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翻】<构成新海诚的14本书>
原文出自杂志<ダ・ヴィンチ>2016年9月号,新海诚的自述。 —————————————————————————————————————— 从<ダ・ヴィンチ>杂志处获知就「构成新海诚的10本书」这一题目谈点什么时,我没有多加考虑列了14本书。现在回过头再审视一遍这份榜单,好像能明了几个倾向。在这里,我想谈谈这几个无意中形成的倾向。 从此处到某处 我在初高中时阅读了阿瑟·克拉克的小说,从此敲开通往SF的大门。<星之声>有一个「The voices of a Distant Star」的副标题,就是在致敬克拉克的小说<遥远地球之歌>(The Songs of Distant Earth)。不用说,在他的作品中,<2001太空漫游>、<童年的终结>我都很喜欢,然而影响最深的却是<城市与群星>。 这本书讲述了在10亿年来一直持续的理想乡迪阿斯巴里,某一天突然诞生了一位如同变异者般的男子,这个人一心往外部的世界进发的故事。这与当时还身处长野的我抱有的“想去东京”的心情相重叠了。同时也觉得,「从现今所在的地方出发前往别处的男孩」这种主题,是作为「青春作品=成长作品」中为大家的心情发声的存在。我的作品中关于这点也是互通的。 在高中时代通过<挪威的森林>认识了村上春树,追着读了他的全部作品。我想自己作品里独白的遣词用句受了他的影响,以及,想要让我的作品重现村上先生文体里特有的“想让人反复重读的感觉”也是我的一个憧憬。在最受影响意味上来讲,我想列出<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一书。在构成上,以东京为基础进行的故事,与名为「世界尽头」的理想乡的故事两者交错讲述。在被墙壁围起来的理想乡里生活的「我」想要到外面去。这与<城市与群星>的主人公的冲动完全相符,只是其结果却正相反。 <城市与群星>的主人公最终顺利地从迪阿斯巴里出发一路前往了繁星的深处。这正是克拉克作品情绪的体现,是坚信在科学技术的引导下会通往明亮未来的克拉克世界观。另一方面,<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主人公却说了“我会留在这里”。还说了“我有那个责任”。仿佛受到了价值观反转的冲击。再说下去就会剧透了……作家对作品负有何种责任,创作故事的过称中的态度等等,我都受到此书巨大的影响。 乙骨淑子的<再见吧,金字塔之帽>是我小学时读到的儿童文学作品。居住在住宅区的少年在追逐着对面房间中的谜之灯光途中,开始了地下世界的冒险之旅。「雅戈泰」这一地下世界的名称被我在<追逐繁星的孩子>里直接引用了。乙骨女士在完成这个故事前去世了,由别人续写了结尾。然而还是小学生的我在考虑「作者想写的真的是这个结局吗?」的记忆如今依然明晰。这或许是我想要创作故事的原点与初期冲动。 这里列出的三本书皆有一个「从现今所在的地方出发前往别处的男孩」的共通主题,现在一边讲述一边注意到的是,无论哪本都有着「从地底的通路前往外部」这一场景。我过去的作品<追逐繁星的孩子>有着相同主题,还有<你的名字。>里也有相类似的舞台装置。看来自己所喜爱的东西与自己创作的东西是紧密联系的呢。

废柴大人的故事 我喜欢山本文绪的小说。最初读到的<沉睡的长发公主>至今无法忘怀。过去做着模特工作的女子虽说过上了没有任何不自由的专业主妇的生活,却时常抱着虚无感。每天玩柏青哥玩游戏大白天睡觉,与公寓里邻近房间的中学男生相恋,不停喝酒买醉,与没感觉的中年男人睡觉……一句话,废柴大人一个(笑)。然而这份废柴性却是切实可感的。<言叶之庭>中不停喝酒的女主角的人物像就有山本女士小说的影响。 高村薰先生有着我自己绝对无法描绘的世界观。以核电为题材写成的间谍小说<神之火>就十分厉害。<李欧>中描写的男女恋爱之上的男子间的爱情是美好的。以我自身做不到的方法,教给了我世界所蕴藏的丰裕。另外高村先生的作品里同样经常出现喝酒的登场人物(笑)。我非常喜欢一边喝着酒一边渐渐变得废柴的大人的故事。不得不借助酒的这份人间的软弱,停止不住地吸引了我。 村上龙先生的<网球男子的忧郁>依然讲述了废柴大人的故事。一位暴发户的儿子,每日打着网球,时而去塞班岛游玩喝香槟,神魂颠倒于与爱人间的恋爱。是一本描绘了世俗性的事物、人间的欲望的书。但是,在这种生活的深处,潜藏着难以言喻的悲伤。像是为了摆脱这种悲伤而拼命游玩的感觉。有意思的是,极端地往世俗性倾斜的过程中,主人公身上人间性的厚度反倒突显出来了。想要叙说的东西也有了说服力。 白石一文先生<我心中尚未崩坏的部分>的主人公不但是个废柴大人,同时还是个对待他人极度苛刻的讨人厌角色。但是这是因为他像对待他人一样苛刻地对待自己,不容许妥协的缘故。这种姿态,也能从中看到点耀眼的地方。对人生绝望放弃的生活样貌也能让人感受到美。讨厌的家伙逐渐变得像主人公了,在这个意味上,与阅读<网球男子的忧郁>时的感触相似。 说到漫画,还能想到弘兼宪史的<黄昏流星群>。这是描绘老龄人恋爱的作品,其中出现了数量众多的废柴大人(笑)。既有美妙地走到终点的故事,亦有一直废柴下去而结束的故事。不管怎么说,我想作者在这里面并没有认定有谁是真正失败的。投向众生的温暖视线,以及对待他者的包容力,一起贯穿了这个系列。 废柴的大人,没用的大人,正因为读着这些描绘这类人的故事,会觉得这种部分在自己身上也确实地存在着。这样考虑的话,就算现实中遇到了给人“这人真废柴啊”想法的大人,也不会单方面地给对方下定结论了。因为自己身上也有这种部分嘛。 在我20、30岁的年龄时,想将如同现在所列举的类似的故事制作成动画片的想法非常强烈。面向大人们,面向大人不中用的部分,通过作品传达出来。虽说这种心情在<言叶之庭>里告一段落,但如果有机会还想再挑战一次。比如说<黄昏流星群>这样中年男女的恋爱戏剧,总有天想创作一下。日本毕竟是老龄化社会了(笑)。

绘画(layout)的魅力 关于影像的layout、镜头切换,从漫画中学到了很大一部分。松本刚先生的漫画,绘画的笔触本身就很喜欢,layout也有拔群的美妙之处。<甜蜜的水>是让人痛彻心扉的「残酷青春故事」的名作。在北海道生活的一个男子,在拯救另一个女子时遭受了挫折。我是在<云的彼端,约定的地方>企画快要立项之前读的,连带着情节上也有受影响。名为浩纪的男主人公的画,或许也与松本先生的画相叠合了。 人生第一次热衷的动画片是是小学时观看的宫崎骏导演的<鲁邦三世:卡里奥斯特罗城>。首次有了同一部作品反复观看20、30回的经验,就好像初恋一样的状态。喜欢喜欢停不下来的喜欢(笑)。之后,在观看宫崎导演其它的作品时,发现了<风之谷>还有一个作为原作的漫画存在。动画版结尾之后描绘的故事,以SF标准来看都显得极为厚重。然而,最受影响的不论如何都是画面。看上去是动画里见过的画,但是与动画有决定性的不同。线条的力量饱满,一格接着一格美丽动人。画面的构图之类,画格剪取的方式全都十分出众。硬要说的话,所有的画格都是「神layout」。 我有喜欢一本书会反复读几遍的习惯,然而这两本因为读了会受超过限度的影响,心怀畏惧而基本上没重读过。

「世界」的发现 现在虽然已经废刊了,但我从中学生时代起一直有读一本叫做<Oh!X>的电脑杂志。比如说,不是有JPEG这种图像格式吗。现在的大家很自然地在使用的一种图像格式,然而,在以前是没有的。JPEG诞生之前的经过,我就是读了<Oh!X>相关的记事才有了真实的时间感。 以前计算机的处理能力被限制在了与当下完全无法比较的程度中,所以仅仅一张照片的数据就不得了了。照片的数据量导致使用起来很困难,从中出现的“必须压缩了!”想法正是JEPG的思想,“在不产生问题的限度下劣化数据量”这样的理由。在此之前的常识被打破了,夸张的说,改变了认识世界的方法。 把技术世界的考虑方式带入到现实里,能看到一幅全新的世界像。技术世界的有趣之处,是这本杂志教会我的。在构成自身的意味上,是无可欠缺的一本。 我从小就很喜欢宇宙,抬头仰望天空会产生各式各样的妄想。理论物理学者霍金用浅明易懂的方式讲述宇宙论的<时间简史>出版时,飞快地跑过去买回来了。只是因为我是文科生,对我而言绝非一本能简单读懂的书(笑)。读了5、6遍的结果,总算理解了宇宙是与我们从教科书上学习的牛顿力学世界观完全不同的法则组成的这一观点。 在这之后,时常会买最新的宇宙论方面的书来读。在霍金提出的理论的延长线上,多世界解释、平行宇宙论成了当今宇宙论的标准。看起来我们自己生活的宇宙与另外的宇宙,对这个世界是平行存在的。虽然具体的情况还无法解明,然而我们自己生活的宇宙,或许只是无数的可能性中的一个。在别的宇宙,或许存在着一个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的自己。另一种可能的其它的自己,另一种可能的其它的人生……像这种想象力,联系着创作故事的想象力。在阅读宇宙论书籍的过程中找到了诞生故事的灵感。 这样的想象力在现实里也是适用的。正因为有着无限自我的可能性,才要更珍惜不是其他而是「当下的自己」——用这个逻辑看待他人,不也能更加珍惜他人吗。在这个宇宙、在这个世界的这段生活中如同指针般指明方向的事物,我是通过阅读宇宙论的书所学习到的。

风景、内面、小说的机能 我在大学读的是文学系,而在国文学的授业里读完了柄谷行人先生的评论集<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第一章的标题是「风景的发现」,第二章是「内面的发现」。受到了冲击。“风景是需要发现的东西吗?”、“内面不是人最初具备的东西吗?”……结果是我搞错了。 柄谷先生在这本书里写到,人们是在近代发现风景的。正因为「拥有内面的人」的产生,才在什么都没有的场所发现了「风景」的意义。而获得的那个「内面」,是用日本现代文学相关的「言文一致」的表现方法完成的。明治20年前后通过言文一致运动所最初产生的,人们将抽象思考的东西写到了文章里。作为结果,「内面」生成了。像这样抱有「内面」的人,见到了什么都没有的武藏野的草丛,在这之上投影了自身的「内面」,最终发现了「风景」。 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物,实际上是只有100年左右时间长度的现代产物。我觉得这是极度知性的考察,让我体验到了仿佛纵览了整个世界的感觉。现在回想一下自己的作品强烈地拘泥于风景也有这本书带来的影响。人的内面与风景重叠的手法,大概也是此书促成的。 最后的一本我想选角田光代的书。角田女士的书我全都非常喜欢,而反复阅读次数最多的是其中的<小熊>。她本人在后记里写到这是一本「被甩的小说」。书里描绘了某人喜欢上了某人的姿态,章节一变,这个某人又喜欢上了其他人。像这样不断地出现情侣,被甩、被甩、一直被甩。某人单恋某人,章节一变视点人物随之改变——<言叶之庭>的小说也受到了直接的影响。 在单恋的时候,常常会觉得自己都如此喜欢那个人了为何那个人却一直没注意到这边呢。但是,自己强烈单恋的对象,同样也有他一样程度强烈单恋的其他人存在。明了了这一点,就能知道“没注意到自己的事也是当然的”。像这样更换为对方视点,将视点相对化的重要性传达给读者,不正是小说持有的一大机能吗。 虽然还仅仅只写过3本书,但我认为所谓的小说,既有那个人实际积累的故事经验,也有他读过的文章写过的文章的具体积累,共同组成了创作的世界。我从这里列举的书里收获了各种各样的东西,支撑了我的小说世界,在这里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