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嘘,她好像喜欢我 ” | 为什么我们会有喜欢的人也喜欢自己的错觉?
“她看到我之后低下了头,是因为我和她四目交接之后她不好意思吗?”
“她在群里发了个双人团购套餐链接,是想我请她一起吃饭吗?”
“她刚在朋友圈分享了一首《思念是一种病》,是在暗示我主动吗?”
——常言道,人生三大错觉:手机震动、有人敲门、TA喜欢我。
暗恋中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发现对方也钟情于自己的蛛丝马迹。
其实不止是暗恋,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身边的某个人对我们很不一样,久而久之,我们也越来越在意这个人的一举一动。
心理学上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1. 社会知觉偏差中的证实偏差
人们总是有选择地去解释并记忆某些能够证实自己既存得信念或图式的信息。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出现这种错觉的前提是“我喜欢对方”,因此我们希望对方也能同样喜欢自己,接纳自己.这种在人际交往中事先产生的期望,会形成一个框架,我们会选择性地寻找那些符合“对方喜欢我”的信息并填充到框架去,形成更多证据。
当我们喜欢上一个人时,虽然是带着“TA喜不喜欢我的”问题去解读对方的行为,但实际上我们更想证明“TA喜欢我”这个命题(借此提高自我认同),我们往往有证明自己命题的倾向性,在这里就会存在证实误差,我们往往只关心那些能证明我们的结论是正确的证据,而对那些可能推翻我们的结论的事实视而不见。
因此出现了类似的猜想:
“你看她对我笑了耶,她肯定对我有意思,要不她怎么不对别人笑,她一定是在对我暗示。”
“你看她帮我添水了,她肯定有点喜欢我,要不她为什么对我这么体贴,她关心我了。”
“你看她刚去厕所的时候好像碰了我一下,她喜欢我我肯定,要不她怎么故意碰我一下,哇.......”
2. 眼见不一定为实
在行为上,我们所见的TA的行为是对于一个外部事件的知觉重组,知觉本身包含着感知着的需要、期望、态度、价值观、信念等主观成分,这种主观性很多时候都是对人不利的,就像这个问题中我们知觉到“TA也喜欢我”一样(一言蔽之,就是错觉)。
马斯洛认为:“我们有意识地渴望一切实际可能获得的东西。”少数人由于一些因素(例如自卑)不容易知觉到“TA也喜欢我”,但大部分人还是认为自己能跟TA走到一起的。由于注意(TA在干什么)、先前经验(EX、身边的事例)、动机(自我实现)的作用,个体会有准备地一种特定的方式(倾向)去知觉,有时就会因此产生知觉错误(TA也喜欢我)。
3. 基本归因错误
我们通常认为他人的行为就是其内在性格意图等内部特点的直接反映,实际上,当我们解释他人行为时,我们会高估个人的特质和态度所造成的影响,而低估环境造成的影响。
有时候TA对你变得热情了,可能是因为某些小确幸是他心情变得特好;有时候TA对你变得冷淡了,可能是因为事业遇挫是他心情跌入低谷,诸如此类。而且当归因涉及到我们自己的个人利益时,基本归因错误会表现得更为明显。
4. 焦点效应
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力。我们之所以觉得“TA也喜欢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觉得“TA的注意力在我身上”。
5. 注意力偏误
平时经常想的事情,会影响我们的感知。当我们喜欢上了一个人,我们的注意力就会分散到这个人身上,总是想“TA吃得好吗?”、“TA睡得好吗?”、“TA现在在干嘛?”或者“如果TA在和我一起干什么什么,我会怎么怎么”等。
当这些想法充斥在我们的脑海里时,伴随着情绪的变化,我们的感知就会受到影响,越来越无法理性地去思考(解读TA的行为)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只是更容易形成这种「对方也喜欢自己」的印象,但这是不是错觉,谁知道呢?
“她在群里发了个双人团购套餐链接,是想我请她一起吃饭吗?”
“她刚在朋友圈分享了一首《思念是一种病》,是在暗示我主动吗?”
——常言道,人生三大错觉:手机震动、有人敲门、TA喜欢我。
暗恋中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发现对方也钟情于自己的蛛丝马迹。
其实不止是暗恋,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身边的某个人对我们很不一样,久而久之,我们也越来越在意这个人的一举一动。
心理学上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1. 社会知觉偏差中的证实偏差
人们总是有选择地去解释并记忆某些能够证实自己既存得信念或图式的信息。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出现这种错觉的前提是“我喜欢对方”,因此我们希望对方也能同样喜欢自己,接纳自己.这种在人际交往中事先产生的期望,会形成一个框架,我们会选择性地寻找那些符合“对方喜欢我”的信息并填充到框架去,形成更多证据。
当我们喜欢上一个人时,虽然是带着“TA喜不喜欢我的”问题去解读对方的行为,但实际上我们更想证明“TA喜欢我”这个命题(借此提高自我认同),我们往往有证明自己命题的倾向性,在这里就会存在证实误差,我们往往只关心那些能证明我们的结论是正确的证据,而对那些可能推翻我们的结论的事实视而不见。
因此出现了类似的猜想:
“你看她对我笑了耶,她肯定对我有意思,要不她怎么不对别人笑,她一定是在对我暗示。”
“你看她帮我添水了,她肯定有点喜欢我,要不她为什么对我这么体贴,她关心我了。”
“你看她刚去厕所的时候好像碰了我一下,她喜欢我我肯定,要不她怎么故意碰我一下,哇.......”
2. 眼见不一定为实
在行为上,我们所见的TA的行为是对于一个外部事件的知觉重组,知觉本身包含着感知着的需要、期望、态度、价值观、信念等主观成分,这种主观性很多时候都是对人不利的,就像这个问题中我们知觉到“TA也喜欢我”一样(一言蔽之,就是错觉)。
马斯洛认为:“我们有意识地渴望一切实际可能获得的东西。”少数人由于一些因素(例如自卑)不容易知觉到“TA也喜欢我”,但大部分人还是认为自己能跟TA走到一起的。由于注意(TA在干什么)、先前经验(EX、身边的事例)、动机(自我实现)的作用,个体会有准备地一种特定的方式(倾向)去知觉,有时就会因此产生知觉错误(TA也喜欢我)。
3. 基本归因错误
我们通常认为他人的行为就是其内在性格意图等内部特点的直接反映,实际上,当我们解释他人行为时,我们会高估个人的特质和态度所造成的影响,而低估环境造成的影响。
有时候TA对你变得热情了,可能是因为某些小确幸是他心情变得特好;有时候TA对你变得冷淡了,可能是因为事业遇挫是他心情跌入低谷,诸如此类。而且当归因涉及到我们自己的个人利益时,基本归因错误会表现得更为明显。
4. 焦点效应
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力。我们之所以觉得“TA也喜欢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觉得“TA的注意力在我身上”。
5. 注意力偏误
平时经常想的事情,会影响我们的感知。当我们喜欢上了一个人,我们的注意力就会分散到这个人身上,总是想“TA吃得好吗?”、“TA睡得好吗?”、“TA现在在干嘛?”或者“如果TA在和我一起干什么什么,我会怎么怎么”等。
当这些想法充斥在我们的脑海里时,伴随着情绪的变化,我们的感知就会受到影响,越来越无法理性地去思考(解读TA的行为)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只是更容易形成这种「对方也喜欢自己」的印象,但这是不是错觉,谁知道呢?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