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噬与逃跑
仍然希望记录这一切,听到一些回响。面对这样一个家庭,一个虽然没有大非,但冷漠、空虚到吞噬一切的家庭,我是孤身奋战的。到现在一切几乎尘埃落定了,我仍然对未来怀有深深的焦虑。
我想先谈谈刘的悲剧。他恨很多人,他的负能量似乎没有来由。常年的不高兴,封闭,尤其婚后。为什么婚后加重了,我后面会讲到,也会联系到他最后对我的恨意。
从他的角度,给他父母下过定义,他的父亲是混蛋,他的母亲是傻逼。这是他的原话,说过不止一次,时间跨度两年。婚后不再说了,我以为是他成长了,不用这种方式去看待他的父母,实际上只是转移了。他出生后就跟奶奶一起生活,妈妈爸爸都要上班,自然是忽视的。但这跟大部分我们同龄的孩子并没有什么不同。我听到一个细节是很震惊的,他自己说记得大概三两岁的时候,奶奶外出办事,他就自己在家上厕所。印象中的他自己很乖巧,所以他不能理解女儿的各种任性。他对女儿说的最多的一句也是,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婴儿时期被忽视,而三岁到六岁上幼儿园,性格形成关键期,他被父母寄养到大姑姑家。根据他自己的自述和他母亲的陈述都是,回来以后感觉不再亲近。可以说他的0-6岁,实在恐慌、自我消灭中度过的。
他的母亲曾经说过,他的物质生活一直被他母亲本人限制得很厉害。他自己也有这个陈述,小时候没有任何像样的玩具。他的欲望,始终是被压抑的,不被肯定的。他存在的意义,不是被接纳,不是被父母爱,而只是达到父母的期望而已。他的青少年,本来是开花的年纪,他是在极度匮乏中度过的。
而造成这一切是什么原因?对于他的家庭,我就是管中窥豹了。这里先略探一二。首先他家庭的价值观,是男权的,且形成定式的,这个其实并不是关键。关键的是,这样的观念令他父母的不健全的关系,成为了理所当然,是被男权的生活模式掩盖下的巨大的心理不健康。他的父母相处模式是,他的母亲包办家里一切大小事务,他的父亲躺在床上,犹如一个婴儿般接收照顾。最经典的就是,他的父亲与我的女儿相处时,主要的互动时,询问我两岁的女儿:爷爷去看电视了好不好,爷爷吃这个菜好不好?这已经不是寻常人家的不健康了,应该是很罕见。
而他的母亲,虽然看起来像是受害者。实际上是作用最大的一个人。我记得孩子生出来不久,我想回上海上班,婆婆已经退休,家里没有老人需要照顾,我就提出跟婆婆一起去上海。她推脱说公公没人烧饭。公公当着我的面说他饿不死,赞成婆婆同去。但她最后还是以这个理由推掉了。她实际上将丈夫作为一个巨婴,满足她跟一个人共生,到那个人无法脱离她的地步。而她将大量注意力放在这件事情上的时候,却极大地忽视了他的儿子。他的儿子,大部分是自我否定的,而小部分非常膨胀。看待世界也几乎是二元对立的。我曾经说他似乎还没有走过青春期。实际上可能他一直停留在一个愤怒的,没有人爱的三岁小孩。
他母亲对他忽视,但一直试图抓住他。同时也试图抓住我。她抓住人的方式很简单,不问你意愿地全然付出,给你造成愧疚感,让你认为她是弱势,你要回报给她。
我为什么不愿意在他家居住,一方面是不喜欢他家一切墨守成规的生活方式,一方面我觉得他的母亲,包括刘,总是用愧疚逼我就范,令我厌恶。而刘自己也是带有愧疚感的,他以前说“我的妈妈不会拒绝别人的,你不要欺负她”。到离婚时他的理由之一:“你不跟我妈妈住,我妈妈太孤独了”。实际上他的妈妈孤独与否,不是他的责任。但他认为是,因为他太愧疚了。
这样一个情感上忽视,人生上控制孩子的母亲,看似温良恭俭让,只能让她的孩子,包括我,认为她是好人,你不能正大光明地恨她,但又不能摆脱她,你心里又因为隐隐的恨而产生了愧疚感。刘对他母亲的恨,其实是比较明确的了,不是隐隐的。婚后为什么不提了,因为转移到我身上了。这里也终于说到了,刘对我的恨。他对我的恨是必然的。可以说,只要刘不脱离他的家庭,不走出去自己独立的生活,用脑子去唤醒自己的心灵的话,任何人走进他的家庭,他都是要恨的。因为他不能恨他的母亲,他只能恨妻子。他对我有一条指责的短信,其中的内容就是,我对他忽视、控制。而我们只在一起三年,我并没有那么不堪,这么深的怨恨,这么大的感情积重,来自他的母亲。而我也不够我跟他情感互动中的问题,我会在后面提到。
刘从小受到的爱很少,从他对女儿也体现出来了。一方面他渴望爱孩子,一方面他不知道怎么爱。孩子很小,父亲的角色重要性还未提现,这里不作太多分析。未来,他如何与孩子相处我也无法观察了。
既然刘并不是一般一以上的妈宝男,他甚至是知道自己是有一部分厌恶母亲的。那么他们母子之间的这种情感空间由谁填补呢?我认为他的母亲一直在等一个孙辈。这不夸张。我们全家人,包括月嫂阿姨都有这个感受,孩子的奶奶有一点将孩子占为己有的倾向,但因为她能力的关系这个倾向并不很明显。当时我们都没有明确这种想法,她总有合乎情理的理由,这一切看起来只是一个奶奶爱孩子心切,甚至她还是为媳妇着想的,我们无从反对她的这种过度热情。
离婚的时候,谈到孩子的问题,我们家的人都是纠结的。对方价值观、家庭观与我有巨大的分歧,我们敢把孩子放过去吗。我们一再说服自己放宽心,孩子爸爸总是爱孩子的,最后我们还是理性地同意他们适当接触孩子。
但正如我前文所述,刘对孩子的爱,以及他个人的空余时间,远远没有到“一个月要去两个双休,而且要到爷爷奶奶家过夜”这个程度。爷爷奶奶家,这个措辞太显眼了。孩子去了,是满足谁的思念,大家都一眼能看明白了。孩子奶奶本人的措辞更加是肯定了我的想法“你不要隔断亲情,我们想与孩子有相当的相处时间”。我记得断奶的时候,她积极地提出孩子给她带,让我一个人放心去上海工作。她当时说“孩子想妈妈不要紧的,忍忍就好了,她过段时间就忘了”。我不知道这是精神分裂还是什么。这个奶奶,到这里,我已经明确了,她试图抓住她的孙女。我的女儿尚小,我有监护权,所以一切矛头指向我,她又打起了愧疚的牌。
写到这里,我想阐述我自己的立场。孩子有对爸爸的必须,没有对奶奶的必须。如果是奶奶对孩子的必须,自己去生一个。孩子不能去满足奶奶的私欲。对方家庭,真的是一场悲剧,任何不需要捆绑的人踏入,都是想逃离。我的孩子在我这里享受的是爱与自由,踏入他们家,是娇纵和捆绑。不知道她未来长大了会怎么选择,这也是她的命运,她逐渐会有自己的意愿。但我相信就像蒙台梭利女士所说,孩子天生明白自己要的,你只要不去阻碍她,她会给你答案。
我写在这里,也是给我自己理清思路。我不会隔绝孩子与爸爸的相处。甚至会鼓励。但如果我不能保证孩子是与爸爸相处,而是每次过去了是跟奶奶相处更多的话,那么我会收回。因为正如他们冠冕堂皇的借口说的“孩子要的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建立在爸爸身上,甚至是建立在一个本身就健康的爸爸身上。而如果不能保证健康的爸爸,那就遑论她的健康。到一个畸形的家庭中去每个月过两个夜,是保证我的孩子的心理健康,还是保证你们的私欲呢?
讲回我与刘。我和他的悲剧,主要来自于我不希望被绑入这个家庭,而他逃不出来。他的生命力湮灭在过去的29年中,我的一切声响得不到他的回应。我越来越暴躁,因为得不到回音而痛苦,发脾气,以为我激烈、大声地说就会被听到,而且逐渐开始认为他对我的一切忍让都是他的成长,是理所当然的。这是我的问题。而他因此生怨,而恶性循环,甚至希望逃回他的母体中。但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因素。
写到结尾,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悲哀。我记得婚前一切都还算美好,我们很开心。婚后的悲剧,是因为这种不恰当的结合模式。我不得不说,他、以及他的家庭,问题更大一些。我留下了一个孩子作为连接,这是我逃不掉的。天知道,我此刻有多么想清净一些。而作为这一切问题的根源的他们,自己也活在其中,他们可能永远不会认识到我认识的这一切。祈求天让他们不要再将这一切,带一丝丝给我的女儿。
并不是亲人就不会伤害。血脉不代表一定就是好的关系。为人母,当知道有危险的时候,会怎么做呢。我又会怎么做呢?时间一定会给我答案。
我想先谈谈刘的悲剧。他恨很多人,他的负能量似乎没有来由。常年的不高兴,封闭,尤其婚后。为什么婚后加重了,我后面会讲到,也会联系到他最后对我的恨意。
从他的角度,给他父母下过定义,他的父亲是混蛋,他的母亲是傻逼。这是他的原话,说过不止一次,时间跨度两年。婚后不再说了,我以为是他成长了,不用这种方式去看待他的父母,实际上只是转移了。他出生后就跟奶奶一起生活,妈妈爸爸都要上班,自然是忽视的。但这跟大部分我们同龄的孩子并没有什么不同。我听到一个细节是很震惊的,他自己说记得大概三两岁的时候,奶奶外出办事,他就自己在家上厕所。印象中的他自己很乖巧,所以他不能理解女儿的各种任性。他对女儿说的最多的一句也是,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婴儿时期被忽视,而三岁到六岁上幼儿园,性格形成关键期,他被父母寄养到大姑姑家。根据他自己的自述和他母亲的陈述都是,回来以后感觉不再亲近。可以说他的0-6岁,实在恐慌、自我消灭中度过的。
他的母亲曾经说过,他的物质生活一直被他母亲本人限制得很厉害。他自己也有这个陈述,小时候没有任何像样的玩具。他的欲望,始终是被压抑的,不被肯定的。他存在的意义,不是被接纳,不是被父母爱,而只是达到父母的期望而已。他的青少年,本来是开花的年纪,他是在极度匮乏中度过的。
而造成这一切是什么原因?对于他的家庭,我就是管中窥豹了。这里先略探一二。首先他家庭的价值观,是男权的,且形成定式的,这个其实并不是关键。关键的是,这样的观念令他父母的不健全的关系,成为了理所当然,是被男权的生活模式掩盖下的巨大的心理不健康。他的父母相处模式是,他的母亲包办家里一切大小事务,他的父亲躺在床上,犹如一个婴儿般接收照顾。最经典的就是,他的父亲与我的女儿相处时,主要的互动时,询问我两岁的女儿:爷爷去看电视了好不好,爷爷吃这个菜好不好?这已经不是寻常人家的不健康了,应该是很罕见。
而他的母亲,虽然看起来像是受害者。实际上是作用最大的一个人。我记得孩子生出来不久,我想回上海上班,婆婆已经退休,家里没有老人需要照顾,我就提出跟婆婆一起去上海。她推脱说公公没人烧饭。公公当着我的面说他饿不死,赞成婆婆同去。但她最后还是以这个理由推掉了。她实际上将丈夫作为一个巨婴,满足她跟一个人共生,到那个人无法脱离她的地步。而她将大量注意力放在这件事情上的时候,却极大地忽视了他的儿子。他的儿子,大部分是自我否定的,而小部分非常膨胀。看待世界也几乎是二元对立的。我曾经说他似乎还没有走过青春期。实际上可能他一直停留在一个愤怒的,没有人爱的三岁小孩。
他母亲对他忽视,但一直试图抓住他。同时也试图抓住我。她抓住人的方式很简单,不问你意愿地全然付出,给你造成愧疚感,让你认为她是弱势,你要回报给她。
我为什么不愿意在他家居住,一方面是不喜欢他家一切墨守成规的生活方式,一方面我觉得他的母亲,包括刘,总是用愧疚逼我就范,令我厌恶。而刘自己也是带有愧疚感的,他以前说“我的妈妈不会拒绝别人的,你不要欺负她”。到离婚时他的理由之一:“你不跟我妈妈住,我妈妈太孤独了”。实际上他的妈妈孤独与否,不是他的责任。但他认为是,因为他太愧疚了。
这样一个情感上忽视,人生上控制孩子的母亲,看似温良恭俭让,只能让她的孩子,包括我,认为她是好人,你不能正大光明地恨她,但又不能摆脱她,你心里又因为隐隐的恨而产生了愧疚感。刘对他母亲的恨,其实是比较明确的了,不是隐隐的。婚后为什么不提了,因为转移到我身上了。这里也终于说到了,刘对我的恨。他对我的恨是必然的。可以说,只要刘不脱离他的家庭,不走出去自己独立的生活,用脑子去唤醒自己的心灵的话,任何人走进他的家庭,他都是要恨的。因为他不能恨他的母亲,他只能恨妻子。他对我有一条指责的短信,其中的内容就是,我对他忽视、控制。而我们只在一起三年,我并没有那么不堪,这么深的怨恨,这么大的感情积重,来自他的母亲。而我也不够我跟他情感互动中的问题,我会在后面提到。
刘从小受到的爱很少,从他对女儿也体现出来了。一方面他渴望爱孩子,一方面他不知道怎么爱。孩子很小,父亲的角色重要性还未提现,这里不作太多分析。未来,他如何与孩子相处我也无法观察了。
既然刘并不是一般一以上的妈宝男,他甚至是知道自己是有一部分厌恶母亲的。那么他们母子之间的这种情感空间由谁填补呢?我认为他的母亲一直在等一个孙辈。这不夸张。我们全家人,包括月嫂阿姨都有这个感受,孩子的奶奶有一点将孩子占为己有的倾向,但因为她能力的关系这个倾向并不很明显。当时我们都没有明确这种想法,她总有合乎情理的理由,这一切看起来只是一个奶奶爱孩子心切,甚至她还是为媳妇着想的,我们无从反对她的这种过度热情。
离婚的时候,谈到孩子的问题,我们家的人都是纠结的。对方价值观、家庭观与我有巨大的分歧,我们敢把孩子放过去吗。我们一再说服自己放宽心,孩子爸爸总是爱孩子的,最后我们还是理性地同意他们适当接触孩子。
但正如我前文所述,刘对孩子的爱,以及他个人的空余时间,远远没有到“一个月要去两个双休,而且要到爷爷奶奶家过夜”这个程度。爷爷奶奶家,这个措辞太显眼了。孩子去了,是满足谁的思念,大家都一眼能看明白了。孩子奶奶本人的措辞更加是肯定了我的想法“你不要隔断亲情,我们想与孩子有相当的相处时间”。我记得断奶的时候,她积极地提出孩子给她带,让我一个人放心去上海工作。她当时说“孩子想妈妈不要紧的,忍忍就好了,她过段时间就忘了”。我不知道这是精神分裂还是什么。这个奶奶,到这里,我已经明确了,她试图抓住她的孙女。我的女儿尚小,我有监护权,所以一切矛头指向我,她又打起了愧疚的牌。
写到这里,我想阐述我自己的立场。孩子有对爸爸的必须,没有对奶奶的必须。如果是奶奶对孩子的必须,自己去生一个。孩子不能去满足奶奶的私欲。对方家庭,真的是一场悲剧,任何不需要捆绑的人踏入,都是想逃离。我的孩子在我这里享受的是爱与自由,踏入他们家,是娇纵和捆绑。不知道她未来长大了会怎么选择,这也是她的命运,她逐渐会有自己的意愿。但我相信就像蒙台梭利女士所说,孩子天生明白自己要的,你只要不去阻碍她,她会给你答案。
我写在这里,也是给我自己理清思路。我不会隔绝孩子与爸爸的相处。甚至会鼓励。但如果我不能保证孩子是与爸爸相处,而是每次过去了是跟奶奶相处更多的话,那么我会收回。因为正如他们冠冕堂皇的借口说的“孩子要的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建立在爸爸身上,甚至是建立在一个本身就健康的爸爸身上。而如果不能保证健康的爸爸,那就遑论她的健康。到一个畸形的家庭中去每个月过两个夜,是保证我的孩子的心理健康,还是保证你们的私欲呢?
讲回我与刘。我和他的悲剧,主要来自于我不希望被绑入这个家庭,而他逃不出来。他的生命力湮灭在过去的29年中,我的一切声响得不到他的回应。我越来越暴躁,因为得不到回音而痛苦,发脾气,以为我激烈、大声地说就会被听到,而且逐渐开始认为他对我的一切忍让都是他的成长,是理所当然的。这是我的问题。而他因此生怨,而恶性循环,甚至希望逃回他的母体中。但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因素。
写到结尾,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悲哀。我记得婚前一切都还算美好,我们很开心。婚后的悲剧,是因为这种不恰当的结合模式。我不得不说,他、以及他的家庭,问题更大一些。我留下了一个孩子作为连接,这是我逃不掉的。天知道,我此刻有多么想清净一些。而作为这一切问题的根源的他们,自己也活在其中,他们可能永远不会认识到我认识的这一切。祈求天让他们不要再将这一切,带一丝丝给我的女儿。
并不是亲人就不会伤害。血脉不代表一定就是好的关系。为人母,当知道有危险的时候,会怎么做呢。我又会怎么做呢?时间一定会给我答案。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