发的一种抗紧迫行为,相当于人类的精神障碍。回想那只走来走去的山魈,不也就是刻板行为么。动物园并不是动物们真正的家,是一个牢笼,即便照顾的再好,动物们也不能得到在故乡自然环境中的快乐。
可是,如果没有动物园的话,又如何让小朋友们学习和认识动物呢?书本上看到动物图片总是平面的抽象的,亲眼看到动物的一刻,认知才变得立体而清晰。我感谢动物园给我幼年的启蒙,又在成年后意识到动物园对动物的不利,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矛盾的存在。我相信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动物福利意识的增强,在未来,动物园这种形式渐渐的会被取代或者有更好的条件给予动物园的动物,但一切都需要时间。现在有不少家境好的小朋友很幸福,小小年纪就可以跟着家人去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去非洲、去热带雨林看自然状态下的野生动物,但是这种幸福并不是每个小朋友都可以拥有。对于很多小朋友来说,动物园仍然是无可取代的体验。
现在的我,更多的是去探索和发现自然生境中的野生动物,那些动物是野性的,生机勃勃的,每次遇到没有见过的物种都让我开心万分。但是在我的内心,仍然有一分挥之不去的动物园情结,去到不同的城市,还是会去看看当地动物园,看看动物,看看如我小时候一样喜爱动物园的孩子们,也许他们其中,就潜伏着未来的动物学家。
后话,2013年上海动物园征稿,我投了这篇,大约因为题材存在批判性被删掉了。
以及写这篇是因为看到朋友熊阿姨因为八达岭老虎事件采访了北京动物园饲养队副队长张恩权,写了一篇《什么是好的动物园》:https://www.douban.com/note/596085657/
希望国内的动物园都能越来越规范,动物福利越来越好吧。
=====================================
更多文章见订阅号:sandieji2016
杨浦公园过去是有动物园的,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了,许久没去了。小时候最开心的一次是在杨浦公园看到孔雀开屏,围观群众都很兴奋,大家伸手噼噼啪啪地给孔雀鼓掌。长大才知道那是求偶或者防御行为,并不是表演给我们看的。
和平公园也曾经做过一次爬虫展,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众多的冷血动物。胳膊粗的蟒蛇躺在玻璃爬虫缸里,对于幼年的我来说又恐惧又兴奋。还有一条卧在盆里的扬子鳄,我一直担心它会不会跑出来。
对动物园最深刻、最完整的的记忆,是六岁生日,爸爸妈妈姑姑伯伯四个大人带着我一起去西郊公园,也就是现在的上海动物园。那时还没有地铁,从杨浦区到西郊公园几乎是从上海的东北角到西南角,一条对角线,只记得要换三趟车,坐好几个小时的公交车,路程漫长。
所有的疲惫,在到了西郊公园时都一扫而空。记得那天天气非常好,没有下雨,阳光普照,也非常热。但是有可爱的动物在,似乎一切都变得美好起来了。老鹰在高高的笼子里飞起,河马在水里热的将大嘴摊开,袋鼠装着孩子跳跳跳跳,这些对于一个六岁孩子来说,都是太神奇的场景。最打动我的是在玻璃房子里看到一只脸上、屁股上都红蓝相间的动物,不停的走来走去,走来走去,太帅了!我立马向大人们呼叫:“你们快来看呀,这里有只红鼻子蓝鼻子,红屁股蓝屁股。”大人们都笑起来。“它叫什么名字?”他们看看名牌,告诉我,这个叫“山魈”。哇,连名字都这么帅,我心里默念了好几遍。随后还看了狮子、老虎、熊猫等等等等,只觉得西郊公园怎么这么大,拿着地图一个个和寻宝一样的找,哪个看过了,哪个还没找到,最后通关,终于看到了所有的动物,太阳也快落山了。
那次在西郊公园玩了整整一天,大人们给我买了一副动物扑克,一个玩具熊猫。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那副扑克都是我的动物学启蒙,我反复看了好多遍,直到能记下每张图的动物。那副扑克里就有“山魈”,每次抽到这张牌时我都会想起那滑稽的走来走去的红蓝鼻子,红蓝屁股。那只玩具熊猫,肚皮上有一块板,掀开放两节电池,打开开关,熊猫就会眼睛发光,吭哧吭哧的往前爬。
随着年岁渐长,大人们似乎觉得我已经是过了去动物园的年纪了。我也渐渐的快要淡忘去动物园这回事了。只是我对动物的兴趣依旧,买各种动物科普书,看动物世界,就是没有再去动物园。然后就这么上了大学,读了生物学,最后,终于还是如愿的考上了动物学硕士。
怀着幼年对动物园的情节,我又与朋友们去了西郊公园。成年后再去动物园,心境已经不一样了。小时候看动物园的动物新奇活泼可爱,现在看看原产世界各地的动物背井离乡,在小小的空间供人参观,心中更多的是悲悯。动物园的动物们快乐吗?大猩猩博罗曼总是闷闷不乐的独自在一旁,大象总是晃来晃去,我后来才知道这在动物学上叫刻板行为,即没有目的的重复某种一成不变的动作,是动物为了克服不良的环境压力而引发的一种抗紧迫行为,相当于人类的精神障碍。回想那只走来走去的山魈,不也就是刻板行为么。动物园并不是动物们真正的家,是一个牢笼,即便照顾的再好,动物们也不能得到在故乡自然环境中的快乐。
可是,如果没有动物园的话,又如何让小朋友们学习和认识动物呢?书本上看到动物图片总是平面的抽象的,亲眼看到动物的一刻,认知才变得立体而清晰。我感谢动物园给我幼年的启蒙,又在成年后意识到动物园对动物的不利,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矛盾的存在。我相信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动物福利意识的增强,在未来,动物园这种形式渐渐的会被取代或者有更好的条件给予动物园的动物,但一切都需要时间。现在有不少家境好的小朋友很幸福,小小年纪就可以跟着家人去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去非洲、去热带雨林看自然状态下的野生动物,但是这种幸福并不是每个小朋友都可以拥有。对于很多小朋友来说,动物园仍然是无可取代的体验。
现在的我,更多的是去探索和发现自然生境中的野生动物,那些动物是野性的,生机勃勃的,每次遇到没有见过的物种都让我开心万分。但是在我的内心,仍然有一分挥之不去的动物园情结,去到不同的城市,还是会去看看当地动物园,看看动物,看看如我小时候一样喜爱动物园的孩子们,也许他们其中,就潜伏着未来的动物学家。
后话,2013年上海动物园征稿,我投了这篇,大约因为题材存在批判性被删掉了。
以及写这篇是因为看到朋友熊阿姨因为八达岭老虎事件采访了北京动物园饲养队副队长张恩权,写了一篇《什么是好的动物园》:https://www.douban.com/note/596085657/
希望国内的动物园都能越来越规范,动物福利越来越好吧。
=====================================
更多文章见订阅号:sandieji2016
-
Shane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2-10 20:4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