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如何重构旅客的出行习惯
传统的互联网应用更多的是将线下的场景搬到线上,随着应用的发展及用户上网行为的变化,时下的互联网应用更加注重与用户的生活、工作等融合在一起,也更加注重用户的体验舒适度。
在2009年,如果你说不会用电脑,大家会很惊讶,因为大家70%的工作、生活时间都是在电脑上完成的,离开了电脑,很多问题将难以解决。但是到了今天,大家使用电脑的时间逐步减少,接受信息时间、购物时间、娱乐时间更多都是在手机上进行。“互联网+”已从“PC互联网+”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根据中国工信部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7月末,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13.04亿,其中1-7月净增3307万用户。随着2G和3G用户稳步向4G用户转换,4G用户持续爆发式增长,13.04亿移动电话用户当中,4G用户总数达到6.46亿户,占移动电话用户的比例达到49.5%,其中1-7月净增2.16亿户。2016年7月末,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10.5亿户,其中,1-7月净增超过8426万户(同比增长11.9%)。在4G用户爆发式增长、流量资费持续下降的影响下,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数达到9.97亿户,对移动电话用户的渗透率达到76.4%,再一次创造了历史的新高点,移动IP已经分布到大街小巷,移动互联网正在逐步成为主流。
在这种新型的互联网社会里,铁路服务模式也需要在出行场景、消费场景、服务场景、社交场景等方面有所创新。例如,旅客乘火车出差,即使是通过12306客户端、高铁管家、巴士管家等网上购票途径,用户也需要花费大约30分钟的时间来查看车次信息、比较车次时间合理性、完成购票;花30-80分钟在车站等候列车;乘车途中约需花20分钟等待餐服人员售卖食品,与同行人聊天的时间平均约10分钟。旅客出行时间比例分布可以简单的用下图表示:
由上图可以直观的看出,旅客出行的大部分时间都被浪费掉,也正是因为这些时间的浪费使得旅客乘车的满意度不高。因此,有效转化旅客被浪费的出行时间,重构旅客的出行行为习惯十分有必要。
那么又如何改善呢?
首先,应该改变旅客的出行场景。有效手段之一是缩短旅客的购票时间,候车时间。通过大数据采集与分析,让旅客出行特征数据化,行程管理智能化,车票推荐最优化,并使旅客能够在手机端掌握所乘坐车次的实时信息,从而合理安排候车时间,这就是旅客出行场景的变化。
其次,应该改变旅客的消费场景与餐服人员的服务场景。美团外卖、旅途点点、百度外卖、饿了么等点餐软件,促使用户的消费场景和餐馆的服务场景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因为迎合了用户的实际需求,而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与此同时,用户的行为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过去,旅客要上车后才能在火车上买盒饭,现在,旅客上车前就能在线预订,从现场消费到在线筛选支付,旅客等待消费的时间缩短了,筛选列车商品的时间多了,这是消费场景的变化,这也是大多数旅客所期许的。过去,旅客需要花费很长时间等待餐服人员推车过来售卖,或者是穿过几节车厢甚至是拥挤的人群,才能到餐吧排队买饭。现在的话,旅客使用“旅途点点”APP或者微信公众号在线点餐,餐服人员可以送餐到座位,从旅客追随餐服员到餐服员送餐到座,这就是服务场景的变化。
再则,应活跃旅客的社交场景。过去,火车旅客的乘车时间相对比较枯燥,同行人之间的沟通较少,乘车满意度也较低。通过为旅客提供沟通平台、分享平台,让旅客火车出行的相关信息更加系统、清晰、及时,这是社交场景的变化。
优化之后,旅客的出行时间比例将呈现下图的分配状态:
随着高铁WiFi的覆盖,移动端的连接将更加便捷,智能化铁路服务的建设也会进一步加快,这将进一步驱动旅客出行时间的有效转化,改变旅客的出行习惯:从急急匆匆到时间恰好;从大包小包行李到轻装出行;从枯燥单一、信息闭塞的列车空间到丰富多彩、信息实时的旅途社交平台。旅客的乘车满意度也会因为出行习惯的改变而得到大幅度提升。
在2009年,如果你说不会用电脑,大家会很惊讶,因为大家70%的工作、生活时间都是在电脑上完成的,离开了电脑,很多问题将难以解决。但是到了今天,大家使用电脑的时间逐步减少,接受信息时间、购物时间、娱乐时间更多都是在手机上进行。“互联网+”已从“PC互联网+”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根据中国工信部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7月末,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13.04亿,其中1-7月净增3307万用户。随着2G和3G用户稳步向4G用户转换,4G用户持续爆发式增长,13.04亿移动电话用户当中,4G用户总数达到6.46亿户,占移动电话用户的比例达到49.5%,其中1-7月净增2.16亿户。2016年7月末,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10.5亿户,其中,1-7月净增超过8426万户(同比增长11.9%)。在4G用户爆发式增长、流量资费持续下降的影响下,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数达到9.97亿户,对移动电话用户的渗透率达到76.4%,再一次创造了历史的新高点,移动IP已经分布到大街小巷,移动互联网正在逐步成为主流。
![]() |
在这种新型的互联网社会里,铁路服务模式也需要在出行场景、消费场景、服务场景、社交场景等方面有所创新。例如,旅客乘火车出差,即使是通过12306客户端、高铁管家、巴士管家等网上购票途径,用户也需要花费大约30分钟的时间来查看车次信息、比较车次时间合理性、完成购票;花30-80分钟在车站等候列车;乘车途中约需花20分钟等待餐服人员售卖食品,与同行人聊天的时间平均约10分钟。旅客出行时间比例分布可以简单的用下图表示:
![]() |
由上图可以直观的看出,旅客出行的大部分时间都被浪费掉,也正是因为这些时间的浪费使得旅客乘车的满意度不高。因此,有效转化旅客被浪费的出行时间,重构旅客的出行行为习惯十分有必要。
那么又如何改善呢?
首先,应该改变旅客的出行场景。有效手段之一是缩短旅客的购票时间,候车时间。通过大数据采集与分析,让旅客出行特征数据化,行程管理智能化,车票推荐最优化,并使旅客能够在手机端掌握所乘坐车次的实时信息,从而合理安排候车时间,这就是旅客出行场景的变化。
其次,应该改变旅客的消费场景与餐服人员的服务场景。美团外卖、旅途点点、百度外卖、饿了么等点餐软件,促使用户的消费场景和餐馆的服务场景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因为迎合了用户的实际需求,而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与此同时,用户的行为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过去,旅客要上车后才能在火车上买盒饭,现在,旅客上车前就能在线预订,从现场消费到在线筛选支付,旅客等待消费的时间缩短了,筛选列车商品的时间多了,这是消费场景的变化,这也是大多数旅客所期许的。过去,旅客需要花费很长时间等待餐服人员推车过来售卖,或者是穿过几节车厢甚至是拥挤的人群,才能到餐吧排队买饭。现在的话,旅客使用“旅途点点”APP或者微信公众号在线点餐,餐服人员可以送餐到座位,从旅客追随餐服员到餐服员送餐到座,这就是服务场景的变化。
再则,应活跃旅客的社交场景。过去,火车旅客的乘车时间相对比较枯燥,同行人之间的沟通较少,乘车满意度也较低。通过为旅客提供沟通平台、分享平台,让旅客火车出行的相关信息更加系统、清晰、及时,这是社交场景的变化。
优化之后,旅客的出行时间比例将呈现下图的分配状态:
![]() |
随着高铁WiFi的覆盖,移动端的连接将更加便捷,智能化铁路服务的建设也会进一步加快,这将进一步驱动旅客出行时间的有效转化,改变旅客的出行习惯:从急急匆匆到时间恰好;从大包小包行李到轻装出行;从枯燥单一、信息闭塞的列车空间到丰富多彩、信息实时的旅途社交平台。旅客的乘车满意度也会因为出行习惯的改变而得到大幅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