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校园霸凌说不
查看话题 >如何应对“校园霸凌”:小孩打架不只是拼发育

这几天,身边很多人都在关注北京中关村二小校园霸凌事件。受害者家长说受害者出现了失眠、易怒、恐惧上学等症状,被医生诊断为急性应激反应。让很多人气愤的是中关村二小校方的态度。据受害者家长称,学校老师定性此事为“开了一个过分玩笑”。校方的这种态度也使得此事件不断发酵。 看了一些对于此事件的评论,其中被“点赞”最多的一些评论,大多是倡导父母要教会孩子“以牙还牙”,被别人欺负了要立刻还手,要“打回去”,或是让孩子遵循“丛林法则”,因为小孩世界是丛林世界…… 评论者大多举出一些真实例子,以此论证这种方法的有效性。我也曾耳闻目睹过一些这样的真实例子,原本是被校霸一直欺负的孩子,经过家长的“点拨”,一下子就“悟了”,用近乎于“不要命”的方式绝地反击,然后一战成名,其中一些人后来甚至反而变成了在学校里经常欺负别人的校霸。 对于校园霸凌受害者个体来说,如果抛开道德因素,这可能是一个能在某种程度上解决问题的方法,但这种方法显然是有风险的。因为孩子一旦进入了青春期,就等于进入了一个“动物凶猛”的世界。“以牙还牙”的方法,很可能会让校园霸凌事件不断升级,最终导致涉事者伤残甚至死亡。我相信你从小到大肯定听说过很多此类事件,各种新闻媒体也会经常报道此类事件。 最近读了一本名为《特权:圣保罗中学精英教育的幕后》的社会学著作,作者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西莫斯·可汗。圣保罗中学是美国最顶级精英中学之一,这所中学的学费是40000美元一年,西莫斯曾是这所精英学校的一名学生,后来还曾经在这所中学里任教。西莫斯说他在圣保罗中学的那些年,校园里只发生过一次打架事件。打架双方在学校曲棍球队里是好朋友,打架起因是其中一个名叫克雷格的男生和另一个名叫詹姆斯的男生的妹妹发生了性关系。这次打架事件的经过是詹姆斯不断挑衅克雷格,对克雷格推推搡搡,但克雷格不断重复说:“我不会跟你打的。”这次打架事件的结果是詹姆斯将克雷格推倒在地,然后詹姆斯就走了。西莫斯说这两个人是校曲棍球队里最强壮的球员,但他们之间却没有发生严重的肢体冲突,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这所美国最顶级精英学校里,有一种“圣保罗思维”,即“暴力是愚蠢的,与精英成就背道而驰”,暴力被认为是“粗鄙的下等人的行为”,虽然没人会公开这样说。当然了,更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圣保罗中学对于暴力行为的严厉禁止,有些学生曾因暴力行为而被开除,这使得其他学生很久都不会忘记这个教训。 澳大利亚家庭问题专家史蒂夫·比达尔夫在他写的亲子教育著作《养育男孩》里,介绍了肯·里戈比关于校园恐吓欺凌事件的一些研究成果,后者是澳大利亚专门研究校园恐吓欺凌行为的专家。里戈比对于学校的建议是制定健全校规,有时可能需要不得不开除一些“校霸”。他建议学校专门为此安排课时,让学生明白最好的方法不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还建议老师通过耐心解释、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等方法,让喜欢欺负别人的学生明白自己给别人造成了怎样的伤害。 《养育男孩》作者比达尔夫说“这些方法是行之有效的”。除此之外,这本书里,关于校园霸凌问题,还有一些给家长的建议,例如建议家长为孩子选择学校时,最好不要选择那些“规模过大、管理过于严格、非人性化的学校”,因为这种高压逼仄的环境,更容易引发校园霸凌事件。 回忆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我对校霸的真实想法还挺复杂的。上中学时,看到学校里的某些校霸,会羡慕嫉妒恨,因为他们在学校里很拉风,因为学校里最漂亮的女生几乎都被他们“霸占”了。 现在的我,作为一个父亲,我不希望我的儿子上学后变成一个校霸去欺负别人,我更不希望我的儿子在学校里被校霸欺负。我不希望我的儿子变成校霸,不只是因为道德层面上的考虑,同样也是因为做校霸是有风险的。正如上文所述,做校霸有一定的伤残率甚至死亡率。我上学时,就听说过很多校霸伤亡事件。这几年看新闻同样经常会看到此类事件的发生。另外除非家里有点背景,否则校霸大多早早辍学,其中很多人后来都活得挺悲惨的。 关于学校,王朔在《动物凶猛》里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至今坚持认为人们之所以强迫年轻人读书并以光明的前途诱惑他们,仅仅是为了不让他们到街头闹事。” 学校的确是规训场所,学校会用初步社会化的方式,让年轻的身体变得越来越驯顺。从这个角度来看,校霸是一些在某种程度上不遵守学规训法则的人。如果是那种身上闪烁理想主义光芒的反体制少年,这样的校霸还挺有魅力的。只是这样的校霸,像凤毛麟角一样稀少。很多校霸更像是体制内毒瘤衍生出的小毒瘤。 校园霸凌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异口同声地说一定要让孩子“打回去”。据我观察,在经济文化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用“打回去”的方法也许有效。因为在这样的地区,“打架成本”很高,后果可能很严重,所以校霸也会相对“文明”一些,打架时多有顾忌。 但在某些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很多校霸都和社会上的“大哥”拉帮结派,打架时下手野蛮,甚至可能会动刀。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势单力孤的孩子,面对校园霸凌,“打回去”的后果是什么,真的不好说。 罗永浩曾说:“小孩子打架就是拼发育。”其实小孩子打架同样也是拼关系,拼情商。都说人是其社会关系的总和,未成年人其实也一样。上中学时,我发现有些长得很瘦小的男孩也能成为校霸,主要就是因为他们善于结交,他们有很多“大哥”和“小弟”。 同样的道理,家长也可以引导孩子多交朋友,朋友多的孩子通常不会成为被霸凌对象。这里所说的交朋友,肯定不是去结交“大哥”的意思,就是和身边同学正常交朋友的意思。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想要避免成为被霸凌对象,他自己能做的且有效的,基本上也就这一个办法了。孩子多交朋友同样是一种很好的社交能力训练,可以提高情商,他会因此受益终身的。只是一个孩子是否有多交朋友的能力和资本,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其家长。 总的来说,对于校园霸凌现象,家长、学校乃至整个社会要承担更大的责任。校园霸凌事件所反映的,绝不只是霸凌者自身的问题。就像所谓的“踢猫效应”,它所反映的是整个社会肌体里的某些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