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在一中的故事
12.17是一中甲子寿诞。
在一中的日子,算一算差不多是15年前了。
在大多数中国孩子最苦逼的高中时代,我是在一中度过的。在我们那儿,一中并不是区里最好的高中,在同一条街上,人们先提起的永远是舟中,然后才是一中。仿佛大儿子和二儿子,家长们都以自己的小孩能考上舟中为荣,上了一中那也不错。从小不善于临场发挥的我,预期地只考进了一中,内心虽有不甘,但还是不希望父母花钱帮我买分去舟中。于是高中生活如期地开始了。那一年,是1998年。中国足球第一次打入世界杯,非典爆发前一年。
高中生活很枯燥,所有人都在埋头学习,不管上课还是下课,自习课还是活动课。不过清晰记得几件还算有意思的事。每当圣诞元旦来临的时候,校门口门卫处总会收到各种各样的贺卡,那时候与初中小学同学互寄贺卡成为了一件时髦的事,当然也不乏不同班级,高低年级同学互寄的贺卡。从而滋生了无数所谓的早恋的萌芽,进而让各种八卦成为了高中枯燥生活中一丝乐趣。记得有一个炎热的午后,生物课,正当所有人听课快睡着了,突然从窗台上方垂下一枝玫瑰,还挂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喜欢你💕!所有人都憋着笑,终于,五分钟后,生物老师撩了一下他原本就稀疏的头发,走向窗口,一把拽下那枝玫瑰。于是爱情的小萌芽就这么被掐掉了呢!
一中时,运动会一定是大家最期待的事,尤其是像我们这种体育特长生特别多的班级,感觉整场运动会就是为我们而设的,当然像我这种菜鸟,就只能在边上喊喊加油,不过印象中我广播操做得还不错,一直领操来的,就是站在台上做那种。
一中的老师,有高中三年一直在重复同样案例的英语老师,有啰嗦到爆的班主任物理老师,有拖课大王陈校长,还有吃完中饭就来教室巡视问我们有没有问题请教的年轻的化学老师,有又帅又儒雅的历史老师,当然还有上古文课特别棒的语文老师。
进入高三,我进了A班,那个所谓尖子班,当然,学习一定是更苦逼的。感觉生活无比黑暗,每天埋头做题,永远睡眠不足,晚上开始喝速溶,临考前喝三勒浆。最期待的事是每天早上吃校园门口的两块粢饭糕和一袋豆浆。显然,高三班级同学的关系没有前两年那么热络,下了课也不聊天,全体在睡觉💤。整个一年似乎就是在题海中度过的,感觉都要记不得。
一中的校园早几年是师范学院,后来师范没了,一中高中部和初中部分离,高中部就迁来了这儿。残破的体育馆后面有幢废弃的小楼,里面还有残破的旧钢琴。那时候师范学校的学生都要学钢琴课,师范没了,破钢琴就废弃了。校园里还有御书楼,那是清光绪年间的建筑,坐落在这条市中心繁华道路上,就一直被保留下来,我读书那会儿御书楼几乎是废弃的,常年锁着,就像是校园内的装饰物,红色的外墙分外显眼。不过后来的那些年,它显然被修缮地很好,并且成为古韵一中文化的起源。
毕业后的六年,妹妹进入了一中,再后来的第三年,表妹也进入了一中。当然,一中也一直在变,变得越来越美,美得我快要把当年的校园遗忘。
借此一中华诞之际,祝福母校越来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