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史——品尝在中国
![]() |
葡萄酒历史 |
虽说葡萄酒是舶来品,但她在中国发展已是历史悠久,就让我们沐着唐风宋雨,来领略葡萄酒与中国文化水乳交融的雅韵吧。
葡萄,我国古代曾叫“蒲陶”、“蒲萄”、“蒲桃”,“葡桃”等,葡萄酒则相应地叫做“蒲陶酒”等。
我国最早有关葡萄的文字记载见于《诗·周南·蓼木》:“南有蓼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葛藟,即葡萄之意。这就表明,早在《诗经》所反映的殷商时代,人们就已经知道采集并食用各种野葡萄了。
我国的欧亚种葡萄是在汉武帝建元年间,张骞出使西域时从大宛带来的。《史记·大宛列传》: “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桃。”在引进葡萄的同时,还招来了酿酒艺人。据《太平御览》记载,“离宫别观傍尽种蒲萄”,可见汉武帝对此事的重视,并且葡萄的种植和葡萄酒的酿造都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中原地区的葡萄酒和葡萄酒酿造技术在唐朝走向灿烂。据《太平御览》记载,贞观十三年,唐太宗从高昌国获得马乳葡萄种和葡萄酒酿造技术后,不仅在皇宫御苑里广种葡萄,还亲自参与葡萄酒的酿制。更为重要的是,葡萄酒不再是贵族的特有物,如同堂前燕一般,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
元朝立国虽然只有九十余年,却是我国古代社会葡萄酒业和葡萄酒文化的鼎盛时期。在政府重视、各级官员身体力行、农业技术指导具备、官方示范种植的情况下,元朝的葡萄栽培与葡萄酒酿造有了很大的发展。葡萄种植面积之大,地域之广,酿酒数量之巨,都是前所未有的。元代葡萄酒文化逐渐融入文化艺术各个领域。除了大量的葡萄酒诗外,在绘画、词曲中都有表现。
但明代的葡萄酒业的发展大不如前,顾起元所评价的数十种名酒都是经自己亲自尝过的,包括皇宫大内的酒都喝过了,可葡萄酒却没有尝过,可见当时葡萄酒并不怎么普及。
清末民国初期,是葡萄酒的有一个春天,清朝后期,由于海禁的开放,葡萄酒的品种明显增多。除国产葡萄酒外,还有多种进口酒。葡萄酒不仅是王公、贵族的饮品,在一般社交场合以及酒馆里也都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