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海平面上升更快让威尼斯「死去」的,是濒临灭绝的威尼斯人
![]() |
文 | 梦想驿站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文茜大姐大」(ID:sisy-world)
文茜观点
新报告表示,如果全球变暖继续恶化、海平面继续上升,如果所有科学家的预测都没错的话,到了 2030 年,威尼斯可能会从你我的眼前消失。
✤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还有一座城市你从来没有提过——威尼斯。」忽必烈问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低头对大汗说:「也许我害怕,我如果提到的话,就会失去威尼斯。」
而我们,会失去威尼斯吗?
如果趁天色未明,守候在木制的大学桥上等待捕捉射入威尼斯的第一道曙光,或是置身成千上万各国观光客之中,在圣马克广场静静凝视漫天流彩霞光,威尼斯美得令人无法形容,你只能打开自己的五感完全向它臣服。但是,威尼斯却正在缓慢地「死去」。
![]() |
▲ 威尼斯的美景就像一幅画 |
数百名威尼斯居民在 11 月 12 日发起了「从威尼斯出走」的示威活动,两度遭到黑死病扫荡的「水都」,这次遭逢的大劫难却是因为它命脉存续所系的观光业。民众带着巨型的纸制行李箱在大街小巷游行,抗议本地居民被大量游客逼走。
他们说:「无论从体貌还是社会组成结构来看,威尼斯都是一个脆弱的城市。再加上当地居民缺少住房,提供给旅客的房屋数量又激增,对于威尼斯居民来说,这个情形简直无法忍受!」
威尼斯本岛其实很小,城市面积只有 5 平方公里,遍布着无数的拜占庭、哥德、文艺复兴、巴洛克和新古典建筑。这里有 182 条运河穿行,保卫着全城 126 座小岛,迷宫般的巷道以 435 座桥梁连结。岛上的水上交通非常繁忙,每天至少有 3 万趟船只往来。
![]() |
▲ 威尼斯河道众多,桥梁繁琐,像是一个精巧的迷宫 |
作家 D·H·劳伦斯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写道,只有威尼斯才是所有度假胜地中的唯一胜地。
各国观光客自 1960 年代起涌入威尼斯,从汨汨流水变成大军压境般,可惜这无数人心中渴慕已久的梦幻旅程,对威尼斯人来说却是一场漫长的噩梦、始终无法醒来,如今已经裂变成为梦魇。
这座城市太受欢迎,外国人在这儿大量购置房产,民宿和旅店取代了当地人的住宅。原本应该随着城市发展而运转的传统工坊和商家,不是外移就是关闭。曾经的钢琴厂、酿酒厂和烟火工厂全从记忆中抹除,花店、肉铺、面包店、杂货铺等供应日常用品的店铺也一间间消失。就连岛上硕果仅存的传统市场,也成为了外地街头艺人表演的地方。
![]() |
▲随着游客增加,工厂与日用品商店逐渐被面向游客的工艺品店代替 |
「观光」的渗透力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取而代之的是专供观光客消费的纪念品店和阵容强大的国际名牌精品店,威尼斯本岛俨然成为了一座不适合居住的「主题乐园」。
岛上居民从 1951 年的 17.1 万,以每年 1500 人的速度「消失」。圣马克区的一家药房橱窗,每天都以电子数字公布当地居民的人数,10 月 1 日还有 55069 人,而到了 11 月 12 日抗议活动当天,已经减少为 54926 人。
![]() |
▲ 威尼斯的本土居民,眼看着越来越少 |
威尼斯每天的外来人口都比威尼斯人总和还多,亟需拯救的不是不知何年何月才可能被海水淹没的威尼斯,而是「濒临灭绝」的「威尼斯人」。
卡马卡纳面具店负责人达维德·贝隆尼说:「观光客越来越多,而且都是一些无法给威尼斯带来什么,仅仅「路过」威尼斯的观光客。」
We Are Here Venice(致力于保护威尼斯环境、经济等各方面的公益组织)的创办人 Scibilia 说:「威尼斯的房子非常昂贵,过去我们失去了很多没有自己房子的居民,也就是租屋的居民;现在我们也开始失去拥有房子的居民,因为把房子出租显然比较划算。」
![]() |
▲ 威尼斯因为过路行型的观光客十分困扰 |
作家托马斯·曼在 1912 年的经典小说《威尼斯之死》预言般地准确描述这座城市:「一半是童话故事,一半是观光客的陷阱」。而来去自如的观光客意外设下精美的陷阱,几乎完全猎杀了这尊「亚得里亚海女王」。
「找不到回去的路了。」16 岁开始执业,世代家传生意的贡多拉船夫面对我们的提问,回答得非常为难。现在观光客正是他们的经济来源,虽然大家都希望回到 19 世纪,那个游客不多、荷包满满的时代,但是实际上已经一去不返了。
![]() |
▲ 威尼斯人不可否认的是,观光客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 2015 年 10 月提出了一份 78 页的报告,指出因为缺少旅游政策,过量旅客让威尼斯居民很难在当地生活,而经过圣马克广场前的邮轮,更是加速侵蚀环境。
为了吸引更多观光人潮,威尼斯市政府兴建邮轮码头,允许超过 10 万吨容纳 4 千人的巨型邮轮经由朱代卡运河,进出威尼斯泻湖区。每年经过的 700 艘巨大邮轮不仅造成了空气污染,更严重威胁了威尼斯脆弱的泻湖生态系统。
UNESCO 警告道,观光业可能正在将脆弱的威尼斯,推向一座积水的墓地。他们要求主管机构在 2017 年 2 月前提出应对措施,否则威尼斯将被列入世界遗产黑名单,甚至可能遭到除名。而当地民间组织正努力挽救这场悲剧。
![]() |
▲ 每年来往的上百辆大型邮轮,给威尼斯造成了巨大危害 |
We Are Here Venice 创办人 Scibilia 说:「大型船只的问题,不只在于随着邮轮而来的观光客,也在于大型船只本身的危险。船只底部水的波动、制造的烟雾,每一次经过都会造成严重的视觉冲击。」
3 代生活于威尼斯的摄影师 Gianni Berengo Gardin 从 2013 年起,展开「威尼斯与巨船」的专题拍摄,一开始只是批判邮轮造成的视觉污染,后来联想到更多对环境和空气的影响,因此触发了大型反邮轮运动。
数百位民众搭乘小艇,多次在大型邮轮附近水域穿梭,抗议它们破坏生态环境。
![]() |
▲ 巨大邮轮拍起的巨大水花也是一种视觉污染 |
住在立亚托区的建筑师帕吉亚林是当地区域委员会的成员,他认为政府部门对当地的生态保护工作完全失败,因为政府部门一直以和对待其他城市相同的方式对待威尼斯,但是威尼斯应该被视为一个独立特殊的案例来处理。
威尼斯老迈到近乎被压榨殆尽,种种观光和生态异象都反映出城市和国家治理的偏差,这也是意大利竞争力低落的又一例证。各种以价制量、管控观光人数的做法,总是因为庞大复杂的利益纠葛难以执行。
里亚托曾是威尼斯的商业权力中心,里亚托桥则是横跨大运河的最古老的桥梁,但是这座「白色巨象」现在却用广告看板,换取厂商赞助高昂的整修费用,类似景象在这儿到处可见。
![]() |
▲ 政府严重亏损,不得不向厂商卖出各大建筑的广告看板位置 |
即使每年多达 2500 万甚至 3000 万观光客造访,市政府依然负债累累,市长甚至考虑把收藏在佩萨罗宫、克林姆和夏卡尔的名画卖掉还债。而大运河畔历史性的「德国商馆」则以争议性的低价被卖给了知名服装集团,对方再转租给世界最大的精品集团开免税店。
不过,那些心怀忧戚,准备满腔热血拯救威尼斯沉沦的民间组织,例如「We Are Here Venice」成员在受访时,还是忍不住要替威尼斯说好话:「无论如何,我还是希望能告诉你们,这是一个很适合居住的美丽城市。」
忽必烈也曾发出类似的喟叹:「为什么你的旅行印象总停留在令人失望的表象上,在无关紧要的忧郁上流连不去?为什么要向皇帝隐瞒它的壮丽命运呢?」
- END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