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兩小二辯日》有感
兩小兒辯日是徐老師乙未年文課十六,也是我們原來的一篇很短的課文,十分有意思。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日,就湊上去問。一個小孩就說,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另一兒不然。就是說一個小孩說日出的時候離人近日落時離人遠,另一個小孩就說不對。然後他們就提出論據了,一個就說日初出大如車蓋,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他觀察的很對啊,太陽剛出來時好大,日中就變小了,一定是大的時候離人近,小的時候離人遠。另一個小孩就反駁了,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說的也好對啊,日出的時候冷,中午的時候熱,肯定就是熱的時候離人近,冷的時候離人遠了。最後,因為列子是道教的嘛,先秦道家创始于老子,发展于列子,而大成于庄子,所以最後列子就要擠兌一下孔子,就說孔子聽完以後他也不知道,然後兩個小孩就嘲笑他,看你還得瑟吧,還跑過來攪和我們從詩詞歌賦聊到人生哲理,原來你也不知道。
不管這個是不是列子編出來的故事,都反映了一個問題,就是徐老師說的,我們古時候的人們是對天文和自然十分感興趣的。所以他說之後有一個外國人想來中國傳教,順便傳播一些西方先進的知識來解救一下農村窮苦的孩子們,就像現在很多所謂的支教一樣。結果呢他一下農村,發現那裡的人們的天文知識都出奇的好,因為他們從小就研究這些自然生活啊,天象星座啊,雖然沒有學習多少課本知識,但是與自然的溝通是很多的,所以說發展的那個慧並不在於課本知識嘛對不對。
然後回到兩小兒辯日,這個問題徐老師在黃帝內經金櫃真言論裡也有說,就是說你看待事物,到底是看待現在的那個表象,還是看待他的趨勢,也就是說你是那個速度,還是他的加速度,是看股票現在的狀態呢,還是漲跌的那個趨勢。這裡我們慢慢的說一下。當時呢這句話是這麼說的,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
這段話呢是教我們分清楚一天之中的陰陽,於是我們就可以調整自己的狀態來順應它,在陽的時候起床活動,陰的時候收斂歇息,不要陰陽顛倒,晚上運動早上睡覺,或者秋冬運動春夏發懶,這樣就不對了。他說,早上屬陽,晚上屬陰。但早上也分上半場和下半場嘛,那麼上半場屬陽,陽中之陽,下半場屬陰,陽中之陰。晚上的上半場屬陰,陰中之陰,下半場屬陽,陰中之陽。這和我們普遍的認知就不對了,因為如果把一天對應四季的話,白天上午下午就是春夏,晚上就是秋冬。那麼我們一般都認為春天是萌動的季節,但是沒有夏天那麼火熱,應該是陽中之陰吧,夏天才是陽中之陽。但是按照黃帝內經這個看法就不對,他就認為上午6點到12點,那個時候太陽是靠近的,整個熱量是上升的,趨勢是正的,所以陽中之陽,而12點到下午六點呢,雖然最熱,但是趨勢是減少的,所以陽中之陰。因此春天才是陽中之陽,而我們認為最火熱的夏天,其實已經開始衰敗,轉陰了。
因此,看到這裏的時候,就覺得他說的特別有智慧,我們一直都知道要透過事物看本質,要看事情的發展和趨勢,可是總是會被現象迷惑雙眼,看不清楚。在事情發展到極點的時候不知道即时收住,還沈浸於此,甚至在開始走下坡路時候,还认为马上就要成功了。其實古人都告訴我們了,希望我們能修煉自己,然後能體會到推動事物運動背後的氣,而不是被他的表象所牽制,最後不可自拔。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日,就湊上去問。一個小孩就說,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另一兒不然。就是說一個小孩說日出的時候離人近日落時離人遠,另一個小孩就說不對。然後他們就提出論據了,一個就說日初出大如車蓋,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他觀察的很對啊,太陽剛出來時好大,日中就變小了,一定是大的時候離人近,小的時候離人遠。另一個小孩就反駁了,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說的也好對啊,日出的時候冷,中午的時候熱,肯定就是熱的時候離人近,冷的時候離人遠了。最後,因為列子是道教的嘛,先秦道家创始于老子,发展于列子,而大成于庄子,所以最後列子就要擠兌一下孔子,就說孔子聽完以後他也不知道,然後兩個小孩就嘲笑他,看你還得瑟吧,還跑過來攪和我們從詩詞歌賦聊到人生哲理,原來你也不知道。
不管這個是不是列子編出來的故事,都反映了一個問題,就是徐老師說的,我們古時候的人們是對天文和自然十分感興趣的。所以他說之後有一個外國人想來中國傳教,順便傳播一些西方先進的知識來解救一下農村窮苦的孩子們,就像現在很多所謂的支教一樣。結果呢他一下農村,發現那裡的人們的天文知識都出奇的好,因為他們從小就研究這些自然生活啊,天象星座啊,雖然沒有學習多少課本知識,但是與自然的溝通是很多的,所以說發展的那個慧並不在於課本知識嘛對不對。
然後回到兩小兒辯日,這個問題徐老師在黃帝內經金櫃真言論裡也有說,就是說你看待事物,到底是看待現在的那個表象,還是看待他的趨勢,也就是說你是那個速度,還是他的加速度,是看股票現在的狀態呢,還是漲跌的那個趨勢。這裡我們慢慢的說一下。當時呢這句話是這麼說的,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
這段話呢是教我們分清楚一天之中的陰陽,於是我們就可以調整自己的狀態來順應它,在陽的時候起床活動,陰的時候收斂歇息,不要陰陽顛倒,晚上運動早上睡覺,或者秋冬運動春夏發懶,這樣就不對了。他說,早上屬陽,晚上屬陰。但早上也分上半場和下半場嘛,那麼上半場屬陽,陽中之陽,下半場屬陰,陽中之陰。晚上的上半場屬陰,陰中之陰,下半場屬陽,陰中之陽。這和我們普遍的認知就不對了,因為如果把一天對應四季的話,白天上午下午就是春夏,晚上就是秋冬。那麼我們一般都認為春天是萌動的季節,但是沒有夏天那麼火熱,應該是陽中之陰吧,夏天才是陽中之陽。但是按照黃帝內經這個看法就不對,他就認為上午6點到12點,那個時候太陽是靠近的,整個熱量是上升的,趨勢是正的,所以陽中之陽,而12點到下午六點呢,雖然最熱,但是趨勢是減少的,所以陽中之陰。因此春天才是陽中之陽,而我們認為最火熱的夏天,其實已經開始衰敗,轉陰了。
因此,看到這裏的時候,就覺得他說的特別有智慧,我們一直都知道要透過事物看本質,要看事情的發展和趨勢,可是總是會被現象迷惑雙眼,看不清楚。在事情發展到極點的時候不知道即时收住,還沈浸於此,甚至在開始走下坡路時候,还认为马上就要成功了。其實古人都告訴我們了,希望我們能修煉自己,然後能體會到推動事物運動背後的氣,而不是被他的表象所牽制,最後不可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