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城下之盟不必守
有一次,孔子要从陈国到卫国去,途经蒲国时,恰好碰到公叔氏在蒲起事,与卫国为敌。他听说孔子要到卫国,就派人中途拦截,要挟说:“你答应不去卫国,我们才放你走。”孔子想了想,与之订了盟约。然而,一被放出城,孔子就向卫国疾驰。弟子子贡不解,问:“刚刚订立的盟约能违背吗?”孔子答:“被迫订的盟约,是城下之盟,连神也不会信守的。” 孔子以“文,行,忠,信”而育人,可以说是最守信用的人,他的权宜说明一件事:信用只能用来对待自己人及盟友,若是对奸人、小人、敌人也讲信用,那就太愚蠢了。对方无理在先,即使自己违背信用,也是谈不上“背信弃义”的。 最守信用的人,也是不受城下之盟的约束,这就是大信不信的道理。 《史记 孔子世家》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 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