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黔之驢》有感
《黔之驢》是徐老師乙未年文課十四,就是黔驢技窮的故事。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卷一九,作者柳宗元。
他的大意是這樣的黔地這個地方本來沒有驢,有一個多事的人把一頭驢運來,卻發現沒什麼用處就把它放在山腳下。老虎看到他是個龐然大物,就把它當作神,不敢靠近。有一天,驢叫了一聲,老虎就十分害怕,以為他要咬自己,可是卻沒有。後來老虎熟悉了驢的叫聲,就開始靠近他,調戲他,驢就很生氣,就用蹄子踢老虎。這樣一來呢,老虎就高興了,心裡想這個東西就會這點技能,於是大吼一聲把它給吃了。
《黔之驢》与《临江之麋》和《永某氏之鼠》都是柳宗元《三戒》的文章。《临江之麋》說的是臨江有個人,打獵時捉到一隻麋鹿,然後十分喜歡他就把它帶回家飼養,並讓他和自己家的狗一起玩耍,常常嚇唬他家的狗,不准他們欺負他的鹿。久而久之,養尊處優的鹿就以為狗都是很尊重自己的,於是走出家門後,看到其他的野狗也想過去一同玩耍,卻不知環境已不同,于是被那群野狗給吃掉了。而《永某氏之鼠》又是說永州有一家人,認為自己出生的那年是子鼠年,所以就特別崇奉老鼠,因而任憑家中的老鼠肆意橫行。等到幾年後這個人搬走後,換了另一家人,但老鼠們卻不知大勢已去,依舊十分猖狂。於是這家人請來了五六隻貓,並協同僕人到處捕捉,將所有的老鼠一網打盡。
所以呢這三篇文章就是柳宗元在《三戒》裡寫的那段話的具體表現,他說“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就是說我非常討厭這世上有這麼些人,不知道考慮自己的實際能力,就知道憑藉外力來逞強,“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就是諷刺那個在主人保護下看不清自己幾斤幾兩的鹿;“出技以怒强”,是說自己那點伎倆來激怒比他強的對手就是說黔驢技窮,而“窃时以肆暴”,說的就是趁機胡作非為的老鼠,所以他們的結局就是“然卒迨(dài)于祸”,都沒好下場。所以柳宗元的這篇《三戒》呢,可能出自《論語》的“君子有三戒”,寓有警戒之意”,既告誡自己,也驚醒別人,再聯繫作者當時的政治遭遇,應該就是諷刺了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
但是呢,今天我們不說這個方面,來單純地說一說《黔之驢》中的驢。作為一隻被抓過來,又被放逐,還被可怕的老虎盯上了的小驢,在老虎再三的淫威下,怎麼保護自己呢。
所以我們就要說到一個詞,藏拙。“藏拙”這個詞在《菜根譚》裡有提及,原句是這樣的: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就是說人再聰明也不應該鋒芒畢露,不如表現得笨拙一點;即使再明白也不宜過於表現,可以稍微謙虛一點;志向再高潔也不要太表露,寧願隨和一點;再有能力也不宜太激進,寧可退讓一點。所以,晦明之間,清濁之間,曲直之間,本就是相輔相成的,就像陰陽魚本是一體,如果我們過於追求其中一個,其實另一個也就不復存在了。所以如果內心過於清淡,不如表面濃烈一點;本心過於柔和,不如外表漢子一點,在各種平衡之中,我們才不至於太軟弱或強硬,太敏感或麻木,太清高或世俗,這樣就能好好保護自己,不至於受到外界太多傷害。
所以,“天生成孤僻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太過偏執就會像“世難容”裡唱的這樣,你倒是肉食者鄙,食谷者慧;你倒是綾羅綢緞世間俗物,青山綠水可做衣裳;你倒是才高八斗潔白無瑕,得到的卻是啥,大家諷刺你,誹謗你,嫌棄你罷了。所以,如何聰明得處事,如何適宜得生活,縱然我們千奇百怪,卻又能及時統一姿態,實在是太難,太難。
他的大意是這樣的黔地這個地方本來沒有驢,有一個多事的人把一頭驢運來,卻發現沒什麼用處就把它放在山腳下。老虎看到他是個龐然大物,就把它當作神,不敢靠近。有一天,驢叫了一聲,老虎就十分害怕,以為他要咬自己,可是卻沒有。後來老虎熟悉了驢的叫聲,就開始靠近他,調戲他,驢就很生氣,就用蹄子踢老虎。這樣一來呢,老虎就高興了,心裡想這個東西就會這點技能,於是大吼一聲把它給吃了。
《黔之驢》与《临江之麋》和《永某氏之鼠》都是柳宗元《三戒》的文章。《临江之麋》說的是臨江有個人,打獵時捉到一隻麋鹿,然後十分喜歡他就把它帶回家飼養,並讓他和自己家的狗一起玩耍,常常嚇唬他家的狗,不准他們欺負他的鹿。久而久之,養尊處優的鹿就以為狗都是很尊重自己的,於是走出家門後,看到其他的野狗也想過去一同玩耍,卻不知環境已不同,于是被那群野狗給吃掉了。而《永某氏之鼠》又是說永州有一家人,認為自己出生的那年是子鼠年,所以就特別崇奉老鼠,因而任憑家中的老鼠肆意橫行。等到幾年後這個人搬走後,換了另一家人,但老鼠們卻不知大勢已去,依舊十分猖狂。於是這家人請來了五六隻貓,並協同僕人到處捕捉,將所有的老鼠一網打盡。
所以呢這三篇文章就是柳宗元在《三戒》裡寫的那段話的具體表現,他說“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就是說我非常討厭這世上有這麼些人,不知道考慮自己的實際能力,就知道憑藉外力來逞強,“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就是諷刺那個在主人保護下看不清自己幾斤幾兩的鹿;“出技以怒强”,是說自己那點伎倆來激怒比他強的對手就是說黔驢技窮,而“窃时以肆暴”,說的就是趁機胡作非為的老鼠,所以他們的結局就是“然卒迨(dài)于祸”,都沒好下場。所以柳宗元的這篇《三戒》呢,可能出自《論語》的“君子有三戒”,寓有警戒之意”,既告誡自己,也驚醒別人,再聯繫作者當時的政治遭遇,應該就是諷刺了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
但是呢,今天我們不說這個方面,來單純地說一說《黔之驢》中的驢。作為一隻被抓過來,又被放逐,還被可怕的老虎盯上了的小驢,在老虎再三的淫威下,怎麼保護自己呢。
所以我們就要說到一個詞,藏拙。“藏拙”這個詞在《菜根譚》裡有提及,原句是這樣的: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就是說人再聰明也不應該鋒芒畢露,不如表現得笨拙一點;即使再明白也不宜過於表現,可以稍微謙虛一點;志向再高潔也不要太表露,寧願隨和一點;再有能力也不宜太激進,寧可退讓一點。所以,晦明之間,清濁之間,曲直之間,本就是相輔相成的,就像陰陽魚本是一體,如果我們過於追求其中一個,其實另一個也就不復存在了。所以如果內心過於清淡,不如表面濃烈一點;本心過於柔和,不如外表漢子一點,在各種平衡之中,我們才不至於太軟弱或強硬,太敏感或麻木,太清高或世俗,這樣就能好好保護自己,不至於受到外界太多傷害。
所以,“天生成孤僻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太過偏執就會像“世難容”裡唱的這樣,你倒是肉食者鄙,食谷者慧;你倒是綾羅綢緞世間俗物,青山綠水可做衣裳;你倒是才高八斗潔白無瑕,得到的卻是啥,大家諷刺你,誹謗你,嫌棄你罷了。所以,如何聰明得處事,如何適宜得生活,縱然我們千奇百怪,卻又能及時統一姿態,實在是太難,太難。
-
Kavya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0-01 00: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