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薇
薇薇应该是一个温柔漂亮的贤妻良母,她可能是小名叫薇薇,或者名字里有薇,因为她家店名叫薇薇,我从没见过老板娘厨师薇薇本人,通过两次电话,认识老板送餐员就是她老公,见过她可爱的闺女,吃了半年她做的煎鸡饭,大马哈鱼饭,排骨饭和红烧肉饭,后来经常和她老公闲聊,偶尔逗笑她家闺女或者被她家闺女逗笑。
认识这一家三口纯属偶然,我那时的生活有点像快入冬时哈尔滨的天空,自由却又压抑,既要考虑将来又要经营现在,没有后来安宁的心态,所以吃饭吃什么就不是很重要,而且附近的外卖就像那年的切尔西一样让人失望,我每次点不同的店,竟然一个月都没重样。
和往常一样我又点了一家没尝过的,过一会送餐的小哥来了,第一印象是个高,白净和陈佩斯都不相信会叛变的那种浓眉大眼,根据我20多年对中国人名字的自学研究,他这个形象23.454%小名叫大龙17.281%小名叫大亮或者大刚,有一种邻家大哥的感觉,一看就不是职业送餐员(穿的像送快递的;嗓门太小,那些人恨不能在楼下就开始喊;没有职业送餐员的雷厉风行,看我接过外卖也没转身就走,好像还要说什么)
“第一次在我家点餐,送您瓶水,再返您一元钱,希望能给我们提些意见”说着他就递给我一瓶水和1元钱,我显然是没什么准备,连“谢谢你”都说的很不自然;
“再见”,“再见...对了你家店叫什么名”,“薇薇快餐”...
其实在我选择订外卖的时候,根本就没抱着什么品尝美食的心态,吃个方便图个省时间就完了,但是这一瓶水一块钱和不太一样的送餐小哥让我有了一种使命感,还洗了个手,用读一本刚开封的书的态度吃了一次外卖。
第二天又订了一份,可能是很久没和陌生人聊天,我把我对外卖的理解结合他家的情况哔哔了很长时间,大概就是“一份外卖的综合评定是100分的话,送餐的及时性要占40分,送餐员的素质占20分,并不夸张,因为我订外卖肯定是时间占主要因素,如果真的想做个0差评的店,在能保证及时送到的情况下接单,素质上据我观察你就是送餐届的一股清流,保持就行啦”“餐盒和筷子占10分,做米饭的大米10分,做菜的油10分,剩下的就是一些细节和我个人的喜好了,比如外卖太咸太辣太油就不想吃了之类的废话”他听的很认真有一种随时拿出纸笔做笔记的感觉,没什么打断,只有点头,沉思,注视,要是加上“恩啊哎嘿那是可不好么去你的吧!”就有优秀相声捧哏的潜质,每个人都会享受被对方重视的谈话,我就很开心,后来我发现其实我说的人家都考虑的差不多了而且还有很多我没想到的,比如薇薇家每天只做100份外卖定时定点,只做两种饭后来最多加到四种保证质量和速度,外卖做啥他家宝贝姑娘吃啥让客人放心等等
后来的半年里我可能吃了薇薇家100份饭,煨料一晚上带皮入味鲜嫩多汁的煎鸡,两大块外焦里嫩能盖住一盒饭的煎鱼,一小盒配菜小咸菜,配菜是水煮西兰花,炝土豆丝,小咸菜是一种甜酸辣的小萝卜,不忙时还能和送餐小哥聊上一会,偶尔还能见到一个三岁左右可爱的小女孩,那时真是彻底改变了毫无生气的吃外卖生活。
后来和薇薇老公熟了聊得也多了,我俩差不了两岁,却走在不同的路上,这几年他的生活一直是加法,他的人生标签多了丈夫,父亲,良心外卖店主等等,我却一直在做减法,还自认为减掉错的才能加上对的;有一些空闲他去学车,我却想练琴,他可能也觉得练车没练琴有意思,但是他有丈夫和父亲的责任,我特别能理解那种不能让女儿冬天去挤公交的心情,他也丝毫不掩饰对我半夜看球的羡慕,也表达过”责任是一直都在,意识到责任是一瞬间的,感觉到父母苍老的时候;想照顾一个人一辈子的时候;有了自己孩子的时候”,他也说过他老婆也就是薇薇特别喜欢做饭也喜欢研究做饭,他自己也挺喜欢骑车买菜送外卖。
再之后薇薇家就进入了一段不活跃状态,一周可能就开两三次甚至一次,送餐的也不再是老板,饭的质量依然保持,送餐的也选的是个中规中矩的保证按时送到也不多和你说一句话,这么熟的老板我竟然都没问过姓名加个微信啥的,他就和他家长时间灰色的店名一样消失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最后一次见是今年开春,他说他俩都去上班了,隐含的表达外卖赚的不多也不能干一辈子,或者不想姑娘和同学说爸爸是做外卖的之类的意思,话语匆忙远没给我送外卖时候自在,可是一说起他姑娘马上眼中就充满光彩。我们的这个人生阶段的生活就像开春的泥地,有点黏,有鼻涕一样的黏,也有的是蜂蜜一样的黏。
薇薇家没能像我预计的那样成为靠手艺讲情怀的老店,大部分做外卖的还是觉得差评多了,换个店名,开个新店的方法简单实用,后来因为看到几次送外卖的骑车不减速,撞人,或者被更大的车撞,或者自己进沟的事故之后,我就基本告别外卖。
只有薇薇快餐还一直躺在我的收藏里,也一直是灰的,我希望看见它某一天亮起来,我就能吃个开心的午餐,我也不希望看见它某一天亮起来,就说明薇薇一家三口过得不错,也不用再开这店。
认识这一家三口纯属偶然,我那时的生活有点像快入冬时哈尔滨的天空,自由却又压抑,既要考虑将来又要经营现在,没有后来安宁的心态,所以吃饭吃什么就不是很重要,而且附近的外卖就像那年的切尔西一样让人失望,我每次点不同的店,竟然一个月都没重样。
和往常一样我又点了一家没尝过的,过一会送餐的小哥来了,第一印象是个高,白净和陈佩斯都不相信会叛变的那种浓眉大眼,根据我20多年对中国人名字的自学研究,他这个形象23.454%小名叫大龙17.281%小名叫大亮或者大刚,有一种邻家大哥的感觉,一看就不是职业送餐员(穿的像送快递的;嗓门太小,那些人恨不能在楼下就开始喊;没有职业送餐员的雷厉风行,看我接过外卖也没转身就走,好像还要说什么)
“第一次在我家点餐,送您瓶水,再返您一元钱,希望能给我们提些意见”说着他就递给我一瓶水和1元钱,我显然是没什么准备,连“谢谢你”都说的很不自然;
“再见”,“再见...对了你家店叫什么名”,“薇薇快餐”...
其实在我选择订外卖的时候,根本就没抱着什么品尝美食的心态,吃个方便图个省时间就完了,但是这一瓶水一块钱和不太一样的送餐小哥让我有了一种使命感,还洗了个手,用读一本刚开封的书的态度吃了一次外卖。
第二天又订了一份,可能是很久没和陌生人聊天,我把我对外卖的理解结合他家的情况哔哔了很长时间,大概就是“一份外卖的综合评定是100分的话,送餐的及时性要占40分,送餐员的素质占20分,并不夸张,因为我订外卖肯定是时间占主要因素,如果真的想做个0差评的店,在能保证及时送到的情况下接单,素质上据我观察你就是送餐届的一股清流,保持就行啦”“餐盒和筷子占10分,做米饭的大米10分,做菜的油10分,剩下的就是一些细节和我个人的喜好了,比如外卖太咸太辣太油就不想吃了之类的废话”他听的很认真有一种随时拿出纸笔做笔记的感觉,没什么打断,只有点头,沉思,注视,要是加上“恩啊哎嘿那是可不好么去你的吧!”就有优秀相声捧哏的潜质,每个人都会享受被对方重视的谈话,我就很开心,后来我发现其实我说的人家都考虑的差不多了而且还有很多我没想到的,比如薇薇家每天只做100份外卖定时定点,只做两种饭后来最多加到四种保证质量和速度,外卖做啥他家宝贝姑娘吃啥让客人放心等等
后来的半年里我可能吃了薇薇家100份饭,煨料一晚上带皮入味鲜嫩多汁的煎鸡,两大块外焦里嫩能盖住一盒饭的煎鱼,一小盒配菜小咸菜,配菜是水煮西兰花,炝土豆丝,小咸菜是一种甜酸辣的小萝卜,不忙时还能和送餐小哥聊上一会,偶尔还能见到一个三岁左右可爱的小女孩,那时真是彻底改变了毫无生气的吃外卖生活。
后来和薇薇老公熟了聊得也多了,我俩差不了两岁,却走在不同的路上,这几年他的生活一直是加法,他的人生标签多了丈夫,父亲,良心外卖店主等等,我却一直在做减法,还自认为减掉错的才能加上对的;有一些空闲他去学车,我却想练琴,他可能也觉得练车没练琴有意思,但是他有丈夫和父亲的责任,我特别能理解那种不能让女儿冬天去挤公交的心情,他也丝毫不掩饰对我半夜看球的羡慕,也表达过”责任是一直都在,意识到责任是一瞬间的,感觉到父母苍老的时候;想照顾一个人一辈子的时候;有了自己孩子的时候”,他也说过他老婆也就是薇薇特别喜欢做饭也喜欢研究做饭,他自己也挺喜欢骑车买菜送外卖。
再之后薇薇家就进入了一段不活跃状态,一周可能就开两三次甚至一次,送餐的也不再是老板,饭的质量依然保持,送餐的也选的是个中规中矩的保证按时送到也不多和你说一句话,这么熟的老板我竟然都没问过姓名加个微信啥的,他就和他家长时间灰色的店名一样消失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最后一次见是今年开春,他说他俩都去上班了,隐含的表达外卖赚的不多也不能干一辈子,或者不想姑娘和同学说爸爸是做外卖的之类的意思,话语匆忙远没给我送外卖时候自在,可是一说起他姑娘马上眼中就充满光彩。我们的这个人生阶段的生活就像开春的泥地,有点黏,有鼻涕一样的黏,也有的是蜂蜜一样的黏。
薇薇家没能像我预计的那样成为靠手艺讲情怀的老店,大部分做外卖的还是觉得差评多了,换个店名,开个新店的方法简单实用,后来因为看到几次送外卖的骑车不减速,撞人,或者被更大的车撞,或者自己进沟的事故之后,我就基本告别外卖。
只有薇薇快餐还一直躺在我的收藏里,也一直是灰的,我希望看见它某一天亮起来,我就能吃个开心的午餐,我也不希望看见它某一天亮起来,就说明薇薇一家三口过得不错,也不用再开这店。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