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要怎样结构?
传统上文章的结构分成“头,身,尾”三个部分。其实,安排好这三个部分,什么信息放在这三个部分,才是重点。这里用纪实报道里常见的结构法,来示例。 一.倒金字塔 就是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文章的最前面,随后按重要性依次排列其他内容。它的优点是能迅速地把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 开门见山地告诉读者,使读者一目了然,节省阅读时间。

这种方法开头,据说是以前战地记者利用电报发消息,电报技术经常出问题,导致很多记者先把最重要的东西,写在最前面,发出去,而不太重要的,放在后面。于是形成了这种“前重后轻”的结构式样。 这样写,当然对于一般的故事来说,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有些小说家就会选择这样的写法,一开始,就告诉你故事的答案,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在第四回,就告诉你了,所有人物的下场。你接着去阅读,都在替这些人物哀叹,故事里的人物越开心,你就会哀叹。 除了小说故事,很多影视作品,也会有这样的选择。比如,在开幕就从最高潮的地方来进行,突然,嘎然而止,接着,在从时间最开始的地方说起。这样,可以让观众快速入戏,也让观众带着一种宿命感,看整部戏剧。比如《角斗士》。 有些新闻,也是这样写的。如一篇写杀害警察犯罪事件的报道,开头就是:“杀人的那天清晨,杨佳就觉得阳光刺眼,恍恍惚惚…”差不多,就是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你会被第一个句子,就抓住注意力。 再比如,这篇报道的开头:《 青年参考 》( 2012年05月09日黄昉苨报道:)从直升机落地,到本·拉登的尸体被装进袋子里,美国人一共用了18分钟。这18分钟里发生了什么?一年后,更多细节被披露。 “不要开灯。”本·拉登在临死前这样要求。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一年前,这名让全世界都感到惊恐的恐怖分子是如何走到生命尽头的了。 二.金字塔式 当然,也有相反的写法,比如把最重要、最精彩的内容放在后面, 按时间顺序,依次叙述。这就是“金字塔式”的结构。 这种写法最符合直觉,和读者接受信息的逻辑顺序,但问题也是很突出的,入戏很慢,不容易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如果你是新手的话,就很容易写成流水账。 当然,这对于大师们来说,不是问题,大师作品的开头都是心平气和,沉得住气的,比如金庸,故事刚开始的总是从一个小地方写起,慢慢悠悠,才让主角出场,就像慢火炖肉一样,最后的,才是好戏,颇有点好饭不怕晚的意思。

再比如前纽约时报的主编《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的开头,也是慢慢悠悠的太极拳: 十月的阳光洒满了洁白的病房。院外阔叶成荫的樟树下传来阵阵喧闹,口令声、军号声响成一片,跑步扬起的尘土弥漫在平静的空气中。屋内躺着的是一个面容憔悴的病人,左腿上打着石膏。这时他正伸着脖子想看看外面的动静,显然发生了什么情况,红军要采取新的行动了。但还没有人告诉他。一个护士从他的门前走过,他喊住她:“出了什么事?” “我不知道,首长。”护士往院外看了一眼说,“没有人告诉我们。” 这个病人就是有名的陈毅。他无奈地骂了一声,又躺下了。他自六个星期前因臀部枪伤久久不愈而从兴国前线被抬到这里以来,已咒骂了上百次。伤口中不断发现碎骨片,而当陈毅要求给予爱克斯光检查时,医生却以种种借口拒绝了:爱克斯光机出了故障啦,没有电源啦,电池太弱啦。 陈毅,四川人,当时三十三岁,已是红军的一位高级指挥员。他性格开朗,富有幽默感,是个乐天派。然而今天他却一反常态,变得忧心忡忡、烦躁不安。外边一定发生了什么事情,他却搞不清楚。他在病床上辗转反侧,严重的伤情使他一筹莫展。 几分钟后,那位护士又来了。“首长,有人要见你。”她一边说,一边匆忙地拍松他的枕头,整理一下床单。陈毅的目光越过她的肩头向窗外望去,看到向病房走来的正是自己的老朋友和老同志周恩来。后来,陈毅永远也忘不了周恩来看望他的这一天,那是一九三四年的十月九日——阴历狗(甲戌)年的九月初二。就在这一天,陈毅才知道了后来成为长征的消息 3.沙漏式结构 三.华尔街日报体 如果你觉得这两种开头方式,都不太适合你,那么,你可以选择这个:华尔街日报体。这在新闻纪实报道里,是个黄金法则的结构文章故事的方法。 因为是《华尔街日报》最有代表性的结构文体的方法,也被他们家的记者运用的最为熟练,所以,因此得名。 为何是《华尔街日报》呢?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华尔街日报》长期报道财经商业类的信息,人物和趋势。这对于关心商业变化的人来说,都会很晦涩难懂,为了取悦读者,不让他们费脑子去阅读,就先讲一个与之有关的小故事,从小故事小人物的角度入手,再深入到一般群体里去,娓娓道来,于是,这种,虚晃一枪,再进入正题的结构方法,就被业内的记者编辑称之为“华尔街日报体”。 其套路一般为: 第一部分:Scene-setting或者Anecdote,这一部分并不直奔主题,而是描述某个人物的一个有趣、生动的小故事(Anecdote),这一故事并非报道的主要事件,但与主要事件相关;或者详细描述事件发生的场景,以个性、趣味性吸引读者,所以叫,场景设置(Scene-setting)。比如吴晓波的作品《激荡三十年》 的开头: 1978年11月27日,中国科学院计算所34岁的工程技术员柳传志按时上班,走进办公室前他先到传达室拎了一把热水瓶,跟老保安开了几句玩笑,然后从写着自己名字的信格里取出了当日的《人民日报》,一般来说他整个上午都将在读报中度过。20多年后,他回忆说: “记得1978年,我第一次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篇关于如何养牛的文章,让我激动不已。自打‘文化大革命’以来,报纸一登就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在当时养鸡、种菜全被看成是资本主义尾巴,是要被割掉的,而《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养牛的文章,气候真是要变了!” 第二部分是“Theme statement”即是阐明报道的主题,由具体进入一般。向读者解释:你为什么要看这篇报道呢?通过指出事件可能对读者生活产生的影响而吸引读者继续阅读。 第三部分为:“Nut graph”对事件的背景和牵涉到的术语进行解释,为读者进一步的细致阅读清除知识障碍。 第四部分为“过渡段”,平稳、自然过渡,不给读者的阅读造成突兀感。这一部分由几组段落群构成,每一段落群包含1-3个自然段。不同段落群详细描述或叙述事件的不同方面或者受到事件影响的不同对象的不同反应等等。 最后,又会回到文章的开头,捡起那个人物,作为收尾。

说到这里,很多刚刚结束高中生活的骚年,讲了,这不就是“总分总”嘛?还真有点像,其实,最前面的小故事不是“总”,不是主题句子,而只是一个便于理解的小故事(Anecdote)。
-
焱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2-04 01:4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