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印度次大陆》初审报告
《通往印度次大陆》是德国著名作家赫尔曼·黑塞的一部旅行随笔。本书辑录的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黑塞在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旅行时的见闻与感悟;第二部分是黑塞对于印度的文学、宗教、艺术等的回忆与阐释;第三部分是黑塞创作的关于印度文化的故事。
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诗人。出生在德国,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并于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在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有《荒原狼》《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玻璃球游戏》等。由于家庭的原因,黑塞从小就接受了比较广泛的文化和开放的思想,不仅受到欧洲文化的熏陶,也有东方、主要是中国和印度的古老文化的影响,这对黑塞日后的文学创作,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通往印度次大陆》这本旅行随笔正是黑塞真正来到亚洲之后,对于触手可及的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之后所得出的认识。
《通往印度次大陆》中,篇目最多的文章便是黑塞在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旅行时的见闻与感悟。这一系列随笔加上后面的旅行日记基本按照时间的线性顺序排列,期间有诗夹杂,基本勾勒出了一个黑塞眼中的东方世界。他既描写了所到之处的自然风光,也了十分细致地刻画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书中充满了对于东方世界的好奇与惊叹。黑塞敬畏于原始雨林的苍莽,也对苦力在林中劳动的画面而感到震撼;他既称赞了东南亚的华人、印度尼西亚人、马来人没有染上西方的现代病,也对被西方人殖民之后,他们对欧洲殖民者拙劣而盲目的模仿心生鄙夷。热气腾腾的东南亚大陆,鱼龙混杂的殖民地生活,黑塞从东方汲取的对于自然、朴素之物的追求以及德国文学中深刻的哲思掺杂到了一起,使得这些随笔呈现出一种开放却并不和谐的样貌,而这也与黑塞小说中,现代社会的人时刻处于一种分裂状态的主题相符合。
除了这些旅行随笔之外,这本书还收录了黑塞对于以印度为主要代表的东方文化的理解与认识。黑塞对印度的文学、绘画、宗教以及经典典籍都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所论的问题涉及到:佛教、婆罗门教与印度教之间的关系,印度的童话,佛教教义的解读,对于《奥义书》等经典典籍的阐释等。黑塞的论述的过程中,还提到了大量德国人撰写的介绍印度思想文化的书籍。由此可见,黑塞对于东方文化的熟悉与推崇。
本书的第三部分是黑塞写的关于印度的五个小故事。其中包括了极具民间传说色彩的传奇“一位印度王的传奇”,具有佛教意味的“印度式生命轨迹”,讲述西方人在异域世界经历的“罗伯特·阿吉翁”,打破传统权威的寓言“森林人”以及一个以印度殖民为背景的讽刺故事“新娘”。这五个故事有的诙谐,有的沉重,但无一例外都表达了黑塞创作的主题:个体的一生都在积极寻求本真自我的过程中力图实现自我的和谐、实现人性神性的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
《通往印度次大陆》的译文较为流畅,较好地表现了黑塞的风格。但是由于译者并非是同一个人,导致前后的译文质量有差别。文中出现的黑塞关于中国政治的敏感言论已被删除。此外,鉴于本书的三部分文章风格迥异,建议将旅行随笔单独成书,而其余两个部分组合成书。
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诗人。出生在德国,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并于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在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有《荒原狼》《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玻璃球游戏》等。由于家庭的原因,黑塞从小就接受了比较广泛的文化和开放的思想,不仅受到欧洲文化的熏陶,也有东方、主要是中国和印度的古老文化的影响,这对黑塞日后的文学创作,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通往印度次大陆》这本旅行随笔正是黑塞真正来到亚洲之后,对于触手可及的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之后所得出的认识。
《通往印度次大陆》中,篇目最多的文章便是黑塞在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旅行时的见闻与感悟。这一系列随笔加上后面的旅行日记基本按照时间的线性顺序排列,期间有诗夹杂,基本勾勒出了一个黑塞眼中的东方世界。他既描写了所到之处的自然风光,也了十分细致地刻画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书中充满了对于东方世界的好奇与惊叹。黑塞敬畏于原始雨林的苍莽,也对苦力在林中劳动的画面而感到震撼;他既称赞了东南亚的华人、印度尼西亚人、马来人没有染上西方的现代病,也对被西方人殖民之后,他们对欧洲殖民者拙劣而盲目的模仿心生鄙夷。热气腾腾的东南亚大陆,鱼龙混杂的殖民地生活,黑塞从东方汲取的对于自然、朴素之物的追求以及德国文学中深刻的哲思掺杂到了一起,使得这些随笔呈现出一种开放却并不和谐的样貌,而这也与黑塞小说中,现代社会的人时刻处于一种分裂状态的主题相符合。
除了这些旅行随笔之外,这本书还收录了黑塞对于以印度为主要代表的东方文化的理解与认识。黑塞对印度的文学、绘画、宗教以及经典典籍都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所论的问题涉及到:佛教、婆罗门教与印度教之间的关系,印度的童话,佛教教义的解读,对于《奥义书》等经典典籍的阐释等。黑塞的论述的过程中,还提到了大量德国人撰写的介绍印度思想文化的书籍。由此可见,黑塞对于东方文化的熟悉与推崇。
本书的第三部分是黑塞写的关于印度的五个小故事。其中包括了极具民间传说色彩的传奇“一位印度王的传奇”,具有佛教意味的“印度式生命轨迹”,讲述西方人在异域世界经历的“罗伯特·阿吉翁”,打破传统权威的寓言“森林人”以及一个以印度殖民为背景的讽刺故事“新娘”。这五个故事有的诙谐,有的沉重,但无一例外都表达了黑塞创作的主题:个体的一生都在积极寻求本真自我的过程中力图实现自我的和谐、实现人性神性的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
《通往印度次大陆》的译文较为流畅,较好地表现了黑塞的风格。但是由于译者并非是同一个人,导致前后的译文质量有差别。文中出现的黑塞关于中国政治的敏感言论已被删除。此外,鉴于本书的三部分文章风格迥异,建议将旅行随笔单独成书,而其余两个部分组合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