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钢锯岭】——“信仰”的力量 影评
![]() |
每天都在忙碌奔波的人们常常在问:“信仰是什么?”我们总是记不起或者忘记它所谓的文字的定义。但一部《血战钢锯岭》的电影或许能够告诉你一个清晰的答案。
《血战钢锯岭》是一部反映1945年二战期间的战争影片,是还原历史真实事件和真实人物的一部震撼人心的精彩作品。影片中通过一个美国热血青年用一种特殊的从军经历向他的战友、他的国家、他的敌人,还有无数观看影片的观众们证明了“信仰的力量”。
“钢锯岭”,作为冲绳战役的一个经典坑道防御案例,在表现美国大兵艰苦作战的同时也真实再现了日本兵士的英勇顽强和效忠“天皇”的武士道精神。电影,无论是作为一种文艺宣传工具和或者是艺术视觉的欣赏角度,只要用内心的真实反映和表现出人物及作品的灵魂,我们说它就是一部好的作品。从来“艺术无国界”,就像音乐的魅力所在,可以在声音中传一种思念、一种唯美、一种深沉、一种心灵的独白。而不能用类似于《手撕鬼子》这样脑瘫的电影名字和造作的战争场面来体现自己的爱国情怀。反映和表现更加理智、更加真实的客观存在的历史真相就是最脚踏实地的爱国方式、做人的标准和价值取向。
![]() |
电影中主人公“道斯”有着来自圣经中不去伤害他人的信仰,置身于部队这样特殊的环境对于一个参战士兵“拒绝拿枪”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虽然经过了无数次的来自“长官”的开导和教诲,来自军事法庭的审判,来自监狱“禁闭”的处置,来自拒绝“休假”的威逼利诱,来自女友的温情的劝说,但是这都无法改变一个有着“信仰”人的执着和坚定。最终,“道斯”也没有拿过一次枪,即使是在子弹横飞和尸体遍野的战场,他信守了自己最初的诺言,他是“信仰”的忠贞者,是“信仰”坚定的代言人。
但“道斯”不是懦夫,不是胆小鬼。他是战友们、长官们、美国人们和国家心中的英雄。作为一个战地医疗兵,在惨烈悲壮的战场他竟然救下了75名伤员,这是何其的伟大人格;这是一个被骂做胆小鬼的新兵的无言的答卷,也是战争史上奇迹般的壮举。影片中“道斯”即使在筋疲力尽的时候仍然在激励自己说“我还要再救出一个”。
![]() |
战场中的恐惧是我们平时生活在幸福生活中的人们多无法想象的,即使是钢铁的汉子也会有吓破胆量和退宿的时候,但“道斯”的无畏无惧不得不让人折服和敬仰。那个时刻,他一定是忘记了自己,这样的电影场面让我真正明白了把生死“置之度外”一词的真正含义。另外,在坑道里遇到胸口喷血的日本兵时他用微笑送出一卷纱布、一剂吗啡的时候更是“道斯”内心信仰的升华。“道斯”是爱国的,但同时他是热爱生命的人,无论你来自何方,无论你是善良的、罪恶的或是丑陋的;他都用自己的信仰来拯救这个世界,也就像“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
![]() |
从电影的拍摄角度来看,模拟真实战争场面的震撼程度和惨烈程度都让人有着身临其境的感受和恐惧。曾经看过“赴越老兵”的回忆录,他们说:“二十分钟前我们还生龙活虎,二十分钟后的景象你就难以想象了,战友的人数少了一半,胳膊、手脚、肠子满地……无法言说……不愿去回忆”;曾经看过冯小刚的《集结号》,影片好评多多,我的感受更多是连长谷子地的“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军人的职业精神;曾经看过抗美援朝影片《上甘岭》,主要是表现战争条件的艰苦岁月;也曾经看过中日经典战役国民党代总统李宗仁指挥的《血战台儿庄》,主要反映战争的惨烈和一腔爱国将士的视死如归的气节和精神。但《血战钢锯岭》这部影片更多诠释了在战争中一个人“信仰”的坚守所成就的伟大。
![]() |
再有,电影的开篇有一段文字:“这是真人真事”。首先对于是不是真实的故事还是为表现影片的思想而虚构的情节其实都不重要,只要抓住了观众的人、能够引发思考和共鸣就是一部好的作品。在电影结束时,有对在战场中被“救下”的战友们的侃侃而谈的对于那场战争和“道斯”的戏说和评价,于此时这样“回忆录”式的设计不仅是锦上添花,为电影的成功好评增色不少。
当电影结束的时候,一行一行的字幕自下而上消失在影幕的深处,我们以静坐不动的姿态向电影致敬、向导演致敬、向医疗兵“道斯”致敬,向我们心中坚守的“信仰”致敬!
![]() |
【血战钢锯岭】——“信仰”的力量
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渐渐明白信仰是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选择和持有。“生无信仰心,恒被他笑具”,也正如佛教所强调的“需建立坚固的信心,令不动摇”,但信仰有时是无关乎宗教和政治的,它只是内心的憧憬和对未来的向往的方向。生活也罢,爱情也罢,事业也罢,一切都如此。
我给电影打个分吧——11分,除了满分以外,我给加上1分情感分,因为“信仰”。
——漫舞红枫
2016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