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英文读本(十八)—— Uri Shulevitz 尤里·舒利瓦茨
这是又一个拗口的名字,一位比较特殊的儿童图画书作家。
Uri Shulevitz 尤里·舒利瓦茨,美国儿童图画书作家&插图画家。1935年2月出生于波兰首都华沙。3岁开始学习绘画,从此画笔一直伴随着他。
1939年,二战爆发,华沙首当其冲称为战场,一颗炸弹就在他家住所的楼梯口爆炸。之后,4岁的舒利瓦茨跟随家人离开华沙,开始长达8年的辗转流亡生活。战争带来的毁灭和艰辛,成了作家童年最深刻的记忆,极大地影响了他后来的创作主题。也是从那时起,阅读和绘画成为他度过艰难时光的重要支撑力量。
8岁的舒利瓦茨
1947年,全家结束漂泊生活,来到巴黎。那一年,他12岁。在巴黎,舒利瓦茨继续学习绘画,此时他的绘画水平已经远超同龄人,他获得自己所在地区所有小学参加的绘画比赛一等奖。
10岁时画的非洲地图,标注文字为俄语,舒利瓦茨晚年说,当时自己能说流利的俄语,但现在只记得几个单词了
1949年,舒利瓦茨全家来到以色列首都特拉维夫,在那里定居。舒利瓦茨从事过各种各样的工作:学徒,木匠,政府机构小职员。上班的同时,他仍然继续画画,他的素描作品在特拉维夫美术馆展出,成为在该馆展出作品的最年轻画家。
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西奈战役)爆发,舒利瓦茨加入以色列军队。
1959年,24岁的舒利瓦茨来到纽约,在纽约布鲁克林美术馆美术学校学习绘画,同时在纽约的一家出版社为希伯来语的儿童读物画插图。
1962年,一位编辑偶然看到他随意画下的一组作品,建议他进行儿童图画书创作。第二年,舒利瓦茨的第一本图画书《The Moon in My Room》(我房间里的月亮)出版。
1969年,舒利瓦茨与英国童书作家Arthur Ransome(阿瑟·兰塞姆)合作,兰塞姆文字,舒利瓦茨画图,2人合作出版了《The Fool of the World and the Flying Ship》,中译名:世界第一傻瓜和他的飞船,这本根据俄罗斯古老传说改编的图画书获得了凯迪克金奖。34岁的舒利瓦茨以此确立了自己在业内的地位。也是在60年代,舒利瓦茨取得美国国籍。
此后,舒利瓦茨不断推出新作品,多次获得行业内大奖,他获得过:
1次凯迪克金奖(Caldecott Medal),与人合作
3次凯迪克银奖(Caldecott Honor),自己个人
夏洛特·佐罗托奖(Charlotte Zolotow Award),美国,1998年设立,奖励儿童文学领域的优秀作品。
金风筝童书奖(Golden Kite Award),美国,1973年设立,奖励儿童图书的作者和画家。
古根海姆奖 (Guggenheim Fellowship),“古根海姆”基金会成立于1925年,奖励在教育,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并支持他们继续在各自的领域的发展和探索。
莱比锡国际书展铜奖(Leipzig International Book Exhibition)
此外,尤里·舒利瓦茨的书多次成为美国图书馆学会年度推荐图书,美国《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书,优秀好书等。
如今,80多岁的尤里·舒利瓦茨生活在纽约,仍然从事与绘画相关的工作。
几年前的照片,在书展上与粉丝一起
舒利瓦茨几本比较著名的作品
《Rain Rain Rivers》雨河,1969年,有中文版
关于下雨的描述。
下雨了!嘘——你听到了吗?雨滴答滴答敲打着窗户。雨哗啦哗啦冲刷着屋顶……
评论说:“诗一般的语言,优美的画面,给人美的熏陶。”
大家自己看画面美不美,我是觉得很一般
还是评论说:“全书的画面基调是黄色、蓝色、绿色和黑色,这些都是下雨时的基础色调,作者用很简单的色调描绘出非常深远的意境”
——看了很久,还是没觉得意境深远在哪里……
《Dawn》黎明,1974年,有中文版
黎明前,山湖边,一切静息如止,又冷又湿。湖边一棵树下,一老一少裹着毯子,还在熟睡,远处有黑乌乌的山守护着,四处没有一点动静。突然,天边泛起一丝微光,湖水摇荡起来,雾气开始升腾,蝙蝠来了,青蛙来了,鸟儿来了……清晨来了。老人叫醒孙子,从湖边打来湖水,升起火堆,准备早食,然后卷起毯子,将老船推下水,慢慢滑到湖心,桨声噗噗,水声哗哗,突然,山和水变得一片翠绿——以上内容介绍文字COPY的,很佩服这个作者,原书中还没这么多字呢
这本书好评如潮,据说灵感来自中国唐朝诗人柳宗元的《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舒利瓦茨画的是水彩,借用了中国水墨画晕染的技法。从黎明前的微光开始画起,不疾不徐,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地画出了黎明前湖光山色的微妙变化。
“本书始于黎明来临的第一抹微光,作者用一系列精彩而又富含诗意的图画记录下了气氛和颜色的每个微妙变化。一个小男孩和他的爷爷醒来,划船出行,恰在此时,黎明梦幻般地越过山头。色彩和光线是如此的真实,读者几乎可以感觉到自己的瞳孔随着光线的增强而缩小,体验一次精准而极富感染力的艺术之旅。”——美国《父母》杂志评语
这本书为美国图书馆学会年度推荐图书,美国《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书。
虽然好评如潮,但我还是觉得这本书走错房间了,空灵的意境很美,水墨画的技巧也很好,但是,所有这些,图画书的阅读主体,幼儿,能真正体会吗?审美能力是有阶段的,不认为3-5岁的孩子能理解并欣赏这种风格。这本书是为孩子创作的,还是披了个图画书的外衣,给成年人看的?
《The Treasure 》,宝藏,1978年,获凯迪克银奖,有中文版
故事取自犹太民族的一个古老寓言,因为对待梦想不同的态度,而使人生境遇截然不同。从前有个人叫艾萨克,他过着非常贫穷的生活,天天饿着肚子睡觉。夜里,他不断地做着一个梦,梦里有个声音对他说:“去首都吧,去皇宫旁的桥下面寻找宝藏吧。”于是,他开始了艰难的寻宝旅程。穿越森林,翻过高山,靠着自己的双脚行走,终于抵达了皇宫,却发现——宝藏,原来一直就在自己身边。
《Snow》下雪了,1998年,获凯迪克银奖,有中文版
评论说,这是尤里·舒利瓦茨继《黎明》和《雨河》之后的又一诗意绘本佳作,以细腻而意象丰富的图画,勾勒出城市里从第一片雪花飘落到最终下起大雪的场景变化,展现了儿童与成人视界的不同。孩子没有主观预设的好坏与利益价值诉求,任何一点变化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而有意义。唯有如孩童一般,时时怀揣一颗鲜活而好奇的心,我们才能在无数次的观察、探索、尝试中,体会自然、生命、知识的真谛。
——在这个作者身上,自己的审美能力受到极大挑战,把全书拍下来,大家自己看吧,到底有没有评论说得那么好,字很少,主要是画面。
《How I Learned Geography》,我怎样学地理,2008年,获凯迪克银奖,有中文版
这本书取材作家本人童年的生活经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精神向往。有点励志的意味在其中。
战争毁灭了一切,小男孩跟家人一起逃难到了穷困偏远的乡镇
爸爸拿着仅剩的一点钱,去买食物
但是,在家人的期盼中,爸爸带回一卷地图
邻居在吃饭,饥饿的小男孩很生气
爸爸把地图挂在墙上,小男孩开始了精神之旅
他就像到了沙漠,到了大海,到了冰山
他见到了辉煌的宫殿,见到了美丽的花园
还有高楼耸立的大都市
小男孩花了很多时间看地图,忘记了饥饿和穷困,最后,他说原谅了爸爸,觉得爸爸是对的。
全书以写实的画面开始,以空想的画面结束,留给读者很多想象空间。
很显然,这是一个关于物质与精神的故事,本来这个永恒的主题基本已有定论,但加上了战争的背景,重心显然就不同了,爸爸引导孩子的苦中作乐没有错,越是艰难的境遇,越需要精神上的乐观与希望。但是,我的疑问还是:这样的故事这样的思想,幼儿能看懂吗?能理解吗?
图画书的作家都是成人,但读者是孩子,甚至是幼儿,2者的差距很大。我觉得真正好的图画书,是充分考虑到孩子的接受能力,他们的心理状态,他们的审美阶段,与孩子的认知水平相匹配的,而不是成年人借图画书的外壳,或简单地用儿童做主角,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追求——表达思想没有错,但应该和儿童的思维经验相符,否则,完全就成了对牛弹琴,没意义了。
尤里·舒利瓦茨作品最大的特点,是他画面独特的风格:与西方图画书差异较大的,更接近俄罗斯,东欧,中东的风格。无论是他笔下的人物造型,还是环境设置,都是非常浓郁的东欧或中东色彩。这应该是他能屡屡获奖的一个很重要因素,物以稀为贵,这种画风比较少见,自然就觉得新奇有趣了。加上评委也都是成年人,书中想要表达的精神诉求,评委肯定都能懂,但作为读者主体的孩子们能不能懂,就不知道了。
尤里·舒利瓦茨的书,我买了好几本,当初是冲着凯迪克奖的名声去的,但结果有点失望,真觉得他的书不适合给小孩子看,起码十几岁以后才能看懂吧。
![]() |
Uri Shulevitz 尤里·舒利瓦茨,美国儿童图画书作家&插图画家。1935年2月出生于波兰首都华沙。3岁开始学习绘画,从此画笔一直伴随着他。
1939年,二战爆发,华沙首当其冲称为战场,一颗炸弹就在他家住所的楼梯口爆炸。之后,4岁的舒利瓦茨跟随家人离开华沙,开始长达8年的辗转流亡生活。战争带来的毁灭和艰辛,成了作家童年最深刻的记忆,极大地影响了他后来的创作主题。也是从那时起,阅读和绘画成为他度过艰难时光的重要支撑力量。
8岁的舒利瓦茨
![]() |
1947年,全家结束漂泊生活,来到巴黎。那一年,他12岁。在巴黎,舒利瓦茨继续学习绘画,此时他的绘画水平已经远超同龄人,他获得自己所在地区所有小学参加的绘画比赛一等奖。
10岁时画的非洲地图,标注文字为俄语,舒利瓦茨晚年说,当时自己能说流利的俄语,但现在只记得几个单词了
![]() |
1949年,舒利瓦茨全家来到以色列首都特拉维夫,在那里定居。舒利瓦茨从事过各种各样的工作:学徒,木匠,政府机构小职员。上班的同时,他仍然继续画画,他的素描作品在特拉维夫美术馆展出,成为在该馆展出作品的最年轻画家。
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西奈战役)爆发,舒利瓦茨加入以色列军队。
1959年,24岁的舒利瓦茨来到纽约,在纽约布鲁克林美术馆美术学校学习绘画,同时在纽约的一家出版社为希伯来语的儿童读物画插图。
1962年,一位编辑偶然看到他随意画下的一组作品,建议他进行儿童图画书创作。第二年,舒利瓦茨的第一本图画书《The Moon in My Room》(我房间里的月亮)出版。
![]() |
1969年,舒利瓦茨与英国童书作家Arthur Ransome(阿瑟·兰塞姆)合作,兰塞姆文字,舒利瓦茨画图,2人合作出版了《The Fool of the World and the Flying Ship》,中译名:世界第一傻瓜和他的飞船,这本根据俄罗斯古老传说改编的图画书获得了凯迪克金奖。34岁的舒利瓦茨以此确立了自己在业内的地位。也是在60年代,舒利瓦茨取得美国国籍。
![]() |
此后,舒利瓦茨不断推出新作品,多次获得行业内大奖,他获得过:
1次凯迪克金奖(Caldecott Medal),与人合作
3次凯迪克银奖(Caldecott Honor),自己个人
夏洛特·佐罗托奖(Charlotte Zolotow Award),美国,1998年设立,奖励儿童文学领域的优秀作品。
金风筝童书奖(Golden Kite Award),美国,1973年设立,奖励儿童图书的作者和画家。
古根海姆奖 (Guggenheim Fellowship),“古根海姆”基金会成立于1925年,奖励在教育,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并支持他们继续在各自的领域的发展和探索。
莱比锡国际书展铜奖(Leipzig International Book Exhibition)
此外,尤里·舒利瓦茨的书多次成为美国图书馆学会年度推荐图书,美国《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书,优秀好书等。
如今,80多岁的尤里·舒利瓦茨生活在纽约,仍然从事与绘画相关的工作。
几年前的照片,在书展上与粉丝一起
![]() |
舒利瓦茨几本比较著名的作品
《Rain Rain Rivers》雨河,1969年,有中文版
![]() |
关于下雨的描述。
下雨了!嘘——你听到了吗?雨滴答滴答敲打着窗户。雨哗啦哗啦冲刷着屋顶……
评论说:“诗一般的语言,优美的画面,给人美的熏陶。”
大家自己看画面美不美,我是觉得很一般
![]() |
![]() |
![]() |
![]() |
![]() |
还是评论说:“全书的画面基调是黄色、蓝色、绿色和黑色,这些都是下雨时的基础色调,作者用很简单的色调描绘出非常深远的意境”
——看了很久,还是没觉得意境深远在哪里……
《Dawn》黎明,1974年,有中文版
![]() |
黎明前,山湖边,一切静息如止,又冷又湿。湖边一棵树下,一老一少裹着毯子,还在熟睡,远处有黑乌乌的山守护着,四处没有一点动静。突然,天边泛起一丝微光,湖水摇荡起来,雾气开始升腾,蝙蝠来了,青蛙来了,鸟儿来了……清晨来了。老人叫醒孙子,从湖边打来湖水,升起火堆,准备早食,然后卷起毯子,将老船推下水,慢慢滑到湖心,桨声噗噗,水声哗哗,突然,山和水变得一片翠绿——以上内容介绍文字COPY的,很佩服这个作者,原书中还没这么多字呢
![]() |
![]() |
![]() |
![]() |
![]() |
![]() |
![]() |
这本书好评如潮,据说灵感来自中国唐朝诗人柳宗元的《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舒利瓦茨画的是水彩,借用了中国水墨画晕染的技法。从黎明前的微光开始画起,不疾不徐,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地画出了黎明前湖光山色的微妙变化。
“本书始于黎明来临的第一抹微光,作者用一系列精彩而又富含诗意的图画记录下了气氛和颜色的每个微妙变化。一个小男孩和他的爷爷醒来,划船出行,恰在此时,黎明梦幻般地越过山头。色彩和光线是如此的真实,读者几乎可以感觉到自己的瞳孔随着光线的增强而缩小,体验一次精准而极富感染力的艺术之旅。”——美国《父母》杂志评语
这本书为美国图书馆学会年度推荐图书,美国《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书。
虽然好评如潮,但我还是觉得这本书走错房间了,空灵的意境很美,水墨画的技巧也很好,但是,所有这些,图画书的阅读主体,幼儿,能真正体会吗?审美能力是有阶段的,不认为3-5岁的孩子能理解并欣赏这种风格。这本书是为孩子创作的,还是披了个图画书的外衣,给成年人看的?
《The Treasure 》,宝藏,1978年,获凯迪克银奖,有中文版
![]() |
故事取自犹太民族的一个古老寓言,因为对待梦想不同的态度,而使人生境遇截然不同。从前有个人叫艾萨克,他过着非常贫穷的生活,天天饿着肚子睡觉。夜里,他不断地做着一个梦,梦里有个声音对他说:“去首都吧,去皇宫旁的桥下面寻找宝藏吧。”于是,他开始了艰难的寻宝旅程。穿越森林,翻过高山,靠着自己的双脚行走,终于抵达了皇宫,却发现——宝藏,原来一直就在自己身边。
![]() |
![]() |
![]() |
![]() |
![]() |
![]() |
《Snow》下雪了,1998年,获凯迪克银奖,有中文版
![]() |
评论说,这是尤里·舒利瓦茨继《黎明》和《雨河》之后的又一诗意绘本佳作,以细腻而意象丰富的图画,勾勒出城市里从第一片雪花飘落到最终下起大雪的场景变化,展现了儿童与成人视界的不同。孩子没有主观预设的好坏与利益价值诉求,任何一点变化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而有意义。唯有如孩童一般,时时怀揣一颗鲜活而好奇的心,我们才能在无数次的观察、探索、尝试中,体会自然、生命、知识的真谛。
——在这个作者身上,自己的审美能力受到极大挑战,把全书拍下来,大家自己看吧,到底有没有评论说得那么好,字很少,主要是画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How I Learned Geography》,我怎样学地理,2008年,获凯迪克银奖,有中文版
![]() |
这本书取材作家本人童年的生活经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精神向往。有点励志的意味在其中。
战争毁灭了一切,小男孩跟家人一起逃难到了穷困偏远的乡镇
![]() |
![]() |
爸爸拿着仅剩的一点钱,去买食物
![]() |
但是,在家人的期盼中,爸爸带回一卷地图
![]() |
邻居在吃饭,饥饿的小男孩很生气
![]() |
爸爸把地图挂在墙上,小男孩开始了精神之旅
![]() |
![]() |
他就像到了沙漠,到了大海,到了冰山
![]() |
![]() |
他见到了辉煌的宫殿,见到了美丽的花园
![]() |
![]() |
还有高楼耸立的大都市
![]() |
小男孩花了很多时间看地图,忘记了饥饿和穷困,最后,他说原谅了爸爸,觉得爸爸是对的。
![]() |
全书以写实的画面开始,以空想的画面结束,留给读者很多想象空间。
很显然,这是一个关于物质与精神的故事,本来这个永恒的主题基本已有定论,但加上了战争的背景,重心显然就不同了,爸爸引导孩子的苦中作乐没有错,越是艰难的境遇,越需要精神上的乐观与希望。但是,我的疑问还是:这样的故事这样的思想,幼儿能看懂吗?能理解吗?
图画书的作家都是成人,但读者是孩子,甚至是幼儿,2者的差距很大。我觉得真正好的图画书,是充分考虑到孩子的接受能力,他们的心理状态,他们的审美阶段,与孩子的认知水平相匹配的,而不是成年人借图画书的外壳,或简单地用儿童做主角,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追求——表达思想没有错,但应该和儿童的思维经验相符,否则,完全就成了对牛弹琴,没意义了。
尤里·舒利瓦茨作品最大的特点,是他画面独特的风格:与西方图画书差异较大的,更接近俄罗斯,东欧,中东的风格。无论是他笔下的人物造型,还是环境设置,都是非常浓郁的东欧或中东色彩。这应该是他能屡屡获奖的一个很重要因素,物以稀为贵,这种画风比较少见,自然就觉得新奇有趣了。加上评委也都是成年人,书中想要表达的精神诉求,评委肯定都能懂,但作为读者主体的孩子们能不能懂,就不知道了。
尤里·舒利瓦茨的书,我买了好几本,当初是冲着凯迪克奖的名声去的,但结果有点失望,真觉得他的书不适合给小孩子看,起码十几岁以后才能看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