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一生的老师
查看话题 >一记来自小学语文老师的重锤
如果不是看到乙武洋匡的新闻,我大概也不会想起我的小学语文老师,和那次令现在的我回想当时感到颇为尴尬、难堪的一件事。
小学五六年级的某节语文课上,大概是刚开学不久,我们的语文老师问大家假期都读了什么书,并号召大家发言,我当时好几次努力举手老师都没叫我,后来可能是看我诚意可嘉,终于叫到了我,印象里我好像连书名都没报完,就被我的语文老师按下了,记不清她说什么,大概意思可能是我小小年纪看这书干嘛,听名字就不像什么好书——没错,我当时报的是乙武洋匡《五体不满足》,这个家伙缺胳膊又少腿,讲述的就是他如何顽强生活的励志故事。
现在回想起来,我们的语文老师果然见多识广,长大到现在,如果我再看这本书的书名,第一直觉也会认为是本黄书,也无怪乎她当时急赤白脸的就把我按下了,似乎还有带着不屑和轻蔑的白眼。当然,现在的我无法揣测出她当时是怎么想的,只是就书名来看,或许让她想偏颇了。
吊诡的是,我想起这件事正是因为她确有先见之明——最近新闻刚好曝出乙武洋匡劈腿多人——还有比这更荒谬的事吗,无论本体与喻体都是真正意义上的“五体不满足”:一个缺胳膊少腿的男人“劈腿”,恰恰还是源自生理的不满足。
我想我之所以还能记得这件事,一半归因于我记忆好,另一半,按照心理学的说法,可能是我日后某些性格的投影。总之,这件事,我的确记得挺深。
上初中后,我又见过一次小学语文老师,那也是至今为止我最后一次见她,她已经是我们小学的校长。她住在兴化路附近,我从学校出门不远,就在兴化路的十字路口撞见了她,忘记了是谁先打招呼的了,按照后来发生的事情,我猜应该是她叫我的,我揣摩她应该略带某种阴暗的心理,想看我的窘相——我的确是带着窘相的,虽然还是在北京所谓教育重镇的东城区上学,但学校却是探底的最差校之一。她曾在课堂上说过,如果不好好学,就只能上和平里中学,而不是我们小学的隔壁,那所除了老大二中外,五中一七一景山轮流当区第二名的一七一中学。而最丧的是,我小升初派位时,班里小一半的人都派进了一七一,光我们组七个人中,就有四个派进去了,而这四人中恰好包括我的前后桌,唯独生生卡我一个和平里中学,这才是最气的。
她见到我聊了两句,大概问我还好吗,学业如何之类的,我那时因为种种原因有些自卑,不敢抬头看她,对她的问题更是敷衍,只想赶紧分道扬镳——或许就是那次被她按下去的我的发言让我不想再对她多交代什么;又或许因为她曾形容过进和平里中学整个人就完蛋了(大致意思),而我又正好被分到了和平里中学,让我在她面前我颇为不自在,准确的说,是抬不起头。
我想我那时大概是疯了或怎样,我竟提出了一个我现在回想起来都会觉得震惊的请求,我说:吴老师我能亲您(脸)一下吗?她的确是被这个请求震惊了,大概也的确觉得我变坏了,或许小学就看出了我的苗子,她的嘴巴略微张大、变成O型,一时不知说些什么,后来她说不行不行,然后做出推我的动作。她大概把我想成了小流氓,天可怜见,我当时的意思只是想表示“好巧遇见”、“但我不想说话也不知道说什么”、亲脸作为一个礼节和感谢,亲完赶紧“再见”。
她把我当成小流氓我也不怪她,因为我们学校的确经常有那样的学生,裤子拖拉两层地,头发要么全湿打了一堆啫喱,要么用夹板夹的笔直,恨不得垂到了嘴边。而学校门口更是重灾区,各种喇叭裤,运动装,腰上别大链子的。当她说起我们不好好学就只能上这所学校时,是因为她的确知道——她就住在这里,“我推开窗户就能看到那所学校的校园。”
这件事也让我觉得你永远无法巴结一个不喜欢你的人,首先,她们的思维定势决定了你还是什么事情都不做比较好,而当你决定做什么时,往往是错误的开始;另一方面,当你急切的想表达某种态度、情感,亦或只是单纯的想了结什么事情时,容易忙中出错,以上两例可以充分说明。
看起来这位小学语文老师应该已经钦定了我的命运,我小学就有学坏的苗头,直到初中那次碰巧遇见我,我的举止和“请求”,更坐实了她的这一想法:坏学生去了坏学校,终于不负众望,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坏蛋,或许这就是她对我的人设,终于一天,在法制进行时里看到了我,当着人民警察的面儿坦白从宽。这些虽然是我的猜测,但八九不离十,我这个人挺会察言观色,我说真的。
我想我大概再无机会扭转她的这种想法了,我现在依然步行可达我的小学,它已经成为东城区的TOP5小学,坊间的说法是择校费十万都不一定能上,这所学校的掌舵人正是我的小学语文老师,而这所小学背靠背的依然是东城区的TOP3中学一七一。
说来好笑,这些年来,和平里学区从老东城区里极为薄弱的教育片区,摇身一变成为了现在的明星片区,而撑起它们的核心恰恰是这两所学校。更搞笑的是,一七一中学,严格意义上讲,现在也成为了我的母校。我升初二时,它就把和平里中学给合并了,所谓优化教育资源。正式合并前的那个暑假,我跟我爷爷坐119,到兴化路站下车,一起看了尚在施工中的校园。学校门口的校名已经变更,笑容洋溢在我爷爷的脸上。
行文至此,才不经意间发现我对和平里的感情委实深厚。倒也不奇怪,人生的前二十五年都在这里度过。现在虽然自己独自在大东城区腹地住,也依然保持着一周两三次回和平里的频率。既坐13路,也坐104;既看我奶奶,也回父母家;既路过原和平里中学,也路过一七一中学本址。
还有充满回忆的一切。
或许哪天,我会写一篇记忆中的和平里,记录那些属于我的独家记忆。
小学五六年级的某节语文课上,大概是刚开学不久,我们的语文老师问大家假期都读了什么书,并号召大家发言,我当时好几次努力举手老师都没叫我,后来可能是看我诚意可嘉,终于叫到了我,印象里我好像连书名都没报完,就被我的语文老师按下了,记不清她说什么,大概意思可能是我小小年纪看这书干嘛,听名字就不像什么好书——没错,我当时报的是乙武洋匡《五体不满足》,这个家伙缺胳膊又少腿,讲述的就是他如何顽强生活的励志故事。
现在回想起来,我们的语文老师果然见多识广,长大到现在,如果我再看这本书的书名,第一直觉也会认为是本黄书,也无怪乎她当时急赤白脸的就把我按下了,似乎还有带着不屑和轻蔑的白眼。当然,现在的我无法揣测出她当时是怎么想的,只是就书名来看,或许让她想偏颇了。
吊诡的是,我想起这件事正是因为她确有先见之明——最近新闻刚好曝出乙武洋匡劈腿多人——还有比这更荒谬的事吗,无论本体与喻体都是真正意义上的“五体不满足”:一个缺胳膊少腿的男人“劈腿”,恰恰还是源自生理的不满足。
我想我之所以还能记得这件事,一半归因于我记忆好,另一半,按照心理学的说法,可能是我日后某些性格的投影。总之,这件事,我的确记得挺深。
上初中后,我又见过一次小学语文老师,那也是至今为止我最后一次见她,她已经是我们小学的校长。她住在兴化路附近,我从学校出门不远,就在兴化路的十字路口撞见了她,忘记了是谁先打招呼的了,按照后来发生的事情,我猜应该是她叫我的,我揣摩她应该略带某种阴暗的心理,想看我的窘相——我的确是带着窘相的,虽然还是在北京所谓教育重镇的东城区上学,但学校却是探底的最差校之一。她曾在课堂上说过,如果不好好学,就只能上和平里中学,而不是我们小学的隔壁,那所除了老大二中外,五中一七一景山轮流当区第二名的一七一中学。而最丧的是,我小升初派位时,班里小一半的人都派进了一七一,光我们组七个人中,就有四个派进去了,而这四人中恰好包括我的前后桌,唯独生生卡我一个和平里中学,这才是最气的。
她见到我聊了两句,大概问我还好吗,学业如何之类的,我那时因为种种原因有些自卑,不敢抬头看她,对她的问题更是敷衍,只想赶紧分道扬镳——或许就是那次被她按下去的我的发言让我不想再对她多交代什么;又或许因为她曾形容过进和平里中学整个人就完蛋了(大致意思),而我又正好被分到了和平里中学,让我在她面前我颇为不自在,准确的说,是抬不起头。
我想我那时大概是疯了或怎样,我竟提出了一个我现在回想起来都会觉得震惊的请求,我说:吴老师我能亲您(脸)一下吗?她的确是被这个请求震惊了,大概也的确觉得我变坏了,或许小学就看出了我的苗子,她的嘴巴略微张大、变成O型,一时不知说些什么,后来她说不行不行,然后做出推我的动作。她大概把我想成了小流氓,天可怜见,我当时的意思只是想表示“好巧遇见”、“但我不想说话也不知道说什么”、亲脸作为一个礼节和感谢,亲完赶紧“再见”。
她把我当成小流氓我也不怪她,因为我们学校的确经常有那样的学生,裤子拖拉两层地,头发要么全湿打了一堆啫喱,要么用夹板夹的笔直,恨不得垂到了嘴边。而学校门口更是重灾区,各种喇叭裤,运动装,腰上别大链子的。当她说起我们不好好学就只能上这所学校时,是因为她的确知道——她就住在这里,“我推开窗户就能看到那所学校的校园。”
这件事也让我觉得你永远无法巴结一个不喜欢你的人,首先,她们的思维定势决定了你还是什么事情都不做比较好,而当你决定做什么时,往往是错误的开始;另一方面,当你急切的想表达某种态度、情感,亦或只是单纯的想了结什么事情时,容易忙中出错,以上两例可以充分说明。
看起来这位小学语文老师应该已经钦定了我的命运,我小学就有学坏的苗头,直到初中那次碰巧遇见我,我的举止和“请求”,更坐实了她的这一想法:坏学生去了坏学校,终于不负众望,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坏蛋,或许这就是她对我的人设,终于一天,在法制进行时里看到了我,当着人民警察的面儿坦白从宽。这些虽然是我的猜测,但八九不离十,我这个人挺会察言观色,我说真的。
我想我大概再无机会扭转她的这种想法了,我现在依然步行可达我的小学,它已经成为东城区的TOP5小学,坊间的说法是择校费十万都不一定能上,这所学校的掌舵人正是我的小学语文老师,而这所小学背靠背的依然是东城区的TOP3中学一七一。
说来好笑,这些年来,和平里学区从老东城区里极为薄弱的教育片区,摇身一变成为了现在的明星片区,而撑起它们的核心恰恰是这两所学校。更搞笑的是,一七一中学,严格意义上讲,现在也成为了我的母校。我升初二时,它就把和平里中学给合并了,所谓优化教育资源。正式合并前的那个暑假,我跟我爷爷坐119,到兴化路站下车,一起看了尚在施工中的校园。学校门口的校名已经变更,笑容洋溢在我爷爷的脸上。
行文至此,才不经意间发现我对和平里的感情委实深厚。倒也不奇怪,人生的前二十五年都在这里度过。现在虽然自己独自在大东城区腹地住,也依然保持着一周两三次回和平里的频率。既坐13路,也坐104;既看我奶奶,也回父母家;既路过原和平里中学,也路过一七一中学本址。
还有充满回忆的一切。
或许哪天,我会写一篇记忆中的和平里,记录那些属于我的独家记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