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情感记忆
今天回我妈家舒坦的吃了顿韭菜盒子,和馅、擀面、撒粉,一步步。
其实我并不爱吃韭菜盒子,但作为正宗山东人的我姥爷,非常爱吃盒子。
记忆里头一晚就得和面、发酵。第二天天还没亮,厨房就有了火声。
跟着姥姥姥爷一起长大,早上固定吃馒头、包子、稀饭、鸡蛋。馒头、包子一定自己包,小小一个,又香又筋道。
前段时间在俏江南难得的发现了拔丝红薯这道菜,连忙点了,可惜不是我记忆里的味道。
姥爷过世后,再也没吃过好吃的拔丝红薯。
原来,食物是一道道情感记忆。
长大后每次回家,总有白斩鸡、松鼠鱼、拔丝红薯。都是我爱吃的。
小时候吃了太多白斩鸡,导致长大后对白斩鸡没有那么热情。可是年老的你一直记得我爱吃什么,所以每次都做。
一大早出门爬过长阶梯守着卖鸡的农民选鸡,总能选到一群鸡里面最土的,煮好的鸡用凉水一冲,鸡皮就脆了,就有了嚼劲。
把鸡腿给我,原来给我的全是宠爱。
小时候真的不懂,只知道乐开怀的啃,并不知道这些都是爱。
今晚在家做红烧肉。
滚油、炒糖,一股股烟火扑面而来,放好料盖好锅盖小火炖,小房子里倘着肉香,心里美滋滋的。原来,是这样的心情。
原来你曾经每一次等待我们回家吃饭是这样的感觉。
我婆婆90岁高龄时还是会亲自下厨给我烧鲫鱼,吃了一条又一条。
再也吃不到那鲫鱼的味道。
原来,那是婆婆的味道。
就像再也吃不到的拔丝红薯,因为那是姥爷的味道。
我们的味蕾,因为爱才和食物有了更深的连结。才在漫长岁月里留下一个烙印。
现在的我才懂。
有一部李安导演的电影叫《饮食男女》,电影开头就是父亲为女儿们准备菜肴。剖鱼、切肉、砍鸡、蒸饭,每次这段热气腾腾的的片段都看的津津有味,全是生活,全是情感。
一日三餐,一点一滴的时间汇成一次人生,得吃多少粒米,又得尝试多少种菜。记忆里最爱的,仍只有那几样。
不是发展的不够快,也不是选择太少。
只是我的情感记忆在那几道菜里,而有些菜真的再也吃不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