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组惠能传》读书笔记
金屑虽贵,入目成翳。
待到雪消后,自然春到来。
诸佛无上妙法,是天长地久,行难行之事,忍难忍之情,累世勤奋,旷劫精进而修得的。
“水无常形,兵无常势;棋无常规,道无常法
人的思维,常常困顿于惯性的怪圈而不肯自拔。
慧能说:“佛也好,儒也好,都是教化人的。你刚读的这段吧,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就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怎么明明德呢?你书中说的方法很正确,首先要做到‘止’,知止而后有定。止的功夫修到家之后才会有定,定下来之后才能够真正静,静之后能安、能思虑、能思维,经过思维才能打开智慧的大门,才能够明明德,也就是明心见性。这些道理,与佛法修行戒、定、慧的过程一模一样。”刘志略惊奇地看着慧能,像不认识他了。
慧能说:“佛也好,儒也好,都是教化人的。你刚读的这段吧,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就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怎么明明德呢?你书中说的方法很正确,首先要做到‘止’,知止而后有定。止的功夫修到家之后才会有定,定下来之后才能够真正静,静之后能安、能思虑、能思维,经过思维才能打开智慧的大门,才能够明明德,也就是明心见性。这些道理,与佛法修行戒、定、慧的过程一模一样。”刘志略惊奇地看着慧能,像不认识他了。
慧能怕他不明白,更通俗地解释说:“佛教所说的戒,就像密密的树林,有了它的阻隔,外面的风就吹不进来。有了这个保护层,我们的心恰似森林中幽静的深潭,时时处在水面波浪不起、水中沉渣不泛的安静状态。这就是定。在这种定的状态下,不但水质清澈通透,水中之物一览无余,而且水面平滑如镜,可以照天照地。天上风云变幻,空中飞鸟低掠,地上风吹草动,都瞒不过它的慧眼。同时呢,它历历分明自身却湛然不动,丝毫不会被纷杂的外界风波所扰动。这就是由定所生出的慧。这种慧,不是聪明,不是知识,而是人最根本的大智慧!”
智远禅师与他讨论禅定妙用,慧能说:“禅定,并不仅仅存在于静坐之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专心致志做一件事,心无旁骛地劳动,就是禅定。人们常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凭借的这种定力,也就是禅定之力。人,若无坚毅专一的定力,终不能有所成就。
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愿成佛,度众生。
干活也是一种简单的修行方法,而且是福慧双修。出家人没有钱财布施,天天干活,用劳动来布施,就是修福、修供养。再就是干杂活的规矩多,这个不叫看,那个不准听,只能一心一意干活,不和外界接触,六根[1]都给堵起来,收摄起来,心也就能定下来,清净下来。心清净,烦恼轻,智慧增。
”慧能挠挠头,不好意思地说:“神秀上座是为了磨励意志、锻炼自己而找苦吃,所以,不管怎么说,他还是感到很辛苦,只不过咬牙坚持罢了。而我,在做苦工、干重活的时候,真没有感到什么辛苦,反而是一种享受。”
弘忍大师一笑:“一样的粗活,为什么他苦、你乐?”
慧能认真地说:“神秀师兄知道自己在吃苦,所以心里就很苦。而我觉得干活就是干活,干活是一种生活需要,所以心里就很享受,自然也就很快乐,哪里还会觉得辛苦?我在广州山中打柴时,经常遇到一些喜爱登山的人。在我们局外人看来,他很辛苦,而且还非常危险。而他因为喜爱登山,所以感受到的不但不是辛苦,反而是极大的快乐。
弘忍大师正色说道:“自从佛陀把正法眼藏[2]传给初祖迦叶尊者,至今已一千多年,历经32代。这中间求法者众多,但得道的人却凤毛麟角。为什么?因为‘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你现在在寺里打杂看似与学佛、修禅无关。而实际上,禅,无形无相,不可言说。禅在哪里?就在飞花、落叶、针头、线脑当中,就在劈柴、挑水、舂米、扫地当中,就在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里面。禅,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啊!关键是我们要有一颗灵明不昧的禅心,时时刻刻去体验、去领会。你好自为之,好自为之吧!”
“所谓的佛性,所谓的大彻大悟,只不过是人没有烦恼、没有妄念的本心。这心,就像这茶杯,佛陀、皇帝用它吃茶,它决不因此而生起一念欢喜之心;虫鸟、猫狗用它喝水,它也不会因此而愤怒不满。金银宝石装满,它也不会贪爱;用它来盛尿,它也不会厌恶。像这样,本心不为万物所动,又不为万物所役使,反而役使万物,万物就像具备在我心中一样。如此才是大自由、真解脱。”弘忍大师轻轻放下茶杯,闭目不语了。
微风轻拂满山香,吹落黄花三五枝。
“通俗地说,心情凝聚是禅定,智慧显发叫般若。人的心量非常广大,如同虚空一样,没有边际,没有方圆,没有大小,没有颜色,没有上下长短,没有怒喜,没有善恶是非,也没有头尾。像这样超越对立,融化矛盾,不执著、不贪爱,就是般若和禅定。”
般若所证的‘空’,并不是什么都虚无的‘顽空[1]’!再说,一个人,只要活着,不可能心里什么都不想!因此,不思善,不思恶,也并不是断掉思想,弄得善恶不分,是非不明,而是在分辨善恶当中,不起任何贪爱、执著。”
中年法师听了这话,内心颤抖。是啊,如同那蠹鱼一样,你也学得满腹经纶,可是,每当烦恼升起时,却一点儿也用不上;佛学的每一个道理你也都懂,但每当顺境、逆境来临,你的心都会不由自主地随之漂流,等到有所察觉、百般悔恨之时,正月十五贴门神——已经太晚了!正在这时,婴行拴在树上的毛驴大概感到不自由,使劲想挣脱缰绳的束缚。青年禅僧借题发挥:“一句合头语,万世系驴橛。经书,本来是指示真理的工具,若是将它当作了真理本身,不啻将自己固定在了拴驴的桩子上,若想再挣脱,可就难上加难了!”
顺其自然,在大自然中契悟禅机,几乎是每一代祖师所倡导的。然而,禅,不是纯自然,禅者反对放任自流,更强调人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我们人,作为自然之子,弃恶扬善,改造自己,就是自然;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使之更加契合宇宙人生的规律,才是真正的顺其自然。禅者之所以是真正的智者,原因也就在于此!”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强行将心念停住在一个地方,以期达到清静境界,是一种禅病,而不是真正的参禅。昼夜长坐不卧,不但与禅的领悟没有什么关系,还会损害身体!
从此,婴行一双草鞋,一顶斗笠,一只瓦钵,一根禅杖,跟随着师兄玄策开始了云游生涯。草鞋虽小,将千里长路穿在脚下;斗笠不大,把万里蓝天戴在头顶;瓦钵虽浅,却装进江河湖海之水;禅杖在手,勘验天下丛林风云。
一句“庐陵米价”,可谓鞭辟入里且不露痕迹,自然而然地表明了禅的精髓——吃饭穿衣是禅,拉屎撒尿是禅,清风明月是禅,劳动工作是禅。最朴素的常理,就是禅的真理。饥则吃饭困则眠,夏向凉荫冬向火。只要你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法则,你就会体验到禅的微妙。
禅定是指心理上的淡泊宁静,它外不受六尘的干扰,内不被五蕴所左右,无论行住坐卧,整个身心既不刻意专注,也不放纵散乱,时时保持自然平和、空明灵动的状态。禅的本性不是死板不变的,它不生不灭,无住无念。”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一切事物能够做到不拘泥不执著,无所谓取也无所谓舍,那就能够明心见性,得道成佛了!”

-
咩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07 12: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