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故事|从树叶虫到彩虹——思维能力由此而来
老师在教授过程中应该介入到何种程度?从来都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介入太多,让孩子们少了自我探索的空间,介入太小,又担心孩子没有学到该学的东西。 虽然很难把握,但我在自己课上,仍然追寻一个基本原则,即,孩子“按要求完成绘画”让位于“按要求创造性发挥”,“按要求创造性发挥”让位于“自我探寻出新路子”。也就是说,对于绘画成果没有固定的要求,鼓励完全自我的发挥。当然,个人认为,这个原则可能更适用于6岁之前的孩子。 “按要求完成绘画” ——主要指,给出知识点,孩子按照讲解或演示方向几乎原样模仿完成目标; “按要求创造性发挥” ——主要指,给出知识点,孩子理解的知识点并对其进行创造性创作,绘画成果出人意料; “自我探寻出新路子” ——主要指,给出知识点,孩子貌似不敢兴趣,但仍然玩的很投入,自我发挥,发现了新的东西,并乐于探索表达。 虽然从教学目标来讲,最后一种似乎更像老师的“失职”,但我还是坚持认为,对于艺术启蒙而言,独立探索的热情和能力远远要比画出具体的事物来得重要。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几幅画,就是一位三岁的小朋友在课程中另辟蹊径,找到自己的玩法(思维能力)。 由树叶拓印出各种颜色和形状,再由印出的形象进行联想创造。给了一个树叶虫的主题,再给上几个手工“眼睛”,让孩子们给自己的树叶虫添加更多的形象特征并命名。 印出的“树叶虫”各式各样,有脚印虫、四眼羽毛虫、毛毛虫、花虫等等。 ▼形象联想只是开端 其中一位小朋友,小彤彤,用最简单的叶子,左边涂了黄色,右边涂了红色,然后再印到纸上,加上两个眼睛,取名瓢虫。

▼思维引发了探索的兴趣 单看这个作品,可能并不算其中最有想像力的,但是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小彤彤不再满足拓印新的树叶虫。似乎有些东西吸引了她,于是她放弃玩树叶,拿起笔画了一幅画,取名蝴蝶。

▼思维要求再探索一次 小彤彤似乎找到了处理形式的一种方法——并致或者对称(虽然颜色不同),并且乐此不疲,又换了的颜色再画了一次。

▼思维完成了一次完美推理 当我再次回去看她画的怎么样的时候,她很开心的告诉我,她会画彩虹。当我看到这幅画的时候,目瞪口呆,虽然此彩虹没有那些简笔画画法的彩虹好看,但这是她自己研究出来的画法,是通过自己逻辑推理的方式创作出来的东西。

▼画画从本能逐渐转变为有序组织想法和表达形式(有了理性的味道) 上这节课的时候,小彤彤大概三岁半,上画画课第三次,属于刚刚开始。从中也得以窥见她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况,形象思维和推理思维明显要比同期其他小朋友来得早。因而,她的画画水平也是进步的最快的。 上到第十节的时候,大概四岁的时候,她画了一幅《三个叶子头的人在玩泡泡和拉臭臭》,把我下巴都惊掉了,也许这就是思维对于画画的重要性。反之,亦然。

正是因为树叶虫的课程给了小彤彤自由探索的空间,一定程度上帮助她发挥出了某些思维能力。促使她从本能画画逐渐转变为有序组织自己的想法和表达形式。 这里面有没有天赋不天赋的问题呢?很难说得清楚,不过,我更愿意用另外一种说法——她比其他孩子更早的理解到了某些东西,这意味着她有更多的时间学到更多。 ————————————画作信息———————————— 学生: 小彤彤 4岁 作品: 依次是《瓢虫》、《蝴蝶1》、《蝴蝶2》、《彩虹》、《三个叶子头的人在玩泡泡和拉臭臭》 出自:【达达清迈】户外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