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性无助:母亲是如何束缚我,而我又是为何一直在努力摆脱母亲的
习得性无助
360百科
"习得性无助"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1、美国心理学家塞利,在1967年研究动物时发现,他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施加难以忍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于是在笼子里狂奔,屎滚尿流,惊恐哀叫。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狗就趴在地上,惊恐哀叫,也不狂奔。后来实验者在给电击前,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倒地呻吟和颤抖。它本来可以主动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为什么它们会这样,连"狂奔,屎滚尿流,惊恐哀叫",这些本能都没有了呢?因为它们已经知道,那些是无用的,"习得性无助"在教育活动中的表现 这一项研究显示,反复对动物施以无可逃避的强烈电击会造成无助和绝望情绪。
2、60年代对这种"习得的无助感"之研究又做了加强。宾州大学的马丁·赛利曼他把笼中的狗从钢制格栅地板通以强烈而持久的电,以致狗不再企图逃避,"学会了"处于无助状态。赛利曼和史蒂芬·麦尔与詹姆士·吉尔在一篇论文中写道:"当一个正常、未曾受过任何训练的狗在箱中接受逃避训练时,以下的行为是常态:初遭电击,狗就狂奔,屎滚尿流,惊恐哀叫,直到爬过障碍时间较快,如此反复,直至可以有效地避免电击。再一步,赛利曼把狗绑住,使它们在遭到电击时无法逃脱。当这些狗重又放回电击时可以逃脱的穿梭箱时,赛利曼发现:这样的狗在穿梭箱最初被电击时的反应,和未曾受过任何训练的狗一样。但它却不久就停止奔跑,默然不动地一直等到电击结束,狗没有越过障碍逃避电击。
3、80年代,心理学家仍在继续做这种"习得的无助感"的实验。费城天普大学,菲立普·柏希和另三位实验人员训练老鼠去认识警示灯,让它们知道5秒钟之内将有电击。老鼠一旦懂得了警示灯的含意,就可以走入安全区避免电击。在老鼠学会了这一步以后,实验人员又把安全区挡住,使老鼠遭受比原先更久的电击而无法逃避。可以想见,后来即使可以逃避了,老鼠们还是无法重新很快习得逃避。 柏希又让372只老鼠遭受难以忍受的雷击,以测验巴夫洛制约和习得的无助感之间的关系。他们报告说,"实验结果并不很能确定习得无助"而"一些基本的问题仍然存在。"
对人的启示
在对人类的观察实验中,心理学家也得到了与习得性无助类似的结果。
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正如实验中那条绝望的狗一样,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一项工作上失败。他就会在这项工作上放弃努力。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无可救药。
而事实上,此时此刻的我们并不是"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这种心理让人们自设樊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破罐子破摔,比如,认为学习成绩差是因为自己智力不好,失恋是因为自己本身就令人讨厌等。
所以要想让自己远离绝望,我们必须学会客观理性地为我们的成功和失败找到正确的归因。
…………………………………………
这是非常著名的心理学实验,起初用狗做实验,后来用于人。
我母亲由于她童年的各方面经历,陷入了极深的习得性无助,也蛮像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我母亲精神方面完全正常,人格方面不健全,心智不成熟。她带给我的束缚和打击是致命的,父亲的懦弱也对我不仅没有积极的帮助,也让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我是AS,应该是遗传自父亲,这对我来说也许真的是福,因为从幼儿园时的想法就和周围的小朋友不同,AS想的会很多,这个在《阿斯伯格综合征完全指南》也说的很明白了,而母亲让我一直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无用的,我会有20多年的抑郁,不到10岁就一直想自杀,认为自己是多余的存在,也跟母亲脱不了关系。
例子太多了,过去20多年的事情,对我的打击太大。几个简单的小例子。1我幼儿园那会,因为不听话,她的表情言语全变了,威胁我,并且联合幼儿园老师一起说难听的话,那时候的老师,就是一坨屎,现在有规定不能随便打骂学生,我高中那会还有老师把学生一个耳朵打成了耳聋,至于电视宣传的那种好老师,我没见过。2大概四五岁,我在地上捡了一粒胶囊,已经发黑了,是变质的药,可那会我才四五岁,不懂,那时家里都是火炕,地面都是大块的大理石板和裸露的泥土,砖瓦房,小孩子捡东西会吃进肚子里,我也不例外,我问母亲,这个能吃吗,母亲说能,我吃完了胶囊在胃里溶解后,立马呕吐流泪,母亲死不承认对我说能吃,至今都说是我在撒谎编造。3大概七八岁,我生病,父亲带我抓药,需要忌口,正赶上亲戚家婚礼还是什么的,反正有酒席,结果我忌口不能吃,我没有抱怨父亲,反倒母亲抱怨个不停,孩子想吃好的就不能等孩子吃完了再去抓药,我当时觉得父亲带我看病是真的关心我,而不是我母亲那种,当我再长大一点,我倒希望母亲能对我说,生病了养身体更重要,这一顿没吃到就忍一忍,病好了妈妈买给你吃。4我的疼痛母亲基本嘲讽我,比如我说腰疼。5凡是我喜欢的,她不喜欢就会对我脾气差,过后永远不承认,只承认对我非常好,我还不能反驳。
例子多到什么程度,我可以写比《阿斯伯格综合征完全指南》还要厚的书,那可是我的实打实的成长经历,比《家庭会伤人》还要过瘾可读性还要高,因为我在没接触心理学的前提下自己形成了一套个人理论,囊括我在接触心理学之后读到的理论,比如佛洛伊德精神分析,人格障碍。
说也奇怪,不到10岁的我,那时候我就有母亲会毁了我一生的想法,而且我都是自己找日本有关儿童教育的电视节目和其他信息。我一直在抗争,然而我力量不够,心智尚不健全,父亲基本就是缺失的,母亲经常会把我一个人丢下,然后过几天再回家对我说你还听不听话,我也是那时候学会了做饭炒菜,我怕饿死,虽然好多大人对我会做饭感到意外并且夸奖我,可我又不能告诉她们我是怕饿死。除了努力讨好母亲之外,我别无他法,因为没有人能够解救我,母亲还活着,不可能有人领养我,而母亲也在持续打压我,让我陷入了边缘型人格障碍和习得性无助,自我否定非常厉害。也许有人认为儿童不存在边缘型人格障碍,这个由于儿童时期的社交行为和成人不可相提并论,毕竟还有家长的管束,所以儿童的行为和内心并不能符合成人的想当然标准,边缘型人格障碍害怕被抛弃,我被抛弃算是家常便饭,始于我4岁的时候。也许有些家长认为,嘴上说不要孩子可以让孩子听话,任由家长摆布,然而家长就是孩子问题的根源。这里我需要备注,我把AS、习得性无助、边缘型人格障碍、抑郁和焦虑,放在了一起,并不代表我不是AS,我是当事人,老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可我从小就是看客心态,置身事外,这也是为什么我会说母亲是由于她小时候的经历才变得如此,她从童年的受害者变成了对我的施害者。生活之中,没有人时刻处于边缘型人格、抑郁等,总有好的时候,几大人格障碍、强迫症也都有很平常的时候,一直不正常那是精神异常、妄想症等属于严重的精神障碍了。AS是一种状态,而我和父亲都会有相似的状态,而我比父亲要好的地方就是我会跟母亲反抗,而不是像父亲那样懦弱。
对于习得性无助,这也是为什么贫穷的人很难改变自己的思路,也很难有勇气跨出改变的第一步。我的惯性思维就是严重的自我否定,就像《家庭会伤人》说的会阻碍九成的智能,至于我的智能到底被限制了多少,我不会妄下结论,可我自己都明白,我能力的确被大大的限制了,就像我有能力去争取考进985院校,我是惯性思维放弃了,常年被母亲在精神上折磨,我语文老师对我完全不了解,她对待生活就是苦大深仇,也对我说过难听的话,上课从来没有笑脸,我们班级没一个学生喜欢她,这个我也纳闷,老师做到一个班级集体不喜欢的程度也是少有,据说她是从县里农村调岗到高中的语文老师,我们是她的第一届,而我的小学班主任、初中班主任(数学)、高中班主任(数学)都是第一次当班主任,我觉得我的经历也是一部小说。我的小学第一个同桌,也是我毕业前最后一个同桌,我初中第一个同桌和最后一个同桌也是同一个人,高中也一样,期间我都不记得换过多少同桌了,看我自己就像看一部写实版纪传体小说。我连高考那天都想着我要是死了该有多么美好,别说高考,中考我都一度想放弃。这个不是说我一定能考上,一所985院校在一个省招收名额有限,省内统招不过2000人左右,省外可能就50-100人,甚至不到50人,填报志愿的人数一般都超过1000人,2-3千人都有可能,报考同一专业的可能扎堆严重,分数被挤掉,每年有实力却被挤出分数档的学生数不胜数,985一共才多少所?很多人985考不上211也被挤掉了。我是有竞争力却自己严重否定自己,满分750,清华北大在我省分数一般都在648以上,我能竞争的分数档不会超过630分,可我是自己一直不想竞争,在考场上都想着死的人,哪有心思去竞争,了解我的同学很惊讶我随便考都能500多分,这个我也没说什么,考场上一边想着死,走神,一边继续考试,留给我的时间和精力不多,况且也谈不上随便考,只是确实没用心没上心,他们是真心想考好,对父母有个交代,他们也都是双亲家庭居多,父母即便有或多或少的问题,但相对来说父母心智成熟,对我同学来说他们是真尽力了,而对我来说,我是真的自杀念头太强烈,我本以为高考可以让我远走他乡,寻找自己的生活,而母亲那种扮可怜的束缚,没有相似家庭的人是很难理解这种病态的心智不成熟的情感纠缠到底意味着什么,对孩子的不放手,我一直都在扮演我父亲的角色(虽然不涉及乱伦,是情感上的),而不是做我自己,我只是一个半成品。
高中那会,同学问我可不可以替考,付我2万块,不用考多了,430分以上就行,我没同意。我发现AS有个共同点,死守底线,被描述为遵守刻板行为、不懂变通、缺乏同理心,随便啦,AS很难做到见钱眼开,因为那时候我的家庭条件而言,2万块不是一笔小数目。有一次坐公交,遇到了一个人,那时我发现他说话眼神发木,说话一板一眼,跟从前的我好像,同学就说我说话不像聊天,太官方。我不知道他怎么了,当我知道阿斯皮这个称呼后我才理解,那人和我一样,都是阿斯皮,只不过我发展的要比那个人还好,他比我还大两岁,当时聊天问了年龄,就像我比我父亲发展的功能还要强,我不知道我算不算高智商,反正网上那些智商测试我经常得分87,后来是103,反正年龄越大思维越是从母亲的束缚中释放得分越高,脑筋转的越快,《家庭会伤人》描述的对智能的影响,我深有体会,只是从小就没被挖掘,也很难有更大的提升,想要继续发展,那就是接受现实,继续走下去。
我的转变,真正要感谢的还是我爱的她,我知道我有心理问题,我也在努力从情感中脱离母亲的纠缠,可我直到2014年12月才终于摆脱抑郁,我本以为自己可以用2年走出困境,结果5年了都没能走出。试想,一个边缘型人格障碍,又怕被抛弃又会主动抛弃他人,又常常自我否定,又有抑郁,虽然天生积极乐观可又有习得性无助的特点,AS又很难做到NT那种关心,也蛮冷落人家姑娘的,我能感觉的到,她认为我只是嘴上说说喜欢她而没有太多的实际行动吧,连关心聊天都不会,况且我那时还认死理,不是老婆暧昧让我有负罪感。事业上当时哪有那么快起色,首次经营公司还被所谓的合伙人坑,再加上贫穷家庭出身的人思维很难快速改变,社会上很多潜规则我不认同,所以都是我经营失败的因素,最大的阻碍还是自我否定。
失去她,这是我重生的契机,帮助我去恢复缺失的人格,童年的缺口无需再补偿,真正的成长,而我也知道了她是我对这个世界唯一的留恋,这就足够了。我养过兔子,但不可能再养第二只,生命只有一次,生命的完整性就是简单的开心幸福去体验生命,我的兔兔不可能再复活,被母亲给人吃了,还是趁着我上学不在家的时候,那时候我唯一的伴,就像母亲说扔就扔我的东西一样,过后还不承认,这种只承认好不承认过错的行为,选择性遗忘,和zhonggong如出一辙。我也只能爱她一个,说这话她都觉得我幼稚,可是她不懂一件事,自从遇见她以后,我任何女性都没有特别的感觉,无非就是性别,女,仅此而已,我还拒绝过几个女性,公司做游戏我都对公司里最漂亮的女性拒绝了,我造成了冷场不说,人家可是公司里最年轻最漂亮的,哪个男的不想趁机抱一下,我的拒绝也让女同事脸色难堪。没办法,我看谁都是在找她的影子,已经是潜意识里的东西了。在失去她以后,我成功的冥想进入到了我的内心封闭的世界,雪白空旷的冰原,山峰的内部是另一个世界,一座封闭的屋子,童年的我和她,还有我母亲,她早已经在我的潜意识之中。我承认我对她曾有过依赖,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共同的特征,依赖性。然而人格越是健全,我才明白,她在我的潜意识之中早已不再是我的精神支柱了,至于我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了她了?也许真就是从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吧,我只知道,我从未把她想象的多么好,她的脾气我太清楚了,而我对她的欣赏又是真实的,可我伤害了心爱的人,我会有愧疚,我清楚,无论我多么爱她,我不能左右她是否也会喜欢我接受我,我也清楚爱情不能当饭吃,爱情也不是谁离不开谁依赖彼此,人格的完整性,这是我毕业后至今最大的收获。
我说我终身不娶,NT都会对我说“你现在这么想,以后想法就会改变”,我总是微笑一下而已,在她再次出现之前,我从未想过结婚的事,我也一直是打算终身不娶的,所以我只是又回到了我一开始就打算那么做的初衷。我甚至一度因为边缘型人格障碍而想过无尽的xing爱,而AS的固有特点又让我不可能迈出那一步,恢复冷静之后我都会觉得,做个老处男又能怎样,这是我的个人选择,就像小时候我常对母亲说“别总是别人家,日子是给我们自己过,管别人说什么”,母亲不愿意改变,假想了很多不切实际的障碍束缚自己,她自己不愿意改变,其实也是习得性无助,我能为母亲做的,我尽力了,所以我对得起我的良心,至于她对我做的,我也不可能忘记那些痛,无论身体的疼痛还是心理的痛、精神的折磨。
备注:疑似广告?豆瓣,你懂不懂《宪法》的言论,和百度一个德性,说什么七条底线,然后屏蔽、审核、删帖,我也知道,zhonggong社会一直这个德性,你豆瓣怕事,很多文章我也不可能发表在你豆瓣,能vpn我都会vpn发表。就这篇文章有什么广告?你的分享也跟腾讯有关,你们肯定也是有一腿的,真把用户群当白痴?上次我放百度百科的东西,你倒是也审核一下,又有敏感词?敏感词我自己都帮你豆瓣过滤了,豆瓣真是病得不轻,我继续我的vpn。
360百科
"习得性无助"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1、美国心理学家塞利,在1967年研究动物时发现,他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施加难以忍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于是在笼子里狂奔,屎滚尿流,惊恐哀叫。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狗就趴在地上,惊恐哀叫,也不狂奔。后来实验者在给电击前,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倒地呻吟和颤抖。它本来可以主动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为什么它们会这样,连"狂奔,屎滚尿流,惊恐哀叫",这些本能都没有了呢?因为它们已经知道,那些是无用的,"习得性无助"在教育活动中的表现 这一项研究显示,反复对动物施以无可逃避的强烈电击会造成无助和绝望情绪。
2、60年代对这种"习得的无助感"之研究又做了加强。宾州大学的马丁·赛利曼他把笼中的狗从钢制格栅地板通以强烈而持久的电,以致狗不再企图逃避,"学会了"处于无助状态。赛利曼和史蒂芬·麦尔与詹姆士·吉尔在一篇论文中写道:"当一个正常、未曾受过任何训练的狗在箱中接受逃避训练时,以下的行为是常态:初遭电击,狗就狂奔,屎滚尿流,惊恐哀叫,直到爬过障碍时间较快,如此反复,直至可以有效地避免电击。再一步,赛利曼把狗绑住,使它们在遭到电击时无法逃脱。当这些狗重又放回电击时可以逃脱的穿梭箱时,赛利曼发现:这样的狗在穿梭箱最初被电击时的反应,和未曾受过任何训练的狗一样。但它却不久就停止奔跑,默然不动地一直等到电击结束,狗没有越过障碍逃避电击。
3、80年代,心理学家仍在继续做这种"习得的无助感"的实验。费城天普大学,菲立普·柏希和另三位实验人员训练老鼠去认识警示灯,让它们知道5秒钟之内将有电击。老鼠一旦懂得了警示灯的含意,就可以走入安全区避免电击。在老鼠学会了这一步以后,实验人员又把安全区挡住,使老鼠遭受比原先更久的电击而无法逃避。可以想见,后来即使可以逃避了,老鼠们还是无法重新很快习得逃避。 柏希又让372只老鼠遭受难以忍受的雷击,以测验巴夫洛制约和习得的无助感之间的关系。他们报告说,"实验结果并不很能确定习得无助"而"一些基本的问题仍然存在。"
对人的启示
在对人类的观察实验中,心理学家也得到了与习得性无助类似的结果。
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正如实验中那条绝望的狗一样,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一项工作上失败。他就会在这项工作上放弃努力。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无可救药。
而事实上,此时此刻的我们并不是"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这种心理让人们自设樊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破罐子破摔,比如,认为学习成绩差是因为自己智力不好,失恋是因为自己本身就令人讨厌等。
所以要想让自己远离绝望,我们必须学会客观理性地为我们的成功和失败找到正确的归因。
…………………………………………
这是非常著名的心理学实验,起初用狗做实验,后来用于人。
我母亲由于她童年的各方面经历,陷入了极深的习得性无助,也蛮像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我母亲精神方面完全正常,人格方面不健全,心智不成熟。她带给我的束缚和打击是致命的,父亲的懦弱也对我不仅没有积极的帮助,也让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我是AS,应该是遗传自父亲,这对我来说也许真的是福,因为从幼儿园时的想法就和周围的小朋友不同,AS想的会很多,这个在《阿斯伯格综合征完全指南》也说的很明白了,而母亲让我一直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无用的,我会有20多年的抑郁,不到10岁就一直想自杀,认为自己是多余的存在,也跟母亲脱不了关系。
例子太多了,过去20多年的事情,对我的打击太大。几个简单的小例子。1我幼儿园那会,因为不听话,她的表情言语全变了,威胁我,并且联合幼儿园老师一起说难听的话,那时候的老师,就是一坨屎,现在有规定不能随便打骂学生,我高中那会还有老师把学生一个耳朵打成了耳聋,至于电视宣传的那种好老师,我没见过。2大概四五岁,我在地上捡了一粒胶囊,已经发黑了,是变质的药,可那会我才四五岁,不懂,那时家里都是火炕,地面都是大块的大理石板和裸露的泥土,砖瓦房,小孩子捡东西会吃进肚子里,我也不例外,我问母亲,这个能吃吗,母亲说能,我吃完了胶囊在胃里溶解后,立马呕吐流泪,母亲死不承认对我说能吃,至今都说是我在撒谎编造。3大概七八岁,我生病,父亲带我抓药,需要忌口,正赶上亲戚家婚礼还是什么的,反正有酒席,结果我忌口不能吃,我没有抱怨父亲,反倒母亲抱怨个不停,孩子想吃好的就不能等孩子吃完了再去抓药,我当时觉得父亲带我看病是真的关心我,而不是我母亲那种,当我再长大一点,我倒希望母亲能对我说,生病了养身体更重要,这一顿没吃到就忍一忍,病好了妈妈买给你吃。4我的疼痛母亲基本嘲讽我,比如我说腰疼。5凡是我喜欢的,她不喜欢就会对我脾气差,过后永远不承认,只承认对我非常好,我还不能反驳。
例子多到什么程度,我可以写比《阿斯伯格综合征完全指南》还要厚的书,那可是我的实打实的成长经历,比《家庭会伤人》还要过瘾可读性还要高,因为我在没接触心理学的前提下自己形成了一套个人理论,囊括我在接触心理学之后读到的理论,比如佛洛伊德精神分析,人格障碍。
说也奇怪,不到10岁的我,那时候我就有母亲会毁了我一生的想法,而且我都是自己找日本有关儿童教育的电视节目和其他信息。我一直在抗争,然而我力量不够,心智尚不健全,父亲基本就是缺失的,母亲经常会把我一个人丢下,然后过几天再回家对我说你还听不听话,我也是那时候学会了做饭炒菜,我怕饿死,虽然好多大人对我会做饭感到意外并且夸奖我,可我又不能告诉她们我是怕饿死。除了努力讨好母亲之外,我别无他法,因为没有人能够解救我,母亲还活着,不可能有人领养我,而母亲也在持续打压我,让我陷入了边缘型人格障碍和习得性无助,自我否定非常厉害。也许有人认为儿童不存在边缘型人格障碍,这个由于儿童时期的社交行为和成人不可相提并论,毕竟还有家长的管束,所以儿童的行为和内心并不能符合成人的想当然标准,边缘型人格障碍害怕被抛弃,我被抛弃算是家常便饭,始于我4岁的时候。也许有些家长认为,嘴上说不要孩子可以让孩子听话,任由家长摆布,然而家长就是孩子问题的根源。这里我需要备注,我把AS、习得性无助、边缘型人格障碍、抑郁和焦虑,放在了一起,并不代表我不是AS,我是当事人,老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可我从小就是看客心态,置身事外,这也是为什么我会说母亲是由于她小时候的经历才变得如此,她从童年的受害者变成了对我的施害者。生活之中,没有人时刻处于边缘型人格、抑郁等,总有好的时候,几大人格障碍、强迫症也都有很平常的时候,一直不正常那是精神异常、妄想症等属于严重的精神障碍了。AS是一种状态,而我和父亲都会有相似的状态,而我比父亲要好的地方就是我会跟母亲反抗,而不是像父亲那样懦弱。
对于习得性无助,这也是为什么贫穷的人很难改变自己的思路,也很难有勇气跨出改变的第一步。我的惯性思维就是严重的自我否定,就像《家庭会伤人》说的会阻碍九成的智能,至于我的智能到底被限制了多少,我不会妄下结论,可我自己都明白,我能力的确被大大的限制了,就像我有能力去争取考进985院校,我是惯性思维放弃了,常年被母亲在精神上折磨,我语文老师对我完全不了解,她对待生活就是苦大深仇,也对我说过难听的话,上课从来没有笑脸,我们班级没一个学生喜欢她,这个我也纳闷,老师做到一个班级集体不喜欢的程度也是少有,据说她是从县里农村调岗到高中的语文老师,我们是她的第一届,而我的小学班主任、初中班主任(数学)、高中班主任(数学)都是第一次当班主任,我觉得我的经历也是一部小说。我的小学第一个同桌,也是我毕业前最后一个同桌,我初中第一个同桌和最后一个同桌也是同一个人,高中也一样,期间我都不记得换过多少同桌了,看我自己就像看一部写实版纪传体小说。我连高考那天都想着我要是死了该有多么美好,别说高考,中考我都一度想放弃。这个不是说我一定能考上,一所985院校在一个省招收名额有限,省内统招不过2000人左右,省外可能就50-100人,甚至不到50人,填报志愿的人数一般都超过1000人,2-3千人都有可能,报考同一专业的可能扎堆严重,分数被挤掉,每年有实力却被挤出分数档的学生数不胜数,985一共才多少所?很多人985考不上211也被挤掉了。我是有竞争力却自己严重否定自己,满分750,清华北大在我省分数一般都在648以上,我能竞争的分数档不会超过630分,可我是自己一直不想竞争,在考场上都想着死的人,哪有心思去竞争,了解我的同学很惊讶我随便考都能500多分,这个我也没说什么,考场上一边想着死,走神,一边继续考试,留给我的时间和精力不多,况且也谈不上随便考,只是确实没用心没上心,他们是真心想考好,对父母有个交代,他们也都是双亲家庭居多,父母即便有或多或少的问题,但相对来说父母心智成熟,对我同学来说他们是真尽力了,而对我来说,我是真的自杀念头太强烈,我本以为高考可以让我远走他乡,寻找自己的生活,而母亲那种扮可怜的束缚,没有相似家庭的人是很难理解这种病态的心智不成熟的情感纠缠到底意味着什么,对孩子的不放手,我一直都在扮演我父亲的角色(虽然不涉及乱伦,是情感上的),而不是做我自己,我只是一个半成品。
高中那会,同学问我可不可以替考,付我2万块,不用考多了,430分以上就行,我没同意。我发现AS有个共同点,死守底线,被描述为遵守刻板行为、不懂变通、缺乏同理心,随便啦,AS很难做到见钱眼开,因为那时候我的家庭条件而言,2万块不是一笔小数目。有一次坐公交,遇到了一个人,那时我发现他说话眼神发木,说话一板一眼,跟从前的我好像,同学就说我说话不像聊天,太官方。我不知道他怎么了,当我知道阿斯皮这个称呼后我才理解,那人和我一样,都是阿斯皮,只不过我发展的要比那个人还好,他比我还大两岁,当时聊天问了年龄,就像我比我父亲发展的功能还要强,我不知道我算不算高智商,反正网上那些智商测试我经常得分87,后来是103,反正年龄越大思维越是从母亲的束缚中释放得分越高,脑筋转的越快,《家庭会伤人》描述的对智能的影响,我深有体会,只是从小就没被挖掘,也很难有更大的提升,想要继续发展,那就是接受现实,继续走下去。
我的转变,真正要感谢的还是我爱的她,我知道我有心理问题,我也在努力从情感中脱离母亲的纠缠,可我直到2014年12月才终于摆脱抑郁,我本以为自己可以用2年走出困境,结果5年了都没能走出。试想,一个边缘型人格障碍,又怕被抛弃又会主动抛弃他人,又常常自我否定,又有抑郁,虽然天生积极乐观可又有习得性无助的特点,AS又很难做到NT那种关心,也蛮冷落人家姑娘的,我能感觉的到,她认为我只是嘴上说说喜欢她而没有太多的实际行动吧,连关心聊天都不会,况且我那时还认死理,不是老婆暧昧让我有负罪感。事业上当时哪有那么快起色,首次经营公司还被所谓的合伙人坑,再加上贫穷家庭出身的人思维很难快速改变,社会上很多潜规则我不认同,所以都是我经营失败的因素,最大的阻碍还是自我否定。
失去她,这是我重生的契机,帮助我去恢复缺失的人格,童年的缺口无需再补偿,真正的成长,而我也知道了她是我对这个世界唯一的留恋,这就足够了。我养过兔子,但不可能再养第二只,生命只有一次,生命的完整性就是简单的开心幸福去体验生命,我的兔兔不可能再复活,被母亲给人吃了,还是趁着我上学不在家的时候,那时候我唯一的伴,就像母亲说扔就扔我的东西一样,过后还不承认,这种只承认好不承认过错的行为,选择性遗忘,和zhonggong如出一辙。我也只能爱她一个,说这话她都觉得我幼稚,可是她不懂一件事,自从遇见她以后,我任何女性都没有特别的感觉,无非就是性别,女,仅此而已,我还拒绝过几个女性,公司做游戏我都对公司里最漂亮的女性拒绝了,我造成了冷场不说,人家可是公司里最年轻最漂亮的,哪个男的不想趁机抱一下,我的拒绝也让女同事脸色难堪。没办法,我看谁都是在找她的影子,已经是潜意识里的东西了。在失去她以后,我成功的冥想进入到了我的内心封闭的世界,雪白空旷的冰原,山峰的内部是另一个世界,一座封闭的屋子,童年的我和她,还有我母亲,她早已经在我的潜意识之中。我承认我对她曾有过依赖,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共同的特征,依赖性。然而人格越是健全,我才明白,她在我的潜意识之中早已不再是我的精神支柱了,至于我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了她了?也许真就是从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吧,我只知道,我从未把她想象的多么好,她的脾气我太清楚了,而我对她的欣赏又是真实的,可我伤害了心爱的人,我会有愧疚,我清楚,无论我多么爱她,我不能左右她是否也会喜欢我接受我,我也清楚爱情不能当饭吃,爱情也不是谁离不开谁依赖彼此,人格的完整性,这是我毕业后至今最大的收获。
我说我终身不娶,NT都会对我说“你现在这么想,以后想法就会改变”,我总是微笑一下而已,在她再次出现之前,我从未想过结婚的事,我也一直是打算终身不娶的,所以我只是又回到了我一开始就打算那么做的初衷。我甚至一度因为边缘型人格障碍而想过无尽的xing爱,而AS的固有特点又让我不可能迈出那一步,恢复冷静之后我都会觉得,做个老处男又能怎样,这是我的个人选择,就像小时候我常对母亲说“别总是别人家,日子是给我们自己过,管别人说什么”,母亲不愿意改变,假想了很多不切实际的障碍束缚自己,她自己不愿意改变,其实也是习得性无助,我能为母亲做的,我尽力了,所以我对得起我的良心,至于她对我做的,我也不可能忘记那些痛,无论身体的疼痛还是心理的痛、精神的折磨。
备注:疑似广告?豆瓣,你懂不懂《宪法》的言论,和百度一个德性,说什么七条底线,然后屏蔽、审核、删帖,我也知道,zhonggong社会一直这个德性,你豆瓣怕事,很多文章我也不可能发表在你豆瓣,能vpn我都会vpn发表。就这篇文章有什么广告?你的分享也跟腾讯有关,你们肯定也是有一腿的,真把用户群当白痴?上次我放百度百科的东西,你倒是也审核一下,又有敏感词?敏感词我自己都帮你豆瓣过滤了,豆瓣真是病得不轻,我继续我的vpn。
-
omom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13 04: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