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力量
这几天,无意看了两部正在上映热潮中的电影。一部《你的名字》,另一部是《血战钢锯岭》。每次看完电影,总觉得心头有很多话想说,可是真正坐到电脑面前,困扰于生活中的诸般琐事,那份敲字的热情就一点点地分散在各种纷杂的思绪中,最后不了了之。
就比如昨天,看完《血战钢锯岭》时恨不能身边有台电脑给我,雷厉风行地写下自己的观影感受,不过也是身边没人分享,但也想过,有些东西,真的能在语言的交流中完整地表达吗?而自己的嘴会不会完全不听从自己的心,就信口开河了呢?还有与人交流就无法避免相互影响,以自己的性格,受人影响的可能非常大,所以我把嘴巴紧紧地闭上,面容更是无比坚定,希冀把自己最真实的后感诉诸笔端,或者说指尖?
如今对一样事物,总习惯性地从不好的方面开始说起,这个不知有什么性格缺陷,当然我能意识到这个问题,想改掉它。
所有的战争片都是反战的,人性的光辉之处也是在特殊时代特殊场合能够照耀众生,影响深远,成为一个时代的意义。从影片来看,主人公是一个英雄,作为一个英雄,他不是试图拯救全人类,甚至不是为了什么高尚的利益在战斗,不是拒绝枪杀别人。他的高贵之处在于让每一个平凡的活生生的人还能活下去,多救一个,就是一份福祉,靠着这种福祉的聚集,他就成了基督徒眼中的上帝。可是战场上,面对战争的残酷,他在几近绝望时试图寻找上帝,原来上帝消失了,那么作为观众的我们,看到上帝正是他自己啊!
此刻的热泪涌上眼眶似乎比昨天观影时更甚,在主人公扛着、拖拽、背着一副副受伤的躯体时,第一个没有,第二个还没有打动我,至于那些镜头营造的孤寂和伟岸,我不想评价,他的战斗自然是孤寂的,他所做的事也自然伟大,可真正让我开始感动的是,他开始疲惫,开始崩溃,开始踉跄,一个个生命的分量压得他身心俱疲,他用自己的所有在与死亡战斗,最后剩下的、让死神不再狂笑的只有内心那个微弱的声音。
前几天看了《斯通纳》,里面描写到参战男青年的热血,和那一番热血所隐隐包含的理智消亡。当时自己也颇为理智地觉得,在战争时代,多是被热血蛊惑的人们,要理智地对待多么不容易,不参加,是对人性的尊重也是对生命的保护。可到了这部影片,我认为它的立意原来是可以更深一层的,而这才是精彩之处。毕竟作为一个小小力量的个体,根本无法阻挡大势,在如此危机面前,你体内的激情被唤醒,你也渴望为这个国家做点什么,为后方的父母和妻女做点什么,而你不愿失去自己,那些你坚持了多年的信仰准则,它们不一定要与当下的愿望违背,要找出其中共同存在的可能。(军队是国家机器这句话原以为只是政治上说说而已,那么军人就是机器上的零部件吗?它不是简单的一句话,而是对人性的残忍否定)多少人为了成为其中一个螺丝钉而奋不顾身,沉溺于开创一个伟大事业的这个虚妄的念头。所以信仰真正的崇高之处在于你首先得成为一个人,活生生的人,否则多少带着人性的悲剧色彩。有人说这个影片里还强调了日方如何的坚强和忠心,那是信仰,可也是残缺。
每个人出生时都带有一定的兽性——animal,美方如此评价。
和平年代的男主人公,在山野丛林奔跑的疯狂是兽性的,兄弟互相搏击也是兽性的,社会化的过程中,兽性慢慢消失,直到他差点打死自己的兄弟,完成第一次跨越程度较大的社会化,即人性化,再到几乎要用兽性解决自己父亲的生命。这些在影片中的展现,有点轻描淡写了,没有把主人公的那种信仰养成历程表现得更立体,作为一个非基督环境长大的我们,总觉得前面太轻了,似乎杠杆的重量撬不动战争的厚重。
如果说和平年代的我们是作为一个人来培养,那么显然日本军国主义时代,人一出生就是作为机器来培养的。瞬间便也足够理解《湄公河行动》里那些小孩,中东恐怖基地的人体炸弹等等!
为什么参战,主人公原本是在教堂修缮壁画还是彩绘玻璃的,经过去医院的几次,经历兄弟参战,看到战士献血,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志愿参战,而普通人的生活也可能面临鲜血淋漓。那些我曾不在意的蛛丝马迹,回头想原来都是一步步在为主人公走上战场积聚力量呢?而这场战争背后是否正义,是导演不想在这部影片探讨的了,难道说这也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了吗?毕竟所有的战争对于国家来说是有正义和不正义,可是对于个人,从来都是沦丧。
就比如昨天,看完《血战钢锯岭》时恨不能身边有台电脑给我,雷厉风行地写下自己的观影感受,不过也是身边没人分享,但也想过,有些东西,真的能在语言的交流中完整地表达吗?而自己的嘴会不会完全不听从自己的心,就信口开河了呢?还有与人交流就无法避免相互影响,以自己的性格,受人影响的可能非常大,所以我把嘴巴紧紧地闭上,面容更是无比坚定,希冀把自己最真实的后感诉诸笔端,或者说指尖?
如今对一样事物,总习惯性地从不好的方面开始说起,这个不知有什么性格缺陷,当然我能意识到这个问题,想改掉它。
所有的战争片都是反战的,人性的光辉之处也是在特殊时代特殊场合能够照耀众生,影响深远,成为一个时代的意义。从影片来看,主人公是一个英雄,作为一个英雄,他不是试图拯救全人类,甚至不是为了什么高尚的利益在战斗,不是拒绝枪杀别人。他的高贵之处在于让每一个平凡的活生生的人还能活下去,多救一个,就是一份福祉,靠着这种福祉的聚集,他就成了基督徒眼中的上帝。可是战场上,面对战争的残酷,他在几近绝望时试图寻找上帝,原来上帝消失了,那么作为观众的我们,看到上帝正是他自己啊!
此刻的热泪涌上眼眶似乎比昨天观影时更甚,在主人公扛着、拖拽、背着一副副受伤的躯体时,第一个没有,第二个还没有打动我,至于那些镜头营造的孤寂和伟岸,我不想评价,他的战斗自然是孤寂的,他所做的事也自然伟大,可真正让我开始感动的是,他开始疲惫,开始崩溃,开始踉跄,一个个生命的分量压得他身心俱疲,他用自己的所有在与死亡战斗,最后剩下的、让死神不再狂笑的只有内心那个微弱的声音。
前几天看了《斯通纳》,里面描写到参战男青年的热血,和那一番热血所隐隐包含的理智消亡。当时自己也颇为理智地觉得,在战争时代,多是被热血蛊惑的人们,要理智地对待多么不容易,不参加,是对人性的尊重也是对生命的保护。可到了这部影片,我认为它的立意原来是可以更深一层的,而这才是精彩之处。毕竟作为一个小小力量的个体,根本无法阻挡大势,在如此危机面前,你体内的激情被唤醒,你也渴望为这个国家做点什么,为后方的父母和妻女做点什么,而你不愿失去自己,那些你坚持了多年的信仰准则,它们不一定要与当下的愿望违背,要找出其中共同存在的可能。(军队是国家机器这句话原以为只是政治上说说而已,那么军人就是机器上的零部件吗?它不是简单的一句话,而是对人性的残忍否定)多少人为了成为其中一个螺丝钉而奋不顾身,沉溺于开创一个伟大事业的这个虚妄的念头。所以信仰真正的崇高之处在于你首先得成为一个人,活生生的人,否则多少带着人性的悲剧色彩。有人说这个影片里还强调了日方如何的坚强和忠心,那是信仰,可也是残缺。
每个人出生时都带有一定的兽性——animal,美方如此评价。
和平年代的男主人公,在山野丛林奔跑的疯狂是兽性的,兄弟互相搏击也是兽性的,社会化的过程中,兽性慢慢消失,直到他差点打死自己的兄弟,完成第一次跨越程度较大的社会化,即人性化,再到几乎要用兽性解决自己父亲的生命。这些在影片中的展现,有点轻描淡写了,没有把主人公的那种信仰养成历程表现得更立体,作为一个非基督环境长大的我们,总觉得前面太轻了,似乎杠杆的重量撬不动战争的厚重。
如果说和平年代的我们是作为一个人来培养,那么显然日本军国主义时代,人一出生就是作为机器来培养的。瞬间便也足够理解《湄公河行动》里那些小孩,中东恐怖基地的人体炸弹等等!
为什么参战,主人公原本是在教堂修缮壁画还是彩绘玻璃的,经过去医院的几次,经历兄弟参战,看到战士献血,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志愿参战,而普通人的生活也可能面临鲜血淋漓。那些我曾不在意的蛛丝马迹,回头想原来都是一步步在为主人公走上战场积聚力量呢?而这场战争背后是否正义,是导演不想在这部影片探讨的了,难道说这也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了吗?毕竟所有的战争对于国家来说是有正义和不正义,可是对于个人,从来都是沦丧。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