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6年度观影报告
查看话题 >好士兵和坏战争
写了好久,忘了发~
近期有两部战争题材的电影非常值得一看,李安的《比利 林恩的中场战事》和梅尔 吉布森的《血战钢锯岭》。
两部电影都是大导演的大制作,李安执导的《比利 林恩的中场战事》采用了革命性的120帧/3D/4K技术拍摄,《血战钢锯岭》是梅尔 吉布森隔了十年后的最新导演作品。能接连在电影院里看到两部高水平的电影,实在是幸运,前者可以感受新技术和导演一贯的细腻,后者在北美被分为R级,口碑爆棚,引进国内几乎一刀未剪,有非常逼真震撼的战争场面。
不过我无意继续讨论这些已经被媒体报道过的事实,而是想从私人观影的角度来讨论一下两片:为什么风格、故事差异如此之大的两部电影,能带给我同样的情绪。
两片的导演都拍出了自己最擅长的类型,李安把普通人的挣扎拍得丝丝入扣,这种深入和细腻贯穿了他的全部作品:父亲三部曲、《断背山》《少年派》,甚至不被待见的《绿巨人》也没有丢失他对人性的探讨。梅尔 吉布森则如同当年拍《勇敢的心》《耶稣受难记》一样,讲的是英雄甚至是神性,传达的情感也直接而正面。
有必要简述一下两片的剧情,《比利 林恩的中场战事》讲的是19岁的少年林恩因为犯了罪,不得已在参军和坐牢之间选择了前者,被送到了伊拉克服役,在一场战役中勇救战友被授勋,同时作为美国英雄的象征和战友一起回国宣传巡游,最后又回到了战场。《钢锯岭》根据真实历史改编,主角戴斯蒙德 道斯在二战期间主动参军,又坚持宗教信仰不愿持枪,因而在军营中饱受折磨(被裁定为拒服兵役者),但后来作为医疗兵踏上太平洋战场的他却以一己之力拯救了75名伤兵而成为了唯一一名获得荣誉勋章的拒服兵役者。
两名主角的差异如此之大,林恩一直都在选择:不想坐牢于是选择参军,在军队中被调教被改变以至于在战斗中能做出恰当的反应(选择),回国巡演的时候也表现出了普通人的挣扎:是否出卖自己的故事?要不要回到战场?与之相反的是道斯的坚持:本不用服役的他坚持参军(在军工厂工作),参了军的他坚持信仰不碰武器,战场上坚持抢救伤员(哪怕已经下令撤退)。我想不出有人比李安更能拍好林恩的选择,因为有着东方文化背景的导演更能理解这种内心的交战,也想不出还有谁能比拍出过《勇敢的心》的吉布森能刚好地诠释道斯的坚持。但不管是林恩的选择还是道斯的坚持,我最终感受到的都是战争的恶,借用一句在网上看到的影评:好的战争片都是反战的。林恩所处的伊拉克战争的正义性有待讨论,道斯抵抗法西斯的正义无需争论。从这个角度来说,李安所承担的其实更厚重,他用美国人自己来反对美国人自己的战争(所以本片在美国市场口碑和票房都扑了街)。两部都是大场面的电影,《血战钢锯岭》里面是真枪实弹血肉横飞的二战,《比利 林恩的中场战事》里最大的场面是有美国春晚之称的超级碗决赛中场表演,前者拍得越真实,后者也就让战争显得越荒诞。除了少量的战斗场景,林恩和战友们多在伊拉克街头巷尾、寻常人家执行任务,在和平的美国本土参加各种宣传活动,平静中包含了汹涌的暗流。《钢锯岭血战》的对比场景则是军营里道斯因为信仰而受到的攻击而苦苦坚持,作战时在漫天炮火之下,一遍又一遍地告诉自己“再救一个”,稳稳地定住了翻天覆地的战场。在这两种节奏下,我感受到的都是对战争的抨击:林恩的故事里,战争把普通人统统异化,他们搜查伊拉克的民宅,也许有正当理由,但引发的是仇恨,自己和队友也都远离了普通生活,他们远在本土的美国同胞也因为他们对战争生出了各自的心思,有想要牟利的,有求心安的,有厌恶的,也有嘲笑取乐的;道斯的传奇中,他拼了命坚守自己相信的,拼了命想要把战争撕碎的东西拼回来,然而死去的和残破的却又多到难以计数。包括道斯自己那个参加过一战的父亲,也是被战争撕碎而无法愈合的可怜人。
《比利 林恩的中场战事》里有个情节,林恩所在的小队被问到他们有没有让伊拉克变得更好,回答这个问题的士兵想了想说,我们确实改变了一些东西。而现实如何,读者们大概都知道答案。道斯在电影里也解释自己不愿意杀人的理由:战争是在把所有的一切都撕碎,我为什么就不能把碎掉的拼一点回去呢?这两个答案一反一正,互为阴阳,放在一起拼出了一句话:从来没有好战争。
近期有两部战争题材的电影非常值得一看,李安的《比利 林恩的中场战事》和梅尔 吉布森的《血战钢锯岭》。
两部电影都是大导演的大制作,李安执导的《比利 林恩的中场战事》采用了革命性的120帧/3D/4K技术拍摄,《血战钢锯岭》是梅尔 吉布森隔了十年后的最新导演作品。能接连在电影院里看到两部高水平的电影,实在是幸运,前者可以感受新技术和导演一贯的细腻,后者在北美被分为R级,口碑爆棚,引进国内几乎一刀未剪,有非常逼真震撼的战争场面。
不过我无意继续讨论这些已经被媒体报道过的事实,而是想从私人观影的角度来讨论一下两片:为什么风格、故事差异如此之大的两部电影,能带给我同样的情绪。
两片的导演都拍出了自己最擅长的类型,李安把普通人的挣扎拍得丝丝入扣,这种深入和细腻贯穿了他的全部作品:父亲三部曲、《断背山》《少年派》,甚至不被待见的《绿巨人》也没有丢失他对人性的探讨。梅尔 吉布森则如同当年拍《勇敢的心》《耶稣受难记》一样,讲的是英雄甚至是神性,传达的情感也直接而正面。
有必要简述一下两片的剧情,《比利 林恩的中场战事》讲的是19岁的少年林恩因为犯了罪,不得已在参军和坐牢之间选择了前者,被送到了伊拉克服役,在一场战役中勇救战友被授勋,同时作为美国英雄的象征和战友一起回国宣传巡游,最后又回到了战场。《钢锯岭》根据真实历史改编,主角戴斯蒙德 道斯在二战期间主动参军,又坚持宗教信仰不愿持枪,因而在军营中饱受折磨(被裁定为拒服兵役者),但后来作为医疗兵踏上太平洋战场的他却以一己之力拯救了75名伤兵而成为了唯一一名获得荣誉勋章的拒服兵役者。
两名主角的差异如此之大,林恩一直都在选择:不想坐牢于是选择参军,在军队中被调教被改变以至于在战斗中能做出恰当的反应(选择),回国巡演的时候也表现出了普通人的挣扎:是否出卖自己的故事?要不要回到战场?与之相反的是道斯的坚持:本不用服役的他坚持参军(在军工厂工作),参了军的他坚持信仰不碰武器,战场上坚持抢救伤员(哪怕已经下令撤退)。我想不出有人比李安更能拍好林恩的选择,因为有着东方文化背景的导演更能理解这种内心的交战,也想不出还有谁能比拍出过《勇敢的心》的吉布森能刚好地诠释道斯的坚持。但不管是林恩的选择还是道斯的坚持,我最终感受到的都是战争的恶,借用一句在网上看到的影评:好的战争片都是反战的。林恩所处的伊拉克战争的正义性有待讨论,道斯抵抗法西斯的正义无需争论。从这个角度来说,李安所承担的其实更厚重,他用美国人自己来反对美国人自己的战争(所以本片在美国市场口碑和票房都扑了街)。两部都是大场面的电影,《血战钢锯岭》里面是真枪实弹血肉横飞的二战,《比利 林恩的中场战事》里最大的场面是有美国春晚之称的超级碗决赛中场表演,前者拍得越真实,后者也就让战争显得越荒诞。除了少量的战斗场景,林恩和战友们多在伊拉克街头巷尾、寻常人家执行任务,在和平的美国本土参加各种宣传活动,平静中包含了汹涌的暗流。《钢锯岭血战》的对比场景则是军营里道斯因为信仰而受到的攻击而苦苦坚持,作战时在漫天炮火之下,一遍又一遍地告诉自己“再救一个”,稳稳地定住了翻天覆地的战场。在这两种节奏下,我感受到的都是对战争的抨击:林恩的故事里,战争把普通人统统异化,他们搜查伊拉克的民宅,也许有正当理由,但引发的是仇恨,自己和队友也都远离了普通生活,他们远在本土的美国同胞也因为他们对战争生出了各自的心思,有想要牟利的,有求心安的,有厌恶的,也有嘲笑取乐的;道斯的传奇中,他拼了命坚守自己相信的,拼了命想要把战争撕碎的东西拼回来,然而死去的和残破的却又多到难以计数。包括道斯自己那个参加过一战的父亲,也是被战争撕碎而无法愈合的可怜人。
《比利 林恩的中场战事》里有个情节,林恩所在的小队被问到他们有没有让伊拉克变得更好,回答这个问题的士兵想了想说,我们确实改变了一些东西。而现实如何,读者们大概都知道答案。道斯在电影里也解释自己不愿意杀人的理由:战争是在把所有的一切都撕碎,我为什么就不能把碎掉的拼一点回去呢?这两个答案一反一正,互为阴阳,放在一起拼出了一句话:从来没有好战争。
一位少男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今天也是个能干的人儿 (22人喜欢)
- 白蛇传-1 (5人喜欢)
-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星巴克身上就成了业绩承压。 (11人喜欢)
- 我们组局吃饭一整年,觉得这些餐馆儿、单品、体验以及外卖还不错! (90人喜欢)
- 好菜和八卦,饭局的灵魂。香港觅食清单3/3 (3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