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心读【前 言】
首先,非常感谢各位书友的光临。红楼梦作为中国人集体的一个梦,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各人关注的角度也大有不同,所谓的“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毛泽东曾经多次推荐别人读《红楼梦》,他说:“你作为一个中国人,既然有阅读能力,不可不读《红楼梦》,不读就不懂中国的封建社会。读一遍也不行,最少看3遍,不看3遍没有发言权。”(后来又说5遍)。著名作家王蒙:《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读一部《红楼梦》,等于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二十年。 读红楼,说红楼,甚至形成了几个流派,考据派,索隐派,蒋勋先生的青春美学派,刘心武写的续集,还有大大小小数不清的赏析,甚至有专门的红学会,许多人就靠研究这本书来吃饭,不得不感谢曹雪芹先生,他在悼红轩里吃稀粥赊酒喝(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时候绝对没有想到自己的书会成为这样的财富。我今天也要借曹老先生的一杯酒,分红学家们一杯羹喝,实在是有点狂妄。所以很感谢大家的支持,我今天斗胆说一下自己读红楼的一点感悟,不敢与前人比,也不奢望被后世记,只是一点儿小发现,纯属个人观点,要浪费大家的宝贵时间,有点儿于心不忍。所以,再次谢谢大家。 读红楼,大概开始于十一二岁,又一直喜欢心理学,就试图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一下红楼梦中人,这就是我今天的思路。可惜,红楼不红楼,心理不心理,所谓僧不僧,道不道,本来写着玩呢,却得到了几个朋友的认可和鼓励,于是就有了今天的《红楼心读》,好不好吧,还等大家评说。 心理学其实是个很宽泛的概念,我学了这么几年还只是学到很浅的一些东西。给大家说几个基本概念: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代人们认为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结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 “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1874年,《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的出现,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同时它也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等科学有关,因为这些科学所探讨的生理作用会影响个体的心智。 现在人们说心理学主要是以西方心理学为主,很多人都说咱们中国没有心理学,其实,荣格、马斯洛等心理学家,都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接触,也都直言不讳从中获得了巨大的灵感。 红楼梦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比西方心理学的正式创始早了90年。其中涉及了许多心理现象,比如梦的解释,校园暴力,同性恋,一见钟情,婚外情等等,而且特别注重了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鲁迅先生说过:在《红楼梦》之前的中国小说中,人物形象多是扁平型的,好人浑身都好,坏人浑身都坏。《红楼梦》在描写人物方面,突破了之前小说的弊病,其中的人物不再是脸谱化的标签化的形象,而具有了复杂性。正是这样的复杂性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几百年来历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