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孙杨、菲儿普斯的正确打开方式!
第四期阿杨说:关于天才的问题
![]() |
1.
提到孙杨、菲儿普斯,在我们普通吃瓜群众眼里,就特么是一个神话,一个天才,这样让人“尘”都望不见的天外飞鱼,就是典型的“Outlier”。还让不让人活啦!啊!啊!
嗯,中文可以翻译成异类,指的是统计数据中偏离正常范围太远的数据点。
是什么成就了他们?
这样的Outliers的正确打开方式又是什么呢?
面对这样真实存在又让人难以置信的独孤求败和万山之巅,吃瓜群众炒鸡亢奋又一脸懵逼:歪,妖妖灵吗?这里发现一个帅炫到银河系边际的非地球村生物!
今天我们就从中美两国关于体育人才的选拔培训上揭开这个密。
2
孙杨出生于浙江体育世家,名字取自父母姓氏。父亲孙全洪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曾是安徽省体工队男子排球队运动员。母亲杨明曾是浙江女排主力。孙杨遗传父母运动天赋从小个子就很高。
1997年朱颖来到孙杨所在的幼儿园选材,高人一头的孙杨立即闯入朱颖眼帘,并将这个信息告诉资深教练娄红梅,二人决心将孙杨收入门下。不过孙杨妈妈曾经也是搞体育的,深知竞技体育这条路多么难走,只是趁着暑假,让孙杨去“玩儿”一段时间。过完暑假便停止训练继续上学了。
然而1998年暑假,朱颖又找上门来,说不想错过这个好苗子。经过几番劝说,以及做了骨测,杨明看到儿子将来身高会有1.96米,最终同意了他进行专业游泳训练。
之后2003年,孙杨进入浙江省游泳队,被教练朱志根挑中。2006年以“代训”身份进入国家队。2007年才正式进入国家游泳队。
我们今天回顾孙杨的成长经历并不是给他个人做简历,而是从孙杨身上找到中国体育天才们共同的成长轨迹,从中发现中国人是怎样培训运动员的。
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的体育是“举国体制”,体育管理机构在全国范围内调动相关资源和力量,国家负担经费来配置优秀的教练员和软硬件设施,集中选拨、培养、训练有天赋的优秀体育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夺取金牌的体育体制。
长期的举国体制,形成了一个封闭低效率甚至官僚的体育系统,场地、媒体、渠道都在这个系统内,如果你不在这个系统内,你会没有场地资源,没有媒体资源,甚至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你只能依靠市场给你的支持,以及说不准什么时候会落下来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简单的说,就是:如果不在这个系统内,即使有群众基础的体育项目,也无法很顺利的自己成长起来。
这里再用通俗的话来描述:我们的模式,其实就是在幼儿时期,发掘苗子,把他们送进由政府财政供养的体校,圈养起来。在体校,他们很少学习文化课,专注搞体育。得益于政府天然具有的集中、调动资源的能力,他们可以坐享一流的体育资源,专心致志训练。
这种扭曲资源配置带来的结果是:人为地造成大众体育资源的短缺(大部分中小学没有游泳馆,没有塑胶场地,与群众性体育割裂的竞技体育很容易出现“要么天才,要么蠢蛋”的现象。中国有多少有着运动天赋的孩子,而没有孙杨特殊的机遇被无形中埋没了呢?
难怪有人说美国为什么老出运动天才,运动巨星,中国老没有!
3
说完我们的体育人才培养选拔机制,我们在看看另一种模式叫市场机制。
市场体制,指的是选拔和培养运动员的经费及其它费用由市场行为来筹集。
在欧美等国,给予社区、学校足够的体育资源,让青少年得以尽情发掘、发挥自己的专长,挖掘自己的潜能,也正是在享受体育乐趣的过程中,很多人渐渐地把兴趣爱好变成了职业选择。
比如泳坛天才菲儿普斯,据说小的时候菲尔普斯特别淘气,而且非常好动,一时一刻都停不下了,父母带他去医院,医生诊断菲尔普斯有少儿多动症,为了消磨他的无法枯竭的“洪荒之力”,他的父母让菲尔普斯参与了游泳,没想到这一游就一发不可收拾。
十一岁时,菲尔普斯进入北巴尔的摩水上俱乐部,遇到了教练Bob Bowman。
鲍曼那时在北巴尔的摩水上俱乐部担任游泳教练,当他第一次看到菲尔普斯在游泳池内“兴风作浪”,鲍曼随即将菲尔普斯惊为天人。
从此菲尔普斯跟着鲍曼训练,2000年,菲尔普斯进入了奥运会。那年他15岁,成为入选明星云集的美国奥运游泳队最年轻的运动员。
在美国,游泳实在是和走路一样普通平常,在学校里,游泳是基础教育,甚至是必修课,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甚至规定不会游泳拿不到毕业证。至于游泳设施,除了社区公园的游泳池之外,学校也有标准的游泳馆和游泳池,且都常年免费开放。于是,有了这样的公共游泳条件和教育基础,人人会游泳,人人游得好,也就并不奇怪了。
菲尔普斯的炼成固然有他的过人天赋在,同时,全民体育的深厚基础,让这位水中天才能够找到合适的场地和合适的教练,成为关键、不可或缺的要素。
举国体制是揠苗助长同时还让其他大多数秧苗萎靡不振;而欧美的市场体制则是让所有秧苗自我生长,给予他们充足的机会,让他们天然长成,再从中择优。 两种模式,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举个例子比如NBA的专业球探,常常跑到社区,跑到街道的球场,跑到高中、大学里去发掘潜力股,那些地方拥有充分的体育师资教育、器材等资源,使得参与运动的人口基数如此之大,自然能够万众挑一,找到可造之材。
这里顺便多说一句,不是说欧美体育就不会挑中蠢材,即便是美国的专业球探和身为奇才队老板的退役球星乔丹也有失手的时候——他们在2001年的选秀中,也就是姚明成为状元秀的前一年,挑到夸梅·布朗这样的蠢蛋,使其成为NBA的状元秀,那就更不用说中国的体校教练在小孩子幼儿时期所作出判断的准确性了。
我们不是批判两种模式到底谁好谁坏,关键是哪种模式,更能允许、调动民众们参与体育,更能让天才自己站出来。
4
由此我们可以再深入探讨一下中美两国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美国的孩子几乎每天都出去运动,包括打球,跑酷甚至力量训练;中国的孩子很多已经戴上了眼睛,家长和老师给了他们过多的作业,使得他们几乎无法抽时间去运动。
中国人强调个人服从集体,个体要与集体保持一致,如果出现不一致则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美国人强调个性差异,教师总是根据孩子不同的个性与能力安排活动。目的是为了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别于他人的独特个体。
概括地说,中国人力图使儿童发现社会存在,创造环境使儿童学会怎样长大成人,儿童是被动的,富有可塑性的,重在成人的帮助指导下成长。美国人力图使儿童能真正作为孩子,儿童是主动的,富有创造的,自我实现是儿童自身的自然与发展,成人只需提供有利的条件即可。
本文作者自己办阿杨,资深运动爱好者,坚持运动12年。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