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参观的时候被打肿脸,你也恨不起来这个博物馆
![]() |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简称MoMA)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现当代美术馆之一,安·特姆金是绘画和雕塑部的首席策展人。
老金在给《MoMA的绘画和雕塑》一书撰写的引言中,不卑不亢地,甚至有些傲娇地,啪啪啪打我们的脸,但是我们还是甘之如饴,因为我们知道,作为一所收藏现当代艺术作品的博物馆,有多么地不易。
“这本书中只呈现了藏品中很小的一部分——也就是4000多件绘画和雕塑藏品的5%左右,但正如博物馆的创始人们在1929年所坚信的那样:它们足以说明,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的伟大可以与之前任何时代的艺术相媲美。”
正如他所说,当代艺术的伟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让人们意识到其伟大,一代又一代的馆长们可能在咽气前,都希望能挨个打遍世人的脸。比如:
首任馆长小阿尔弗雷德·H·巴尔(Alfred H. Barr, Jr.),恰当地把《阿维尼翁的少女》形容为一个“战场”,而在这幅作品被创作出来100 多年后,它仍然可能让观者觉得是丑的而不是美的。
![]() |
帕布洛·毕加索,《阿维尼翁的少女》,1907 |
克劳德·莫奈的数幅《睡莲》画作是更为普遍意义上的人们最喜欢的作品。这些作品在20世纪50 年代末一经收藏,就成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藏品。莫奈将他漫长生命中的最后10年倾注于这个系列中(他于1926年去世,享年86岁)。当时,大多数人认为这些大幅的画作是模糊不清的无聊玩意儿,是一位曾经伟大的艺术家在视力衰退后做出的令人心酸的努力。肌理丰富而笔法松弛的蓝色、绿色和紫色的笔触,看起来与它们意欲记录的植物、水和天空毫不相干。到了20世纪中期,《睡莲》获得了策展人和收藏家如巴尔和他的同事多萝西·米勒(DorothyMiller)等人的青睐,这是一个趣味演变的戏剧性例子。
一开始受到嘲讽的作品最终却大获成功,这是现代艺术的基本范式之一。
所以这本书里收录的是最受公众喜爱的作品吗?借用赵丽蓉老师的话来说:也不尽然。
一些颇受人们喜爱的作品几乎谈不上是不是受人喜欢,只是被人们赋予了标志性的地位。会有人把帕布洛·毕加索的《阿维尼翁的少女》说成是他或她最喜爱的画作吗?
也不尽然。
“对于大多数参观者来说,在展厅中看到一些作品是一种“发现”而非“验证”的体验,这也许会造成更多的困惑而不是敬畏。
现代艺术博物馆自身也体现了这一前提:它的创始人们构思这个博物馆的想法,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回应人们对上城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的现代艺术的冷漠。当时,文森特•凡•高神话般的悲剧成为了严厉的警示:如果得不到支持,更多的现代艺术家可能至死都无法在他们疯狂的梦中想象他们能获得的最终声望。一个展示他们作品的博物馆不仅能够引导学者和收藏家,也能够引领普通观众,最重要的是,它还能够引导未来的艺术家们,因为他们的作品将会从当今的艺术中生发。”
然而根据老金的说法,策展人有时也徘徊在打自己脸的边缘:
约翰逊在安迪·沃霍尔于1962年在斯泰布尔画廊(Stable Gallery)的首次个展中,为博物馆购买了展出的《金色的玛丽莲·梦露》。
![]() |
安迪·沃霍尔,《金色的玛丽莲·梦露》,1962 |
这幅画作把丝网印刷的梦露的头部肖像照——使用的艳俗颜色如人造的染发剂和化妆品一样——置于醒目的大片金色之中,这既令人想到她的明星身份,也是对三个月前不幸自杀的她的悼念。不幸的是,约翰逊的大胆收购举动未能跟进:在绝大多数时候,博物馆一直与沃霍尔的作品保持距离,直至艺术家于1987年逝世。1989年,高级策展人基纳斯顿·麦克希恩(Kynaston McShine)组织了沃霍尔的大型回顾展,而后在20 世纪90 年代,首席策展人柯克·瓦尔内多(Kirk Varnedoe)丰富了对安迪·沃霍尔作品的收藏,增加了包括他于1962年创作的《坎贝尔汤罐头》等几件重要作品。
沃霍尔及其他几位艺术家的案例证明,迅速受到广泛欢迎的作品并不一定缺乏历史意义。
“不管我们判断的艺术作品是被极大忽视了还是广受欢迎的,有一件事是千真万确的:以多年的后见之明去评估一件艺术作品,要比作品诞生的那一刻便做出判断容易得多。”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每个策展部门便是秉持这一点,其收购项目都是双管齐下的:一方面要回顾过去的几十年,另一方面又要密切关注当下的时刻。
书中一对特别的例子简略地说明了在一系列购藏活动中的两种极端:一个是克拉斯·欧登伯格的《两个汉堡,加所有配料(两个汉堡)》,另一个是草间弥生的《积累1号》。
![]() |
克拉斯·欧登伯格,《两个汉堡,加所有配料》,1962 |
![]() |
草间弥生,《积累1号》,1962 |
欧登伯格还记得,他当年听说巴尔来到他于1962年在西57街格林画廊(Green Gallery)举办的雕塑展,然后开心地抱着他新创作的《两个汉堡》走出了展厅,并且向南走了四个街区,亲自把作品送到了现代艺术博物馆。还有什么比最受欢迎的美式食品以及令人愉悦的情色隐喻更能彰显波普艺术的特点呢?这种情色的倾向在草间弥生(欧登伯格在东14街跃层房的邻居)的作品《积累》中则更加直率且令人不安。这件作品同样由格林画廊的理查德·贝拉米(Richard Bellamy)首次展出,但是由另一位大胆的画廊主碧翠丝·佩里(Beatrice Perry)购得,并骄傲地在她的家里陈列了将近半个世纪。当草间弥生已经享誉世界,后辈的策展人决意博物馆应当拥有《积累1号》的时候,几十年的时光已经悄悄流过。尽管博物馆多次恳求,但佩里一直不肯出让她的珍藏。直到她过世后将雕塑留给了她的儿子,博物馆才最终得以购得此作,这时已经是作品创作50年之后了。这种迟来的喜悦对博物馆来说已是家常便饭,这样的回报所带来的激奋,绝不亚于那些“一见钟情”的诸多实例。虽然很难一概而论,但是对某一时期艺术的统一意见,通常要在二三十年之后才能形成。
“一代代馆藏建立者们的不懈努力,使博物馆逐步拥有了非常有深度的绘画和雕塑藏品。藏品的陈列是一项持续变化的工作,这不仅仅是因为新入作品的数量在以每年50% 以上的速度增加,更是因为当代的视角在不断地重新塑造我们对几十年前创作的艺术品的认识。
因此,让我们以对一件已经被纳入馆藏,但是没有被收录在本书中的作品的思考作为结尾。这是一件新近入藏的作品,我们还不认为它会在20年或50年后被视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眼光的变化,这件作品所蕴含的美和智慧将逐渐显现出来。正如常常发生的那样,我们将会在没有完全理解或欣赏这件作品将来有一天可能拥有的历史意义的情况下,很有先见之明地去选择它。”
老金在最后,仍然发布了一个打脸预告,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即便参观MoMA的时候被打成这样——
![]() |
——心里也不得不说一句:大写的服!(举大拇指...
后浪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后浪书讯丨2025.3 (4人喜欢)
- 后浪书讯 丨 2025.2 (7人喜欢)
- 后浪书讯丨2025.1 (12人喜欢)
- 后浪书讯丨2024.12 (12人喜欢)
- 后浪书讯丨2024.11 (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