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弄咖啡馆
《六弄咖啡馆》,今年夏天刚好在台北,看到上映还以为是那种小清新甜滋滋的电影,便放下了。一放下便到了深冬。前半部分果然是甜蜜蜜的青涩少年时光。情窦初开,还好,没有甜到发腻,没有傻到有点白痴。她给他那个拥抱的时候,我会心地笑了——我是真的打心里替他们开心。初恋,大概都很美好的吧?
倘若按这样的节奏一直发展下去,有情人终成眷属,两人在家乡的六弄开间咖啡馆,那我认为这部电影也已经值回了我的两小时,一如喝了一杯稍甜了卡布奇诺罢了。可是,后半部分这杯稍甜的卡布奇诺却演变成了一杯苦涩的黑咖——并且有回甘!
他俩的确从一开始就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她美丽而且优秀,他调皮不务正业可是又没有坏到可以成为“大佬”式的人物,甚至连篮球桌球也不如情敌——可以说他平庸。然而,她偏偏就爱上了他。矛盾的激化在于她考上了台北的大学,而他留在了老家高雄。这种城乡的矛盾是老掉牙的桥段,但不能不说这实在是非常常见而且非常根本的矛盾。她,台北,学外语,研究咖啡,参加社团,打算出国——从小地方的闭塞、人情、乡土,憧憬着更开放、外向、远大的未来——这是她定义的“成长”。他,的确很努力。从高中时临急抱佛脚联考前强攻,到一边上大学一遍打工赚钱,高雄台北无数次的即日来回,他想给她更好的物质满足。他全副心思放在了她身上,在她生日当天甚至冒着台风在公车取消的情况下,开机车开了一宿去到了台北。他是如此努力地试图挽救他们的感情,以至于母亲的病重他直到她的离世才懵然得知!
然而,直至到他对着她咆哮:“我真的很努力了!我真的尽力了!”,他也没有明白,他们俩的鸿沟不是“努力”可以填平的。 (其实高雄不算是乡,但是台湾笼统地就是台北一个国际都会,而整个南部都是传统认为的乡下。这种城乡,更重要的非地理概念,而是思想观念,教育,两人的社会层次及其造成的眼界、憧憬与追求的根本矛盾。)
我很欣赏的还在于电影对于“悲”这个情感的展现。恸哭的泪水自然是悲的流露,然而电影中还有失恋后的麻木,有在母亲葬礼后与发小的男人间的打斗,有对着她的唯一一次咆哮及之后的内疚,有数次对着她的强颜欢笑,还有望着满是烟火的夜空那似乎含着泪水的笑容,以及最后一封遗书里面的平静。正是这一个个的场景,一个个细节,一种种不一样的“悲”, 让“城乡差别” 又或者“什么是成长”这个有点老土的主题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我喜欢的还有他的真。正是因为他的平庸,才更凸显了他的真实。他不是台北魔术师那样的疑幻疑真,在舞台上风光亮丽,台下也高挑出众。但是他是一个深夜电话他绝对会风雨兼程地出现在你门口的那种真,那种忠诚。窃以为,这也是“乡”的一个体现。人情社会,看重的不是一纸合约,不是利益往来,而恰恰就是那种最为可靠的“与你同在”的承担。一如他和他发小的父母亲,有事无事互相送几根葱捎几个水果的那种没有任何功利主义色彩的最最朴素的人情。
“城”,不代表全是进步及成长。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讲究的是rationalization,是理性化标准化制度化合约化法制化,是要把人的因素撇除,崇尚制度的意识形态。人越多,而越孤独,想必是很多城市人的心声。而“乡”也并非一定是落后闭塞的代名词。影片里的小弄堂,那些矮矮的满城跑的小机车,穿着汗衫卖冰的大叔,一下子把南台湾的市井风情带回来了。说实话,我喜欢台南远多于台北——真的是我自己都吓到自己的发现。我在想,其实他也很不错呀。虽然他也许一辈子都不会明白太甜的卡布奇诺是什么意思,可是跟他窝在家里看Discovery Channel 不也很不错嘛?20岁的她,大概需要的是
“世界很大,我要看看”,可是当你30岁,40岁的时候,需要的也许不再是风花雪月,而只是一个确实的存在——一如她被打劫后连夜打电话给他一样,求的只是一份实在的存在而带来的安全感罢了。
然而,这能怪她么?
我们不都爱折腾么?兜兜转转了一大圈,所有的激情化成了安宁,也许就会想起了家乡的那个ta了。。。可是,ta或许已不在了。。。
倘若按这样的节奏一直发展下去,有情人终成眷属,两人在家乡的六弄开间咖啡馆,那我认为这部电影也已经值回了我的两小时,一如喝了一杯稍甜了卡布奇诺罢了。可是,后半部分这杯稍甜的卡布奇诺却演变成了一杯苦涩的黑咖——并且有回甘!
他俩的确从一开始就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她美丽而且优秀,他调皮不务正业可是又没有坏到可以成为“大佬”式的人物,甚至连篮球桌球也不如情敌——可以说他平庸。然而,她偏偏就爱上了他。矛盾的激化在于她考上了台北的大学,而他留在了老家高雄。这种城乡的矛盾是老掉牙的桥段,但不能不说这实在是非常常见而且非常根本的矛盾。她,台北,学外语,研究咖啡,参加社团,打算出国——从小地方的闭塞、人情、乡土,憧憬着更开放、外向、远大的未来——这是她定义的“成长”。他,的确很努力。从高中时临急抱佛脚联考前强攻,到一边上大学一遍打工赚钱,高雄台北无数次的即日来回,他想给她更好的物质满足。他全副心思放在了她身上,在她生日当天甚至冒着台风在公车取消的情况下,开机车开了一宿去到了台北。他是如此努力地试图挽救他们的感情,以至于母亲的病重他直到她的离世才懵然得知!
然而,直至到他对着她咆哮:“我真的很努力了!我真的尽力了!”,他也没有明白,他们俩的鸿沟不是“努力”可以填平的。 (其实高雄不算是乡,但是台湾笼统地就是台北一个国际都会,而整个南部都是传统认为的乡下。这种城乡,更重要的非地理概念,而是思想观念,教育,两人的社会层次及其造成的眼界、憧憬与追求的根本矛盾。)
我很欣赏的还在于电影对于“悲”这个情感的展现。恸哭的泪水自然是悲的流露,然而电影中还有失恋后的麻木,有在母亲葬礼后与发小的男人间的打斗,有对着她的唯一一次咆哮及之后的内疚,有数次对着她的强颜欢笑,还有望着满是烟火的夜空那似乎含着泪水的笑容,以及最后一封遗书里面的平静。正是这一个个的场景,一个个细节,一种种不一样的“悲”, 让“城乡差别” 又或者“什么是成长”这个有点老土的主题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我喜欢的还有他的真。正是因为他的平庸,才更凸显了他的真实。他不是台北魔术师那样的疑幻疑真,在舞台上风光亮丽,台下也高挑出众。但是他是一个深夜电话他绝对会风雨兼程地出现在你门口的那种真,那种忠诚。窃以为,这也是“乡”的一个体现。人情社会,看重的不是一纸合约,不是利益往来,而恰恰就是那种最为可靠的“与你同在”的承担。一如他和他发小的父母亲,有事无事互相送几根葱捎几个水果的那种没有任何功利主义色彩的最最朴素的人情。
“城”,不代表全是进步及成长。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讲究的是rationalization,是理性化标准化制度化合约化法制化,是要把人的因素撇除,崇尚制度的意识形态。人越多,而越孤独,想必是很多城市人的心声。而“乡”也并非一定是落后闭塞的代名词。影片里的小弄堂,那些矮矮的满城跑的小机车,穿着汗衫卖冰的大叔,一下子把南台湾的市井风情带回来了。说实话,我喜欢台南远多于台北——真的是我自己都吓到自己的发现。我在想,其实他也很不错呀。虽然他也许一辈子都不会明白太甜的卡布奇诺是什么意思,可是跟他窝在家里看Discovery Channel 不也很不错嘛?20岁的她,大概需要的是
“世界很大,我要看看”,可是当你30岁,40岁的时候,需要的也许不再是风花雪月,而只是一个确实的存在——一如她被打劫后连夜打电话给他一样,求的只是一份实在的存在而带来的安全感罢了。
然而,这能怪她么?
我们不都爱折腾么?兜兜转转了一大圈,所有的激情化成了安宁,也许就会想起了家乡的那个ta了。。。可是,ta或许已不在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