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不断书写“挫败者”故事的意义
鲁迅是生活在急剧变革的旧社会,他的小说主要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到大革命前后中国旧时代的生活,他的小说里的主要人物形象既不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代表人物,也不是摧毁旧社会的革命前躯者,而是普普通通的广大民众(农民、小市民、妇女)和在社会各阶层挣扎的知识分子,也是那个年代中国最令人为之落泪的“挫败者”,鲁迅先生在其作品中花费大笔墨讲述“挫败者”的故事是为了警示民众,揭示中国深受封建荼毒的病根,加以救治,直面失败不是把人引向消沉、颓废,而是把人引向思索、惊醒、反抗、创造与开拓。鲁迅曾经说过,他的小说“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 ,本文拟就所能收集到的文字,对鲁迅先生在“挫败者”身上着墨颇多的用意做一管窥,试图较为完整地呈现其直面失败,书写“挫败者”故事的意义。
一、鲁迅笔下的挫败者分类
1、身处不同社会位置的知识分子
毫无疑问知识分子形象是鲁迅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之一,也是中国近代社会叱咤风云的重要群体,但在鲁迅笔下虽然不断挣扎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却无一例外的难逃挫败的命运。
鲁迅小说中身处不同社会位置知识分子挫败者形象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四铭、鲁四老爷、高老夫子等为代表的属于封建统治阶级阵营内部的知识分子;一类是以孔乙己、陈士成为代表的下层封建知识分子;一类是以狂人、夏瑜、涓生、子君、吕纬甫等为代表的现代觉醒的知识分子。纵观这三类知识分子形象,每一类知识分子之间、甚至同类知识分子之间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绝无雷同,但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特征即他们都难逃命运挫败嘲讽的诅咒。
1.1封建统治阶级阵营内部的知识分子
封建统治阶级阵营内部的知识分子虽然属于没落封建社会的既得利益人士,然而大的时代背景决定了他们竭尽全力维护的封建皇权以及道德和生活信条注定力不从心,他们对世风日下和皇权不在的社会现实感到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在这些小说里,鲁迅把旧的道德与社会秩序的内在矛盾的揭示,同对于那些维护旧道德的个人的卑琐道德状态与他们徒有其表的庄严和高度的自我评价之间的内在矛盾的剥露,交织在一起。” 在一片哄笑声中,其妄想在新的时代到来后还想保有旧秩序、旧道德、旧文化的失败本质暴露无疑。
1.2下层封建知识分子
以孔乙己、陈士成等人为代表的被封建既得利益阶层排斥在外的下层封建知识分子无疑是一群彻头彻尾的人生和精神失败者。他们作为在封建科举制度下落第的文人,在政治上沦落于社会底层;在经济上食不果腹、衣不保暖;在道义上处于无人同情、无人理解的悲惨地位。孔乙己在受尽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后走向了人生末路,陈士成一生未能进学陷于精神狂想而投水自杀。他们是受封建思想毒害而被吃掉的一类,表面的轻松滑稽与内在的沉重悲凉交织在一起,让人不禁唏嘘感慨封建思想害人深重。
1.3现代觉醒的知识分子
以狂人、夏瑜、涓生等人为代表的现代觉醒的先进知识分子是鲁迅笔下的精神界的战士。他们在近现代中国民主革命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启蒙者,民主革命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然而理念的先进性并没有带来与之相对应的坦荡大路,相反却充满波折坎坷,受制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以及自身的不足,他们奋斗的结果却是殊途同归,难逃挫败命运的嘲讽。现代知识分子最先接受了先进思想的影响,是最先觉悟的群体,他们有知识,也有能力,但是他们和其他两类知识分子的结局相同,多么令人痛心和遗憾呢! 他们的失败既是社会的迫害,又是带着自戕性的,这正是让人最为悲愤和惋惜的。“忽然,他流下泪来了,接着就失声,立刻又变成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惨伤里夹杂着愤怒的悲哀。” 这不正是对那个年代思想觉醒,舍身奋斗却不被愚昧落后的人民理解的中国精神界战士最好的写照吗?
可以说他们这三类知识分子都曾经是孜孜不倦的人生追求者,为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都曾经努力奋斗过、有的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但结果却难逃失败的厄运。
2、饱受摧残迫害的普通民众(广大农民、小市民、社会底层劳动妇女)
深受2000多年封建迫害的普通民众无疑是那个年代最苦的挫败者,辛辛苦苦一辈子,受尽欺压,被饥荒、苛税、战争、官绅等等压迫最终成为目光呆滞,脸上写满艰辛的木偶人 ,这是闰土的宿命,也是那个年代中国千千万万普通劳苦大众难以逃脱的悲惨命运。冷漠麻木、守旧落后、封建迷信是鲁迅小说揭示劳动者和平民的一种普遍性的精神病态,这种精神病态,不是劳动者和中国平民所固有的精神弱点,而是几千年中国封建传统观念长期奴化的结果。封建统治阶级的哲学家们长期宣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用这种封建传统思想腐蚀广大劳动者和平民的心灵,把他们变成服服贴贴地接受封建统治的奴才。所以鲁迅说中国人向来没有争取到人的地位,只不过是“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完全失去了作为独立的“人”的位置。“愚民的发生,是愚民政策的结果”。 而身处中国封建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不仅没有任何权利,还惨遭封建礼教所倡导的贞节观念的束缚荼毒,《祝福》就是通过祥林嫂这样的悲剧命运控诉了重压在中国广大妇女身上政权、神权、族权、夫权的罪恶。
《祝福》里的祥林嫂,《阿Q正传》里的阿Q,《离婚》里的爱姑等等千千万万中国劳苦大众,他们都背负着旧中国沉重的枷锁,辛苦奋斗一辈子而无所获,还受封建思想的束缚,压迫,奴化,最终沦为一种没有财富精神病态的受难者,这难道不是那个年代最为悲惨的挫败者吗?
二、鲁迅不断书写“挫败者”的意义
鲁迅笔下的人物受困于现实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环境,不可避免的深受与其相伴随的有形的政治统治和无形的精神荼毒,长期的历史积淀和作为一种历史的惯性运动的结果,在他们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封建统治通过伦理统治已经深入到民众的骨髓里面;普通民众依然愚昧、麻木、亟待启蒙;革命志士经过英勇斗争、虽然取得了初步胜利,但距最终胜利仍然非常遥远;现代知识分子由于社会的迫害和自身的精神病态,有的消沉、有的妥协而最终失去了“精神界战士”的风采 。这是身处社会大环境中的人们不断遭受挫败的现实根源,鲁迅写小说所要画出的国民的灵魂,侧重的就是国民的病根,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展示了身处动荡社会不同位置的人们反抗命运不断斗争失败的因素即封建伦理统治依然强大、普通民众愚昧麻木、知识分子的精神病态,革命意志不坚定,具有不同程度的妥协性,软弱性,缺乏恒久的决心和正确合理有效的方法等几方面。鲁迅不断书写挫败者的目的是揭示病根,加以救治。鲁迅笔下的一个个“挫败者”的失败历史既宣告了希望的虚妄也宣告了绝望的虚妄,既然绝望是虚妄的,那么“失败”也是虚妄的,因此只有“绝望”的反抗才有意义 。在一次次失败中,人们对近代中国和人性本身的认识不断加深,失败者的撰写并不是哗众取宠,或是盲目的引人悲观,它实实在在的揭示了人生的悲剧性和失败的必然性,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被逼向生存的困境被鲁迅反复书写,展示了命运的残酷。鲁迅在反复书写这些失败人生的用意并不是引导人们消沉而是寻找和积蓄对抗虚无、失败的力量。正如他在文章中所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 直面失败不是把人引向消沉、颓废而是把人引向反抗、创造与开拓。
鲁迅的小说表现了一种让人无法直面、难以承受而又不得不承担的人生失败,体现出现代人生命体验中常有的失败感 。他作品中所表现的普通民众(农民、小市民),身处不同社会位置的知识分子,在他们背负着精神病态的黯淡人生重压,为争生存争发展,寻求作为“人”的权利,对其生存的环境或主动挑战,进行深刻的否定和批判,或直接进行抗争,企图摆脱环境的压迫,或希望改变环境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不断书写着人生的挫败的同时,也闪耀着和黑暗浑浊社会大环境不协调的求生存求发展,直至反抗黑暗的精神光辉,这一点点闪烁的光辉就是鲁迅在不断书写当下中国社会里“挫败者”的真正意义。正如伟大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里所说的那样,“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不正是鲁迅笔下近代中国挫败者所为之奋斗挣扎呐喊的社会最好的写照吗?,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痛苦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
一、鲁迅笔下的挫败者分类
1、身处不同社会位置的知识分子
毫无疑问知识分子形象是鲁迅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之一,也是中国近代社会叱咤风云的重要群体,但在鲁迅笔下虽然不断挣扎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却无一例外的难逃挫败的命运。
鲁迅小说中身处不同社会位置知识分子挫败者形象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四铭、鲁四老爷、高老夫子等为代表的属于封建统治阶级阵营内部的知识分子;一类是以孔乙己、陈士成为代表的下层封建知识分子;一类是以狂人、夏瑜、涓生、子君、吕纬甫等为代表的现代觉醒的知识分子。纵观这三类知识分子形象,每一类知识分子之间、甚至同类知识分子之间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绝无雷同,但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特征即他们都难逃命运挫败嘲讽的诅咒。
1.1封建统治阶级阵营内部的知识分子
封建统治阶级阵营内部的知识分子虽然属于没落封建社会的既得利益人士,然而大的时代背景决定了他们竭尽全力维护的封建皇权以及道德和生活信条注定力不从心,他们对世风日下和皇权不在的社会现实感到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在这些小说里,鲁迅把旧的道德与社会秩序的内在矛盾的揭示,同对于那些维护旧道德的个人的卑琐道德状态与他们徒有其表的庄严和高度的自我评价之间的内在矛盾的剥露,交织在一起。” 在一片哄笑声中,其妄想在新的时代到来后还想保有旧秩序、旧道德、旧文化的失败本质暴露无疑。
1.2下层封建知识分子
以孔乙己、陈士成等人为代表的被封建既得利益阶层排斥在外的下层封建知识分子无疑是一群彻头彻尾的人生和精神失败者。他们作为在封建科举制度下落第的文人,在政治上沦落于社会底层;在经济上食不果腹、衣不保暖;在道义上处于无人同情、无人理解的悲惨地位。孔乙己在受尽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后走向了人生末路,陈士成一生未能进学陷于精神狂想而投水自杀。他们是受封建思想毒害而被吃掉的一类,表面的轻松滑稽与内在的沉重悲凉交织在一起,让人不禁唏嘘感慨封建思想害人深重。
1.3现代觉醒的知识分子
以狂人、夏瑜、涓生等人为代表的现代觉醒的先进知识分子是鲁迅笔下的精神界的战士。他们在近现代中国民主革命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启蒙者,民主革命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然而理念的先进性并没有带来与之相对应的坦荡大路,相反却充满波折坎坷,受制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以及自身的不足,他们奋斗的结果却是殊途同归,难逃挫败命运的嘲讽。现代知识分子最先接受了先进思想的影响,是最先觉悟的群体,他们有知识,也有能力,但是他们和其他两类知识分子的结局相同,多么令人痛心和遗憾呢! 他们的失败既是社会的迫害,又是带着自戕性的,这正是让人最为悲愤和惋惜的。“忽然,他流下泪来了,接着就失声,立刻又变成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惨伤里夹杂着愤怒的悲哀。” 这不正是对那个年代思想觉醒,舍身奋斗却不被愚昧落后的人民理解的中国精神界战士最好的写照吗?
可以说他们这三类知识分子都曾经是孜孜不倦的人生追求者,为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都曾经努力奋斗过、有的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但结果却难逃失败的厄运。
2、饱受摧残迫害的普通民众(广大农民、小市民、社会底层劳动妇女)
深受2000多年封建迫害的普通民众无疑是那个年代最苦的挫败者,辛辛苦苦一辈子,受尽欺压,被饥荒、苛税、战争、官绅等等压迫最终成为目光呆滞,脸上写满艰辛的木偶人 ,这是闰土的宿命,也是那个年代中国千千万万普通劳苦大众难以逃脱的悲惨命运。冷漠麻木、守旧落后、封建迷信是鲁迅小说揭示劳动者和平民的一种普遍性的精神病态,这种精神病态,不是劳动者和中国平民所固有的精神弱点,而是几千年中国封建传统观念长期奴化的结果。封建统治阶级的哲学家们长期宣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用这种封建传统思想腐蚀广大劳动者和平民的心灵,把他们变成服服贴贴地接受封建统治的奴才。所以鲁迅说中国人向来没有争取到人的地位,只不过是“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完全失去了作为独立的“人”的位置。“愚民的发生,是愚民政策的结果”。 而身处中国封建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不仅没有任何权利,还惨遭封建礼教所倡导的贞节观念的束缚荼毒,《祝福》就是通过祥林嫂这样的悲剧命运控诉了重压在中国广大妇女身上政权、神权、族权、夫权的罪恶。
《祝福》里的祥林嫂,《阿Q正传》里的阿Q,《离婚》里的爱姑等等千千万万中国劳苦大众,他们都背负着旧中国沉重的枷锁,辛苦奋斗一辈子而无所获,还受封建思想的束缚,压迫,奴化,最终沦为一种没有财富精神病态的受难者,这难道不是那个年代最为悲惨的挫败者吗?
二、鲁迅不断书写“挫败者”的意义
鲁迅笔下的人物受困于现实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环境,不可避免的深受与其相伴随的有形的政治统治和无形的精神荼毒,长期的历史积淀和作为一种历史的惯性运动的结果,在他们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封建统治通过伦理统治已经深入到民众的骨髓里面;普通民众依然愚昧、麻木、亟待启蒙;革命志士经过英勇斗争、虽然取得了初步胜利,但距最终胜利仍然非常遥远;现代知识分子由于社会的迫害和自身的精神病态,有的消沉、有的妥协而最终失去了“精神界战士”的风采 。这是身处社会大环境中的人们不断遭受挫败的现实根源,鲁迅写小说所要画出的国民的灵魂,侧重的就是国民的病根,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展示了身处动荡社会不同位置的人们反抗命运不断斗争失败的因素即封建伦理统治依然强大、普通民众愚昧麻木、知识分子的精神病态,革命意志不坚定,具有不同程度的妥协性,软弱性,缺乏恒久的决心和正确合理有效的方法等几方面。鲁迅不断书写挫败者的目的是揭示病根,加以救治。鲁迅笔下的一个个“挫败者”的失败历史既宣告了希望的虚妄也宣告了绝望的虚妄,既然绝望是虚妄的,那么“失败”也是虚妄的,因此只有“绝望”的反抗才有意义 。在一次次失败中,人们对近代中国和人性本身的认识不断加深,失败者的撰写并不是哗众取宠,或是盲目的引人悲观,它实实在在的揭示了人生的悲剧性和失败的必然性,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被逼向生存的困境被鲁迅反复书写,展示了命运的残酷。鲁迅在反复书写这些失败人生的用意并不是引导人们消沉而是寻找和积蓄对抗虚无、失败的力量。正如他在文章中所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 直面失败不是把人引向消沉、颓废而是把人引向反抗、创造与开拓。
鲁迅的小说表现了一种让人无法直面、难以承受而又不得不承担的人生失败,体现出现代人生命体验中常有的失败感 。他作品中所表现的普通民众(农民、小市民),身处不同社会位置的知识分子,在他们背负着精神病态的黯淡人生重压,为争生存争发展,寻求作为“人”的权利,对其生存的环境或主动挑战,进行深刻的否定和批判,或直接进行抗争,企图摆脱环境的压迫,或希望改变环境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不断书写着人生的挫败的同时,也闪耀着和黑暗浑浊社会大环境不协调的求生存求发展,直至反抗黑暗的精神光辉,这一点点闪烁的光辉就是鲁迅在不断书写当下中国社会里“挫败者”的真正意义。正如伟大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里所说的那样,“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不正是鲁迅笔下近代中国挫败者所为之奋斗挣扎呐喊的社会最好的写照吗?,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痛苦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