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9
年底事儿特别多,加上两场敏茨的巴小无,能排看的片子也特别有限,甚至都没时间陪小书和田七玩,没有陪他们去吃椰子炖鸡,反而是他们陪我看了两场纪录片,这样子他们就还没有进到石室看美美的玻璃,也没有走入中大校园看大片大片的草地(内疚)。
Shadow Girl(12.18 289),今年纪录片节看的最后一部,本没太多期待,一心想着最后一部看完就赶紧离开,289这个地方满屋子的装修味,鼻炎都犯了。没想到最后一部居然是最惊喜而喜欢的,一边看一边还回想了过往一整周所看的每一部纪录片。
Albert Cinema(12.10 购书中心),一行衣冠甚至不争的老头子,扛着简单的电影拍摄工具,穿过大街小巷,煞有介事的可爱。“影子女孩”Maria Teresa Larrain说自己是一个制作人,然而我也没能看到她制作的其他片子,她还是一名探戈模特。管TA身份是什么,如何谋生,谁都可以拍电影,喜爱就可以啊,对吧?
Warsaw Available(12.10 购书中心),三个女人的华沙。Warsaw的名字源自一个爱情传说,一个叫Wars的农夫爱上叫Sawa的美人鱼。三个女人来自小乡村,有各自的爱情,电视中看到的华沙是个五光十色的大都市,身处其中却感觉与“大农村”无异。最终她们都从华沙回流到自己的家。Maria出生于智利,后到加拿大工作生活,逐渐失明后,她同样选择返回智利家人的身边。
The Songs We Sang(12.10 青宫),128分钟的电影,却只放了115分钟左右。第一次,在电影院,滚完所有的字幕,依然未开灯,全场鸦雀无声,过了一会儿才逐渐起身离去。放映员的缺席,意外收获这样一份美好的观影感受。“Shadow Girl”是下午场,看到一半,室外的阳光不知道经过多少次反射透进放映厅内,而屏幕上的Maria跟小孙女在草地上爬跑吹泡泡。为什么母牛要买一台收音机?小孙女说因为母牛要听mooooooosic,天啊真是太可爱了!
Those Who Feel the Fire Burning(12.10 青宫),行过天堂之火。隐约觉得上一次在这个厅看的是《路边野餐》,虽然也是坐得比较前,然而这一次的晕眩感完全不一样,Morgan Knibbe呈现出来的旋转和迷茫,分不清天上人间地狱天堂,欧洲难民、宗教仪式,晕眩然而喜欢得不得了。“Shadow Girl”亦呈现了混乱的一面,当Maria逐渐失明,她不断在城市中游走,拄着盲公竹,走到迷途,意外认识了一群盲人小贩,小贩们回忆七十年代起,在智利经历过的军事政变、争取自身权益的各种游行,警方甚至把催泪弹直接往盲人的脸上扔。
Pierwsza miłość(12.11 购书中心),好几年没有去过购书中心了,那天想起来,差不多是20年前,在购书中心买了一本陈希米翻译的《十诫》,本来是要去买暑假前老师列的工具书,天晓得怎么最后买回家一本《十诫》,结果因为这样子就爱上了基耶。基耶在这里,第一次“设计”了纪录片,他让人扮成民警去查户口,而这对情侣给出了真实的惊恐。到了后来的Dworzec和Z punktu widzenia nocnego portiera,车站里发生了真实的案件、守夜人说出自己的想法,到法庭里拍摄审讯,就像是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说的,为了准确测量而必然影响到对象的物性或位置。“初恋”中的Ewa出生的时候,女孩说“希望你找个好老公,生一个好孩子”,男孩跑去打电话给自己的母亲,兴奋到忘了女儿的身长和体重,开心到哭了;基耶说他本来想拍Ewa从出生到后来长大成人成家的过程,然而他逐渐对纪录片产生了怀疑,便终止的计划。后来,他们一家已经移民到了加拿大,开枝散叶,生活平静,基耶的伙伴Krzysztof Wierzbicki去采访了他们,拍出了Horoskop,而这部片子一直无缘看到。“Shadow Girl”的一开篇,Maria已经表明,这是她的最后一部电影了,因为她快要瞎了,制作这部电影完全“出于绝望”,跟基耶很不同,基耶要拍Ewa,完全是出于希望,而终结计划,则大概是一种失望。德纳芙第二次跟布努埃尔拍片的时候,他的视力和听力已经很糟,因此说话声音特别宏亮,他们之间的相处比起“Belle de jour”的时候和谐了很多,到了最后一部Cet obscur objet du désir几乎已经完全看不到,Carole Bouquet说她去试镜的时候,布努埃尔就说你把衣服脱了吧(哈哈反正不是都几乎瞎了)。
Gadające głowy(12.11 购书中心),基耶终止了拍摄Ewa,然而他拍摄了好多位不同年龄的波兰人,从刚出生到100岁的都有,真喜欢这些三十多年前的人和采访,为什么每个人讲话都这么美。
Bylem zolnierzem(12.11 购书中心)在战争中失明,有时希望一切都是噩梦,而只有在梦中还能看见东西。Maria“正在”失明,天气好的时候她可以看到更多的色彩和亮光,更多的时候只是灰蒙蒙的一片,当她走在树林中,除了用探杆摸索脚下,还需时不时用手清扫脸前可能的垂枝,偶尔会有一个踉跄,散步依然是生活中难得的美好。
Siedem kobiet w róznym wieku(12.11 购书中心),一周七天,七位美丽女子,开始时是年轻的初学芭蕾的女孩,最后是教授小女孩的老师,温暖的旅程,生命的循环。儿子问Maria看不见是怎样的感觉,Maria说,看东西也不一定只能用眼睛啊,我的整个身体都是我的眼睛,可以去感受、触摸,视力逐渐失去的时候,其他的感觉也逐渐苏醒,“看到”了过往看不到的东西。
Deprogrammed(12.11 购书中心),有时我真是弄不懂怎样去划分信仰和邪教,喜欢就好,感觉对了就好了,难道不是吗?
Call Me Marianna(12.12 289),导演Karolina Bielawska说为了让整个叙事更有趣,所以增加了一条“话剧排练对稿子”的叙事线,片子开头,是饰演男身Marianna的演员向当时的妻子求婚说会一生一世在一起,在一旁的Marianna哭了;变性后的Marianna穿着漂亮的裙子,经过商店的橱窗看到漂亮的高跟鞋,那一幕真是好美,我哭了。Karolina拍了Marianna四年之久,好些时候,她只是跟在她身后,拍她走路,Maria失明之后也是一直走一直走,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曾是探戈模特,走起来身姿特别美。Marianna生日的时候,前妻送来蛋糕,两人一边吃一边回忆旧事,为什么两个人不一直走到最后呢?不是简单很多吗?跟“三个女人的华沙”相比,Marianna偏偏选择了最难走的一条路,因为勇敢而美丽。Maria说当她去银行,因为自己视力障碍而获得优先而无需排队,她一开始总是心安理得,我能够找到来银行的路已经很难了,她认识了另一个盲人,他说“我也跟大家一样有脚能走,有时间能够等待,为什么需要优待呢?”选择成为怎样的一个人,并不是单单是选择的艰难,而是获得尊严。
A Boy’s Dream(12.13 289),Theo明明就不是男孩嘛,从中文名来说,“男孩的梦想”跟“影子女孩”简直对称。荷兰并不只有梵高、只有维梅尔,还有理工男,看完这个片子,第二天便入了Theo那款“大人の科学”。
The Closer We Get(12.14 海珠金逸),东西方的亲子关系,很不一样。像汪曾祺写的“有一年夏天,我已经像个大人了,天气郁闷,心上另外又有一点小事使我睡不着,半夜到园子里去。一进门,我就停住了。我看见一个火星。咳嗽一声,招我前去,原来是我的父亲。他也正因为睡不着觉在园中徘徊。他让我抽一支烟(我刚会抽烟)。我搬了一张藤椅坐下,我们一直没有说话。那一次,我感觉我跟父亲靠得近极了。”这部电影里的亲子关系则是“当我们靠得越来越近,相互隐藏的就越来越少”,女儿想去弄清楚父亲为什么一句话没说就离开,又回来,又离开。Maria的父亲去世之后,因为母亲没法一个人养活10个小孩,只能把孩子分散在亲戚家里寄养,每个月见面一次,把救济金全部花光买冰淇淋。年老且失明后,母亲甚至不记得自己的孩子和名字,然而兄弟姐妹们坐在一起看母亲的视频,彼此感觉特别亲近。
Affliction(12.15 花城美术馆),非常感人的一部无国界医生纪录片,对于天使,无论几多数量和语种的溢美之词都是不足够的。相比宗教信仰,我觉得无国界医生才是科学的行动派:所有的隔离措施都严格按照流程,失去同事或病患后都能够忍住内心的痛苦准确有效地传达信息。这一天开始读《No Place to Be a Child: Growing Up in a War Zone》,Liv Ullmann写的序言,世上的善良和美好都是相似的。后读《血疫》,谢谢哇哇和小仙藏。
Diving into the Unknown;极限黑暗(12.17 289),两部探索洞穴的题材。
Loving in Limbo(12.17 289),大概就是讲异国恋,去非洲做自行车慈善,相识、分手、结婚,呵呵,还采访一下非洲的小男孩,我不知道这个片子究竟想告诉我什么,你们要秀恩爱就好好说话不行吗?
有时候我搞不清私影像、或者关于别人私生活的纪录片,怎样才是一个限度,我为什么要去视奸别人的生活呢?基耶看到一对可爱的小情侣,把他们的故事拍成了“初恋”,基耶的影迷里男主角无意中拍下了邻居家婆婆的笑脸当婆婆去世邻居请求男主把这段影像剪下来送给他留恋,伯格曼很爱自己的妈妈于是拍了卡琳的面孔,这些都是美的。镜头里充满了情感。
Liv Ullmann说:“Today we know how to reach the stars, how to land on the moon and encircle the earth. But we know so little about how to reach each other. Touch each other.”
对。
Shadow Girl(12.18 289),今年纪录片节看的最后一部,本没太多期待,一心想着最后一部看完就赶紧离开,289这个地方满屋子的装修味,鼻炎都犯了。没想到最后一部居然是最惊喜而喜欢的,一边看一边还回想了过往一整周所看的每一部纪录片。
Albert Cinema(12.10 购书中心),一行衣冠甚至不争的老头子,扛着简单的电影拍摄工具,穿过大街小巷,煞有介事的可爱。“影子女孩”Maria Teresa Larrain说自己是一个制作人,然而我也没能看到她制作的其他片子,她还是一名探戈模特。管TA身份是什么,如何谋生,谁都可以拍电影,喜爱就可以啊,对吧?
Warsaw Available(12.10 购书中心),三个女人的华沙。Warsaw的名字源自一个爱情传说,一个叫Wars的农夫爱上叫Sawa的美人鱼。三个女人来自小乡村,有各自的爱情,电视中看到的华沙是个五光十色的大都市,身处其中却感觉与“大农村”无异。最终她们都从华沙回流到自己的家。Maria出生于智利,后到加拿大工作生活,逐渐失明后,她同样选择返回智利家人的身边。
The Songs We Sang(12.10 青宫),128分钟的电影,却只放了115分钟左右。第一次,在电影院,滚完所有的字幕,依然未开灯,全场鸦雀无声,过了一会儿才逐渐起身离去。放映员的缺席,意外收获这样一份美好的观影感受。“Shadow Girl”是下午场,看到一半,室外的阳光不知道经过多少次反射透进放映厅内,而屏幕上的Maria跟小孙女在草地上爬跑吹泡泡。为什么母牛要买一台收音机?小孙女说因为母牛要听mooooooosic,天啊真是太可爱了!
Those Who Feel the Fire Burning(12.10 青宫),行过天堂之火。隐约觉得上一次在这个厅看的是《路边野餐》,虽然也是坐得比较前,然而这一次的晕眩感完全不一样,Morgan Knibbe呈现出来的旋转和迷茫,分不清天上人间地狱天堂,欧洲难民、宗教仪式,晕眩然而喜欢得不得了。“Shadow Girl”亦呈现了混乱的一面,当Maria逐渐失明,她不断在城市中游走,拄着盲公竹,走到迷途,意外认识了一群盲人小贩,小贩们回忆七十年代起,在智利经历过的军事政变、争取自身权益的各种游行,警方甚至把催泪弹直接往盲人的脸上扔。
Pierwsza miłość(12.11 购书中心),好几年没有去过购书中心了,那天想起来,差不多是20年前,在购书中心买了一本陈希米翻译的《十诫》,本来是要去买暑假前老师列的工具书,天晓得怎么最后买回家一本《十诫》,结果因为这样子就爱上了基耶。基耶在这里,第一次“设计”了纪录片,他让人扮成民警去查户口,而这对情侣给出了真实的惊恐。到了后来的Dworzec和Z punktu widzenia nocnego portiera,车站里发生了真实的案件、守夜人说出自己的想法,到法庭里拍摄审讯,就像是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说的,为了准确测量而必然影响到对象的物性或位置。“初恋”中的Ewa出生的时候,女孩说“希望你找个好老公,生一个好孩子”,男孩跑去打电话给自己的母亲,兴奋到忘了女儿的身长和体重,开心到哭了;基耶说他本来想拍Ewa从出生到后来长大成人成家的过程,然而他逐渐对纪录片产生了怀疑,便终止的计划。后来,他们一家已经移民到了加拿大,开枝散叶,生活平静,基耶的伙伴Krzysztof Wierzbicki去采访了他们,拍出了Horoskop,而这部片子一直无缘看到。“Shadow Girl”的一开篇,Maria已经表明,这是她的最后一部电影了,因为她快要瞎了,制作这部电影完全“出于绝望”,跟基耶很不同,基耶要拍Ewa,完全是出于希望,而终结计划,则大概是一种失望。德纳芙第二次跟布努埃尔拍片的时候,他的视力和听力已经很糟,因此说话声音特别宏亮,他们之间的相处比起“Belle de jour”的时候和谐了很多,到了最后一部Cet obscur objet du désir几乎已经完全看不到,Carole Bouquet说她去试镜的时候,布努埃尔就说你把衣服脱了吧(哈哈反正不是都几乎瞎了)。
Gadające głowy(12.11 购书中心),基耶终止了拍摄Ewa,然而他拍摄了好多位不同年龄的波兰人,从刚出生到100岁的都有,真喜欢这些三十多年前的人和采访,为什么每个人讲话都这么美。
Bylem zolnierzem(12.11 购书中心)在战争中失明,有时希望一切都是噩梦,而只有在梦中还能看见东西。Maria“正在”失明,天气好的时候她可以看到更多的色彩和亮光,更多的时候只是灰蒙蒙的一片,当她走在树林中,除了用探杆摸索脚下,还需时不时用手清扫脸前可能的垂枝,偶尔会有一个踉跄,散步依然是生活中难得的美好。
Siedem kobiet w róznym wieku(12.11 购书中心),一周七天,七位美丽女子,开始时是年轻的初学芭蕾的女孩,最后是教授小女孩的老师,温暖的旅程,生命的循环。儿子问Maria看不见是怎样的感觉,Maria说,看东西也不一定只能用眼睛啊,我的整个身体都是我的眼睛,可以去感受、触摸,视力逐渐失去的时候,其他的感觉也逐渐苏醒,“看到”了过往看不到的东西。
Deprogrammed(12.11 购书中心),有时我真是弄不懂怎样去划分信仰和邪教,喜欢就好,感觉对了就好了,难道不是吗?
Call Me Marianna(12.12 289),导演Karolina Bielawska说为了让整个叙事更有趣,所以增加了一条“话剧排练对稿子”的叙事线,片子开头,是饰演男身Marianna的演员向当时的妻子求婚说会一生一世在一起,在一旁的Marianna哭了;变性后的Marianna穿着漂亮的裙子,经过商店的橱窗看到漂亮的高跟鞋,那一幕真是好美,我哭了。Karolina拍了Marianna四年之久,好些时候,她只是跟在她身后,拍她走路,Maria失明之后也是一直走一直走,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曾是探戈模特,走起来身姿特别美。Marianna生日的时候,前妻送来蛋糕,两人一边吃一边回忆旧事,为什么两个人不一直走到最后呢?不是简单很多吗?跟“三个女人的华沙”相比,Marianna偏偏选择了最难走的一条路,因为勇敢而美丽。Maria说当她去银行,因为自己视力障碍而获得优先而无需排队,她一开始总是心安理得,我能够找到来银行的路已经很难了,她认识了另一个盲人,他说“我也跟大家一样有脚能走,有时间能够等待,为什么需要优待呢?”选择成为怎样的一个人,并不是单单是选择的艰难,而是获得尊严。
A Boy’s Dream(12.13 289),Theo明明就不是男孩嘛,从中文名来说,“男孩的梦想”跟“影子女孩”简直对称。荷兰并不只有梵高、只有维梅尔,还有理工男,看完这个片子,第二天便入了Theo那款“大人の科学”。
The Closer We Get(12.14 海珠金逸),东西方的亲子关系,很不一样。像汪曾祺写的“有一年夏天,我已经像个大人了,天气郁闷,心上另外又有一点小事使我睡不着,半夜到园子里去。一进门,我就停住了。我看见一个火星。咳嗽一声,招我前去,原来是我的父亲。他也正因为睡不着觉在园中徘徊。他让我抽一支烟(我刚会抽烟)。我搬了一张藤椅坐下,我们一直没有说话。那一次,我感觉我跟父亲靠得近极了。”这部电影里的亲子关系则是“当我们靠得越来越近,相互隐藏的就越来越少”,女儿想去弄清楚父亲为什么一句话没说就离开,又回来,又离开。Maria的父亲去世之后,因为母亲没法一个人养活10个小孩,只能把孩子分散在亲戚家里寄养,每个月见面一次,把救济金全部花光买冰淇淋。年老且失明后,母亲甚至不记得自己的孩子和名字,然而兄弟姐妹们坐在一起看母亲的视频,彼此感觉特别亲近。
Affliction(12.15 花城美术馆),非常感人的一部无国界医生纪录片,对于天使,无论几多数量和语种的溢美之词都是不足够的。相比宗教信仰,我觉得无国界医生才是科学的行动派:所有的隔离措施都严格按照流程,失去同事或病患后都能够忍住内心的痛苦准确有效地传达信息。这一天开始读《No Place to Be a Child: Growing Up in a War Zone》,Liv Ullmann写的序言,世上的善良和美好都是相似的。后读《血疫》,谢谢哇哇和小仙藏。
Diving into the Unknown;极限黑暗(12.17 289),两部探索洞穴的题材。
Loving in Limbo(12.17 289),大概就是讲异国恋,去非洲做自行车慈善,相识、分手、结婚,呵呵,还采访一下非洲的小男孩,我不知道这个片子究竟想告诉我什么,你们要秀恩爱就好好说话不行吗?
有时候我搞不清私影像、或者关于别人私生活的纪录片,怎样才是一个限度,我为什么要去视奸别人的生活呢?基耶看到一对可爱的小情侣,把他们的故事拍成了“初恋”,基耶的影迷里男主角无意中拍下了邻居家婆婆的笑脸当婆婆去世邻居请求男主把这段影像剪下来送给他留恋,伯格曼很爱自己的妈妈于是拍了卡琳的面孔,这些都是美的。镜头里充满了情感。
Liv Ullmann说:“Today we know how to reach the stars, how to land on the moon and encircle the earth. But we know so little about how to reach each other. Touch each other.”
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