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信仰的人就会赢得尊敬”吗?——观《血战钢锯岭》
当下正在热映的《血战钢锯岭》,被某些人捧称为超越《拯救大兵瑞恩》的第一战争巨制。而我觉得它对后者还是差了一大截。
撇开战争的外壳,《血战钢锯岭》讲的是一个坚守信仰的故事。在影片最后针对一些原型的采访中,道出了影片主题:“有信仰的自我才会拥有真实的自我”,“有信仰的人就会赢得尊敬”。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因为童年行为与家庭的境遇,面对上帝确立了不杀人只救人的信仰。但是,面对保家卫国的战争需要,他必须入伍,而战争、军队是培养杀人机器的场所。正如美国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所验证的那样,环境对人影响比想象的要大得多,遵纪守法的美国高中大男孩转眼就可以变成伊拉克虐囚的恶魔。坚持不拿枪、不想杀敌人的士兵,如何在军队里生存,如何坚守自己的信条。电影真实展现了道斯是如何坚守的、又是如何因此而赢得尊重的。
边看电影边想,在当今的中国社会,面对激烈的市场、社会与生活的种种压力,多少人丧失了自己的信仰与信条,进而为了名、利而屈尊于了他人或环境。于是,需要这样一部美国片子来唤起我们就已丧失的自我,真实的自我。
然而,对于影片主题“有信仰的自我才会拥有真实的自我”,我认同并赞赏。确实一个人拥有并坚持守护自己的信仰,真的才能是真正的自我,否着就是一个被他人、被环境所塑造或异化的虚假的“自我”。然而,“有信仰的人就会赢得尊敬”吗?希特勒、本拉登有信仰,并为自己的信仰献上了生命,他们值得尊重吗?从这一点上讲影片的主题是存在一定的商榷之处的。反观《拯救大兵瑞恩》,它的主题更简单、更普世——生命无价。与这一普世价值的主题相比,信仰是次生性的价值,是具有指向性的,不是所有有信仰的人都是值得尊重的人,或者说不是能够赢得普世尊重的人。道斯所最终赢得的尊重,来自于他的不杀人而只救人的生命至上观,不是信仰本身而是信仰的内容。这一点上才勉强与《拯救大兵瑞恩》是同路人。
不过,《血战钢锯岭》还算是一部中规中矩的好莱坞电影。为了守住信仰而坚持不懈的个人奋斗精神,符合好莱坞电影个人英雄主义的一成不变的主题。引发事件、情节点、中段事件都能如期而至,战争场面真实惨烈是好莱坞的长项,也是梅尔·吉布森特色。唯一不足的是煽情处有些不自然,有了国产片的影子,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中国投资,也就有了指手画脚的权利。
总之,仅此一看,但不值得抬得过高。
撇开战争的外壳,《血战钢锯岭》讲的是一个坚守信仰的故事。在影片最后针对一些原型的采访中,道出了影片主题:“有信仰的自我才会拥有真实的自我”,“有信仰的人就会赢得尊敬”。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因为童年行为与家庭的境遇,面对上帝确立了不杀人只救人的信仰。但是,面对保家卫国的战争需要,他必须入伍,而战争、军队是培养杀人机器的场所。正如美国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所验证的那样,环境对人影响比想象的要大得多,遵纪守法的美国高中大男孩转眼就可以变成伊拉克虐囚的恶魔。坚持不拿枪、不想杀敌人的士兵,如何在军队里生存,如何坚守自己的信条。电影真实展现了道斯是如何坚守的、又是如何因此而赢得尊重的。
边看电影边想,在当今的中国社会,面对激烈的市场、社会与生活的种种压力,多少人丧失了自己的信仰与信条,进而为了名、利而屈尊于了他人或环境。于是,需要这样一部美国片子来唤起我们就已丧失的自我,真实的自我。
然而,对于影片主题“有信仰的自我才会拥有真实的自我”,我认同并赞赏。确实一个人拥有并坚持守护自己的信仰,真的才能是真正的自我,否着就是一个被他人、被环境所塑造或异化的虚假的“自我”。然而,“有信仰的人就会赢得尊敬”吗?希特勒、本拉登有信仰,并为自己的信仰献上了生命,他们值得尊重吗?从这一点上讲影片的主题是存在一定的商榷之处的。反观《拯救大兵瑞恩》,它的主题更简单、更普世——生命无价。与这一普世价值的主题相比,信仰是次生性的价值,是具有指向性的,不是所有有信仰的人都是值得尊重的人,或者说不是能够赢得普世尊重的人。道斯所最终赢得的尊重,来自于他的不杀人而只救人的生命至上观,不是信仰本身而是信仰的内容。这一点上才勉强与《拯救大兵瑞恩》是同路人。
不过,《血战钢锯岭》还算是一部中规中矩的好莱坞电影。为了守住信仰而坚持不懈的个人奋斗精神,符合好莱坞电影个人英雄主义的一成不变的主题。引发事件、情节点、中段事件都能如期而至,战争场面真实惨烈是好莱坞的长项,也是梅尔·吉布森特色。唯一不足的是煽情处有些不自然,有了国产片的影子,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中国投资,也就有了指手画脚的权利。
总之,仅此一看,但不值得抬得过高。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